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视频穿越时空后,我粉丝破亿! > 第125章 明朝——堡宗二三事(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5章 明朝——堡宗二三事(三)

朱元璋顿时就是眼前一黑,这样的蠢货真的是他的子孙后辈吗?

他也好,老四也好,都是极会打仗的,对战争的敏感度一点都没传给这个孩子吗?

人家都把你围在那里了,眼看着就能得到最甜美的果实了,为什么要撤军啊!

消耗粮草于时间,就为了哄你朱祁镇开心?

永乐时期

朱棣盯着朱高炽,难道那个孩子随了老大?

这也不对啊!老大虽然不善打仗,但是对战争的决策还是很到位的,可没有这么废物啊!

朱高炽被盯得不自在极了,这个孙子……是真的不行啊!

宣宗时期

朱瞻基也很是无奈,之前的时候,虽然他也很是恼怒太子的而不争气举动,但他还是不想逼死自己的儿子。

所以他从天幕中得知了太子的荒唐事后,还是寄希望于大臣们能够接受还没犯错的太子。

但是天幕现在展示出的未来中,太子的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荒唐了,别说大臣们与太子之间生了嫌隙,就是他自己,也无法直视这样的儿子。

【明军在这样的移动中难以保持防御的阵型,混乱就这样产生了。

在一边埋伏的瓦剌军趁机杀出,本来就已经失去了控制的明军更加慌乱,士兵们根本无法组织有效地抵抗,此后便是瓦剌骑兵一边倒的屠杀。

《古穰杂录》中说: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分之一。

而跟随的那些大臣呢?包括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内阁学士曹鼐在内的数十位朝廷重臣皆阵亡。

可他们本来是不用死的啊!】

“如果没有这个神经拖后腿,就是输了也不会这么惨”

“就我这种一点不懂军事的人,都知道这事的离谱程度”

永乐年间

朱棣憋着对朱祁镇的火气,还得去想办法安抚着张辅。

张玉张辅这对父子本就是他的功臣,张玉死于靖难,他儿子却要在七十多岁的时候陪自己不成器的曾孙子上战场,最后死于非命。

即使是他,那也是会愧疚的啊!

景泰年间

朱祁镇呆呆地看着天幕,脑海中回荡的是那句“他们本来是不用死的”,眼眶通红。

是啊,如果不是因为自己,那些其实都不用死的。

天幕说的不过是纸上记载的一个个文字,可于他而言,那些都是他朱祁镇真真切切认识的人啊!

他难道是真的不愧疚吗?他也是愧疚的啊!

但是事已至此,他能有什么办法?他只是做错了决定啊,总不能真的让他去为他们偿命吧!

斯人已逝,他作为生者更应该好好的活着啊!他不能让那些为他而死的将士白死啊!

【当然这些人里也是有些幸运儿的,比如镇远侯顾兴祖、建平伯高远福、礼部左侍郎杨善、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等人侥幸逃了出来。

只有太监喜宁投降了瓦剌,还将明朝内部的虚实情况全部供了出来。

唯一的好处,就是最起码王振死了。】

“喜宁?”朱瞻基示意人去找宫中有没有这个名字,这个人也得死!

但是太子他人呢?死了?逃了?怎样都好,只要别被抓到北面去就行。

【不过说起王振的死因,也是很有些东西的。

一说是乱军之中,护卫将军樊忠见到明军惨死的景象,压抑已久的怒火轰然爆发,举起铁锤当场将王振王振砸死。

但是呢,根据朱祁镇自己的回忆,王振是因为自责自己让明军战败,所以引刀自刎的。】

宣宗时期

朱瞻基:淦!

“太子怎么还没到!”

看着小太监战战兢兢的跑出去找,他努力的平复着心绪,不行不行,自己这个时候可不能出事!

景泰年间

朱祁钰无奈:“朕就知道。”

他这个皇兄到底还是复辟了!是谁帮了他呢?那些不满于她的大臣,还有后宫的皇太后!

既然自己先得知了消息,难就怪不得他先动手喽!

【而朱祁镇自然就被瓦拉大军抓住了!】

抓!住!了!短短几个字在朱元璋耳边回荡,他气的将杯子摔在地上!

天知道他有多瞧不起宋朝那几个窝囊货,可是没想到啊!他朱元璋的子孙里竟然也出了这么个货色!

永乐年间

朱棣此时也是无话可说了,这可是一口气打包走了大半个朝堂啊!

这个清空朝堂的能力,细数前面几个汉人王朝,就算是徽钦,恐怕也是比不上的吧!

“老大,你说,”朱棣不确信地问道:“这个朱祁镇真的是咱们老朱家的孩子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有歹人偷偷潜入皇宫,用瓦剌血脉换走了皇子?朱棣现在是真的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宣宗时期

朱琼真痛苦地闭上了眼。

皇帝带走的军士应该是那时能征调的最精锐的部队了,这样的军队都被吃掉了,瓦剌会知足吗?

他们会不会继续向前?那么北京怎么办?还能保住吗?

【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兵败被俘,京师精锐就此覆灭,消息传回来后,京中人心惶惶,朝中谨慎的官员乱成了一锅粥。

毕竟跟着皇帝走的精锐都打不过瓦剌大军,那么北京剩下的那些兵卒肯定也不是瓦剌的对手啊!

所以主张南迁的言论甚嚣尘上。】

朱元璋被气得完全坐不住,来回踱步,看着地上跪着的太监都想要上去踹一脚。

太气人了!这些人居然动不动就想迁都!

迁回南京要怎么样?难道要像宋朝那样来个南明北明?一辈子都龟缩在南地?

【这时候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是大明天下的根本,一旦动了,那么就失去了一股子心气儿,可能就会像是晋朝,宋朝那样,一辈子待在南边了。

他的观点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赞同,才算打住了南迁的势头。

监国的朱祁钰也是顺水推舟,大明就这样进入了备战状态。】

朱元璋这才舒了一口气,虽然北京不是他选择的京都,但是时移事易,那时候的北京所担当的职责定是重要的。

宣德年间

朱瞻基眼睛一亮,哎呀,于谦是靠谱的!

于谦是永乐年间的进士,当年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他任命于谦为御史,让他数落朱高煦的罪行,在于谦的声色震厉下,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

而且在为官上,于谦也很是清明,有他和王直在,他是放心的。

【于谦虽然暂代兵部尚书的职位,但是他是无法指挥军队的,所以朱祁玉专门下令,让在京的各营将领受于谦节制,凡将士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

于是于谦顺理成章的担负起了北京保卫战的指挥工作。

他先是抽调多地军队,先到粮草重地通州取粮,再带着粮草到北京,一口气解决了兵员和粮草的问题。

于谦还举荐了被贬官的石亨为京师总兵官,范广为京师副总兵官。

一番紧锣密鼓的调兵遣将之后,各地援军日夜兼程赶赴北京,于谦也在不久后正式升任兵部尚书。】

朱元璋点点头,对,就这样稳扎稳打,很好!

这个于谦不错!

永乐年间

在身边人的提醒下,朱棣也是想起了于谦这么个人,“这个于谦,居然还有这样的才能!”

人才啊!大明最是缺少人才了!

朱棣已经琢磨着要不要把这个于谦调到身边培养一番了。

宣德年间

朱祁镇终于走进了大殿,朱瞻基还是先问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你出去打仗,带那么多文官干嘛?”

大臣们:“……”问得好,这也是我们想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