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攘外还是安内
以前的考题都是随便写,现在出了一个命题作文。
众人的态度自然也是有忧有喜。
尤其是那些没有成为夫子的学子,这对他们来说有点难。
但是对于那些夫子,却一个个摩拳擦掌,有种想要大展身手的意思,毕竟以前都是侃侃而谈,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怪不得第一题这么容易呢,原来知道会有很多人写不了第二题,给大家安排的退路啊。
不过大家也只是在心里酝酿,还在等待第三题的到来。
这的难度陡然提升,再没有一位博士说容易的了,他们一个个也是冥思苦想,虽然他们不用参与大考。
但毕竟都是文人,一时间心痒也正常,不过思考后也是纷纷摇头,治国策哪是那么容易出现的,都是经过长时间探索出来的才对。
这第二题是哪家的考题?
不过很快就有人发现,相国一副心情不错的模样。
很多人有点恍然,原来第二题是相国提出来的啊,不过相国是史家的人,怎么没见到史家的痕迹呢。
还是说相国有其他的打算,亦或者为了避嫌。
也有可能是大家猜错了,并不是相国提出来的,但是也没有人去询问证实,大家都忽略了这些,反而去思考如何解题。
第三题也没有让大家多等,很快也送了过来。
“如今人族正值多事之秋,炎国更是四战之地。
西北有蛮族虎视眈眈,西南有妖族肆虐。
然人族内部同样不太平,中山国与蛮族狼狈为奸,耀国陌国更是首鼠两端,各自争利。
内忧外患不断,现如今以先攘外还是先安内为题,发表各自的看法。”
攘外就是对抗异族。
安内就是先解决周围威胁。
是先攘外还是先安内,一直是大家探讨的问题。
如今在朝堂,稷下学宫,还有民间都分成两派。
主张先攘外的认为,炎国是人族的一员,炎国是人皇任命镇守边疆的,主要敌人应该是异族。
为了人族大义,炎国应该先放下私仇,不要再对人族其他国家咄咄逼人了,应该合伙对抗异族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这个时候还窝里斗,很让人不耻。
不管是为了种族大义,还是为了炎国自身需要,都应该先对付异族。
这一部分的支持者主要是新儒和墨家,这两个百家一直是对立的,难得的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统一。
另外一部分认为想要攘外必先安内。
因为内部的敌人,往往比外部的敌人更加可怕。
蛮族打了这么久,都没能突破武关,威胁多少都摆在那里,现在不足为虑。
所以先整个人族的力量,得到统一的指挥才可以,不然各国各自为战,久必消亡。
而且皇都放弃了对炎国的支持,失去大义的是皇都,而不是炎国,炎国必须为了自己求生存,不能为了皇都去拼命。
这一个观点的支持人数最多,兵家史家纵横家等等,都是支持先安内再攘外的。
毕竟蛮族人如果打败了,直接逃跑,你还能打进蛮族地盘不成,那里地形开阔,没有任何的优势。
春狩死去了那么多的人,都没能把蛮族怎么样,炎国怎么可能是对手。
相比较起来,打其他国家就简单了很多。
而且中山国还一个劲的挑衅,陌国更是侮辱炎国使者,这让大家都十分气愤,所以炎国可以通过安内积蓄力量。
如果力量够了,再考虑攘外也不迟。
反正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虽然没有攘外和安内的直接说法,但是有这个概念。
厉夏只是把这个概念简单的概论了出来,对付异族是攘外,对付其他国家是安内,让大家感觉耳目一新。
“这个说法好,是攘外还是安内,确实是一个问题。
要不我们稷下学宫的下一次辩论大赛,就以这个为辩论点好了,各家主张是哪一个先划出道。
内部筛选出来一支队伍,然后再进行总决赛辩论,说不定可以碰撞出新的灵感,解决炎国现在的麻烦。”
太师忍不住说道,其他人也是十分的兴奋。
为了缓解稷下学宫各家之间的矛盾,厉夏组织了这种内部的比赛,把矛盾控制在稷下学宫内部,再用辩论的方式进行宣泄。
这个题目有深意,概念也非常的不错。
身为大博士,他也没每次的比赛发愁,现在题目终于是找到了。
其他人同样起这样的想法,纷纷点头附和。
“可以!大考结束之后,稷下学宫会有一批新人加入,到时候就开展一次辩论比赛,以这个攘外安内为题。”
“同意,老夫还是那句话,支持先攘外。为了大义而死,死得其所,死有所忠。”
“这一点可不敢苟同,炎国就是一个伯国,就想对抗一整个种族,那就是鸡蛋碰石头,注定是要失败的。
必须要先安内才能有出路,不是炎国不义,而是皇都被小人蒙蔽,不义在先的。
如果皇都一直支持炎国,那我无话可说,但是现在并没有。”
“好了,现在是大考时间,并不是给我们讨论这些的时候,有什么话和不满先憋着,等到大考之后辩学大赛再说。”
“没错,也算是给大家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到底是先攘外还是先安内,确实需要好好研究。
何况画家和乐家都是刚刚加入,他们还没有选择好站队呢,也要给两位博士一个面子,留点时间不是。”
画家的博士和乐家博士,都是眼前一亮的感觉。
他们刚刚加入稷下学宫,确实不懂这些,原来在稷下学宫内部,还有这样的比试。
听起来挺激动的,这不是某两家的比试,而是百家的同台竞技,和大考有点类似啊。
不过大考是用来筛选人才的,辩学大赛是用来给百家打擂台,解决内部矛盾的,不然连一个比试的途径都没有,百家内部的矛盾都没有一个发泄口。
就像是打擂台一样,总要有一个发泄的地方。
孙夫子听着大家的争论,也是十分的满意。
这是他提出来的,也比较符合兵家的主张,没有想到真的被大王选择了考题,攘外还是安内,这词用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