三言两语说一下以后的结果。
大东以后会在理想中升华,也会在理想中崩溃。
因为他的成败与他主观动机并非绝对的因果关系(您理解一下这句话)
大东一开始并非理解了社会规则,而是身处圈子,失败后理解了圈子规则、套用了黑暗的人性规则。
他把圈子规则当做社会规则,成功起来特别快,但遇到瓶颈和灾难的时候,崩溃起来更快。
比如他滥情,比如他习惯否定别人、肯定自己。
这是典型的官本位双标。
有点晦涩。
所以这书写不下去了,一开始读者就没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
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作者不善于构造故事结构,二是读者没有耐心看这种深奥的故事。
说句实话:现实比书中更复杂。
读者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余勤厚那样的人物,更别说圈子之间的互相联系、运转方式。
作者是其中一员,不会给你们胡编乱造,有一人能耐着性子看看,作者也挺高兴。
现实的交流很难,咱们就此打住吧,希望读者哪怕吸取了一丁点经验。
人脉,是要命的东西,人脉,也是成就人的东西,但人脉,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他是个体定义,没有群体定义,若心怀黑暗,那看到的就全是黑暗,若心怀阳光,那就普照大地。
接下来讲个真实的故事。
……
作者有一次跟领导暗中走访。
一个紧挨县城的村子,它的基础设施应该与县城应该大差不差。
我们到这个村子的时候,完全颠覆了印象。
刚好下了一场雨,那个村子西高东低,他们进村的路上全是污泥碎石。
这些污泥一干,变得尘土飞扬。
本来是沥青路面,却只能看到路边的沥青,街道像干涸的河床。
家家门口像小河‘交汇处’的杂乱。
村里无人打扫?看着也不像,倒像是放弃了,习惯了。
两条街都是这样,村口崭新的沥青路告诉我们,村子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多长时间。
这种情况当然会严厉批评管理者,甚至得追责免职。
但了解过程后,上上下下彻底闭嘴了。
一年半以前,这个村子在建设排污系统。
很有意思,他们行动很快,一周就结束了,但结果也很有意思,他们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非常可笑,又非常可悲,还非常…可爱。
我们都知道,排污和排洪是两种系统,一明一暗,但村里的百姓不管你,施工队走主线工程,家家户户走自己的分支工程。
人性是喜欢占小便宜的,老百姓不仅把卫生间和厨房的排污管道接到了主管路,还把院子里的排洪泄水孔也接到了管道。
这怎么可能呢?排污管只有三十公分直径,一旦下雨,很快就堵死了,工程队只好停工了。
然后上报给上级,镇里去看过、局里去看过、县里去看过。
没用。
谁说也没用。
老百姓不管你什么道理,排污管道就在门口,排洪管道他们看不到,默认为没有,不想下雨淌水。
老百姓又不犯法,你让他们整改,他们才不会,关键是雨季要来了,管道不能一直露天,工程队已经延期了,他们也要赚钱啊,三天时间就回填完成,并铺了沥青路面。
皆大欢喜结局不到一个月,家家地漏倒灌水,镇上的人快被村里人逼疯了,一个月后,那条排污管彻底堵死了。
这下全村安静了,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但他们也不会承认自己错了,一味要求重新施工。
镇里很无奈,只能再次上报整改,不出意外,被县里责骂、拒批,搁置两年,而且分管的负责人还因此通报记过。
冤不冤?
太冤了,可制度就是这样,成败论英雄。
我们不能说老百姓的错,人性就那样。
我们也不能说镇里错了,他们无法阻止。
县里更没错,是他们在规划工程为百姓建设基础设施。
那到底哪里错了?
答案当然是都错了,总得知道错在哪里,才能整改。
百姓不懂,施工队没制止权,镇里没应急处置权,县里没有临时工程增加权,若修建排污管路的时候,把原来的排洪道给各家留一个出口就行了。
是啊,结果我们都知道,但当时为什么不修呢?
因为这不属于主体工程啊,县里只好把排洪管道拓展到各家门口,我们相信会再次动工。
但舆论不是这样子,百姓骂施工队不专业,骂镇里反复施工耗费国帑,骂县里不做主。
看,这就是管理,这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调整中。
现实的事,其实当下永远没有答案,但我们文明的现世生命力已经证明,我们的主体文化是对的,只需要时间就好。
……
这小故事是不是与小说脱节了?
如果您认为脱节,那就白看了。
主角大东就是抓住了这个‘动态的过程’,才能快速成功,他给自己灌输了一个逆向的价值观(不是说错了,是极善于抓本质,抓漏洞)。
可以说他在顺流而下、也可以说他是在攀梯而上。
总之是在走‘顺风路’。
现实中的很多人就是在找这种顺风路,拍马屁是低级顺风路,中级顺风路是和光同尘、花花轿子众人抬,高级顺风路是先成就别人,后成就自己。
人性慕强嘛,又喜欢抄捷径。
这…就是圈子里很多成功人最后坍塌的本质原因。
他们从未做事,他们一直在‘做人’。
做事是表象。
做人也是做给外人看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仁义礼智信本我。
坍塌是必然的结果。
您意会到了吗?
谢谢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