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龚尔思笑的新书风雨人生记 > 第61章 坝上风光好 军民情谊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章 坝上风光好 军民情谊长

过了国庆节几天后的早操时,高指导员对学员们说:“为了过粮食关,我们在坝上种有几百亩小麦。种小麦的大哥哥、大姐姐,已经毕业了,要由同志们去收回来。同学们吃过早饭,立即打好背包,坐车去坝上,大约要劳动一个星期。带好生活用品。我们去坝上,集体开伙,分散住宿,都住在农民家里,大家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争取多为老百姓做好事,搞好军民关系!同学们,要不怕累,不怕苦,在劳动中锻炼自己!还要节约,要做到颗粒归仓。同学们都是经历过粮食关的,粮食比金子还贵重啊!”

吃完早饭,七系八系的新生都迅速捆好背包,踏着军号的节拍,进入操场。队伍刚整顿好,汽车队就来了,学员们按照指令上车。

每个车上坐两个小组,同学们都把背包放在车厢里,坐在背包上。这种军车是没有篷的,也没有扶手扶竿,只有前边靠着车头的,才敢站起来。几十辆汽车一路开行,车距保持在10公尺左右,在张家口的大街上,浩浩荡荡;到了公路上,烟尘滚滚。廖文刚起音,大家唱起了:“我们像双翼的神马,奔驰在草原上”,轻快雄壮的歌声,和年轻学员们的心情一样,如春水奔流,松涛滚滚。

这天是张家口难得一遇的阴天,大家坐在车厢里,不冷也不热,正好欣赏塞外风光。顾家玉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地方被称为塞外吗?”廖文刚说:“估计是因为,这些地方,已经在长城之外了,长城,当然是要塞。这个推测如何?”郑福先说:“只能打80分。”“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肯定。”

开始的路还比较平坦,渐渐的车离开了大公路,进入了乡村公路,这些路,其实说不上是路,有的就是一道白印子,有的就是一道小沟。汽车有时向左倾,有时向右簸,有时简直就是像要把人倒出去一样。学员们免不了不时发出一阵惊叫。前面出现了逶迤的城堞,和廖文刚在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上画的古城一模一样。在森森的古木中露出飞檐楼顶。“这是什么地方?”廖文刚问。车上都是学员,都说不清这是什么建筑。赵照圣说:“如此庞大雄伟,该不是清朝皇帝的一处离宫吧?”战士们都惊叹着这城墙的雄峻。

汽车到下午便进入了一个不小的平原,一望无边的麦浪,迎面扑来。一会儿汽车停在了一个不小的村子前。村子里,几乎一棵树也没有,有的只是灰黄色的路,灰黄色的土墙,灰黄色的屋顶。站在屋旁的农民,穿的几乎也都是灰黄色的。衣着都很破旧。

同学们一下车,饭菜就摆在了村子中间的一个空坝子上。这里挨着一眼井,井架上有辘轳,摇把上的绳子,活像穿着一只肥羊。学员们都从挎包里取出碗筷,背着背包吃饭。一些孩子远远地站着看他们吃。廖文刚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了饥饿,心里很不安。他很想送他们几个馒头,但,又不敢。吃完饭,整好队,高指导员站到队伍面前说:“在学校出发前,李主任已经讲过了。这里是我们学校的劳动基地,这里的村民,是我们的老关系户。住在他们家里,要搞好军民关系。看见什么活就干什么活。我们的任务就是收割小麦。说话,要注意影响。”

高指导员讲完话,就有村民来领学员们去住处、放行李。来领李学明这个组的,是一个三十左右的女同志。大辫子,上身穿褪了色的红色棉衣。下身穿黑色的棉裤。黄色的土制皮靴子。她说的话很不好懂。廖文刚问了三遍,才弄清她的名字叫董存慧。廖文刚高兴地问:“大嫂,董存瑞是你的哥吧?”董存慧笑着说:“董存瑞就是我们张家口人哩,要是我亲哥就好了,烈属,光荣啊!”廖文刚有些惊奇地问:“董存瑞真是张家口的?”“那还有假?”

董存慧把这个组领到了她的家门前。这间房子在村子的最北端,房子外有一个高坡,上面还有些树。这间房子,只有三间屋,中间是灶房,挨门边一个大灶,灶上一口油亮的大锅,上面盖着一个木制的圆板,大约就是锅盖了。灶的下面,放着一只小风箱。和灶相对,靠里墙是一张小方桌。东屋是董存慧的住房,西屋就是学员们的住地。地下铺着草。那草给人一个不知睡过几千拨人的感觉,草已经变成绒毛似的柔软了。草上放着席子。这房子的面积顶多有十个平方米,十二个人,把背包放好,估计要一个紧挨一个才睡得下。

学员们刚放好行李,男主人回来了,长得很壮实。头上包着白头巾,上身穿着羊皮,似乎是没有处理过的,硬硬地披在背上。下身穿着黑黑的棉裤,用绳子扎着裤腿。脚上穿着羊皮靴。董存慧给大家介绍,他叫张正民,这一家现在就只有他们两口子。张正民只是腼腆地笑笑,没有说话。

他们夫妻俩开始煮午饭。廖文刚看见风箱很有意思,看女主人生起了火,把牛粪放进了灶里,就帮她拉风箱,只几下,牛粪便通红的了。他们放在锅里的只是六个洋芋,个头很大,每个大约半斤以上。他们这里把洋芋叫土豆。廖文刚问:“你们就吃土豆?”董存慧说:“我们这里,要过年,才能吃上白面。平常就吃土豆、小米、莜麦。”学员们正和主人闲聊着,武助理员抱了一大包镰刀来:“每人一把,都是向社员借的,要保存好,走时,一一交给我,一把也不能少,损坏了,丢失了,要照价赔偿,而且要算出一次事故。都记住了?”大家齐声回答:“记住了。”“那就跟我出发!”

学员们都拿着镰刀,由助理员带路,出了村子。组长李学明、孟令学走在前头。才走出二百来米,眼前就出现了一片麦地,一直向北伸展,就像船开进了太平洋,看不到边际。各个中队的任务,早已由这里的管理人员分好了。可是,到了地头,武助理员还把大家聚合好大讲如何割麦子。从头要前倾,腰要弯,左手握一把麦,位置要偏下,到右手握刀把留一寸,刀口向下,力往下拉,又从反面讲起,不这样会有什么坏处。大家都听得不耐烦了。廖文刚忍不住举起了手。“廖文刚,要说什么?”廖文刚说道:“我们这批人,都是经过了考验的,不知参加过多少劳动,也不知割过多少麦子。”

武助理的脸一下黑了起来:“我们的同志就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前几届的,就是讲少了,还有把指头割断的哩。”武助理员虽然不服气,但还是收了尾:“由小组长负责,分成三个人一个小组,每天要有定额。”各个小组立即围成一团,由小组长安排。

李学明安排廖文刚和郑福先、朱庆茂一个组。他们找到指定位置,立即俯身弯腰,开镰割麦。廖文刚这个组,朱庆茂是北京的,没有割过麦子。廖文刚作了示范,并告诉他们:“个子高的人,弯着腰割不如蹲着割;速度,关键是手上功夫。左手抓的一把越大越好,左手开始抓,右镰就开始动。不必等抓好了才动。”廖文刚个子不高,就一会儿取蹲式,一会儿取弓式,“唰唰唰”地就倒了一大片。整个的麦地里,这时麦浪翻滚。战士们就好比钱塘江潮的波浪,曲曲折折,犬牙交错,所到之处,麦浪便被吞没。

廖文刚感到背上火辣辣的热,抬起头来,才发现,天上的云早已散去,太阳出来了,虽然已经偏西,对劳动的战士们来说,依然热劲十足。廖文刚看了看四周,真的“天似穹庐”,中间特别的高,四周的天边低垂下来,稳稳地罩在大地上,圆得是那样地均匀柔和。他自己,正是这个圆的圆心。这景色真是太美了。他又俯身猛割起来。割了两个小时,炊事班的挑了几铁桶开水来。李主任见这波浪拍打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就喊:“大家休息二十分钟,总结经验,喝喝开水。”同学们都向开水桶涌去,不少同学都嚷腰酸背痛了。

李学明就给大家介绍廖文刚蹲式与弓式交替使用法。休息之后,速度又上去了。直割到下午六点钟,同学们又将割下的麦子运到打场,才回村吃饭。回去的路上,又响起了学员们愉快的歌声:“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儿满天飞。”战士们一边唱着,一边看着满天的红霞,初升的月亮,都融入了这首歌壮丽优美的旋律中。

睡到半夜过,廖文刚突然醒来,觉得背上大腿上奇痒难耐。他的眼睛到晚上走路都不踏实,所以,总有一支小手电筒相随,他轻轻拿出手电筒向大腿处一照,见三只臭虫,正在饱餐,见了亮光,立即转移。他不由得骂出声来:“跑得了吗!”同学们都醒了,直嚷:“身上好痒!”李学明说:“小声点,注意影响。”同学们都趁着亮光,向臭虫进攻。这种战斗,直持续了三个晚上,才获得了全面胜利。

麦子割完了,下午收工回到住处,主人家都还出工未归,李学明孟令学见水缸里只有浅浅的两三寸水了,就挑起铁桶一同去挑水。这个村子,就只有这么一口井,在三中队的伙食团旁边。他来到井边,这已是他第三次来这里挑水了。高高的井台上横着粗实的井架,摇把上缠着一大捆井绳。李学明、孟令学先“咕辘咕辘”地摇着摇把,等绳子完全放完,停了一会儿,又咕辘辘地反方向摇着摇把,直到看见井绳上拴着一个沉重的柳条桶,才用左手抓住绳子,把水提到井台上,倒进铁桶里。

这种柳条桶,里面是木制的,外面编有柳条壳,使这种桶外形很像四川人装鱼的“巴笼”,口圆稍小,腹扁而大,尾部很像李逵板斧的刃口,前端突出,向两边翘起。底部还放有沉重的石块之类,以便柳条桶自己沉到水下装水。李学明把两个铁桶装满水时,已经满头大汗了。孟令学挑着水就跑,李学明说:“老孟,我们换着挑嘛!”孟令学说:“这点路,你追上就换!”孟令学在前面扁担颤悠悠地跑,李学明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而主人家的院坝里,王德志、李知骏、杨先智、朱庆茂等正在打扫卫生。

麦子割完了,又收胡麻。这是一种油料作物,已经不需要镰刀了。一天早晨,廖文刚起床后就和李学明、郑福先、侯兆林、赵宗儒等几个同学去田野上跑步。张北草原的早晨,空气新鲜得像盛夏扑进了长江,一身清爽还略微有些寒意。这时的草原,好像一面巨大的圆镜子,不过底色是灰黄色的。太阳还没有出来,天则是一个巨大的蒙古包,不过底色是浅蓝色的。地边的草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而村子里的炊烟,笔直地向天上伸去。就像长起来无数的竹笋。这个地方可没有竹子,也没有山,最高的地方不过是几步就能跑过去的突起。

他们跑到了二中队负责的地边,远远看见一个人在里面转悠。顾家玉说:“真是莫道君行早,还有早行人呢。”他们跑拢一看,竟然是高指导员,手里拿着两把镰刀。“高指导员,怎么这么早!”高指导员说:“我们中队不是少了两把镰刀吗?我出来在地里找一找,嘿,还真叫我找着两把了。”廖文刚问:“是在二中队的地里找着的吗?”“是呀,刚捡着。”

同学们跑出去将近五里路,又往回跑。这回到了二中队的地边,却看见二中队的孟指导员也在地里转悠。同学们都敬礼问候道:“孟指导员早!”孟指导员说:“我们中队差两把镰刀,我来找找看,是不是掉在地里了。”廖文刚竟然脱口而出:“刚才高指导员在这里捡了两把。”孟指导员“啊”了一声,说:“那就好了。”廖文刚他们回到住处拿碗筷,正好董存慧夫妻也在吃早饭,碗里仍旧装的是土豆,不过个头比前两天吃的要小。廖文刚问道:“你们的小麦也是丰收了吧?”张正明说:“收成还不错,不过,除了交公余粮,每个人,只能分到五六十斤,再加上三四十斤小米,这可要吃到明年这一阵哩。我们这里盛产土豆,可政府又不收。”廖文刚说:“这和我的家乡差不多,以吃红苕为主。”董存慧说:“所以,大家都说,‘天下农民是一家’嘛。”

吃晚饭的时候,李主任宣布说:“同学们发扬了解放军不怕累、不怕苦的优良作风,坝上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打和晒的工作,由留守这里的战士来完成。明天,我们就要回学校了。希望同学们把住所的院子、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挑得满满的。见着能帮忙的事情就帮。回校后,我们要一一统计。对先进,要进行表扬。走之前,一定要向主人家告别,表示感谢。”

晚饭后,组长李学明、副组长孟令学和团小组长廖文刚一同商议,对每个学员都分配了具体的工作。李学明说:“只有那么一口井,我们马上就去挑水。”

等到他们去找水桶时,杨先志和顾家玉已经挑水去了。李学明安排好后,他们决定增加一个项目,——为主人家拾牛粪、马粪。李学明、李知骏等同学挎着粪筐,拿着粪杈出了门。李学明说:“注意,只捡干的。”太阳正在缓缓下坠,嫩红而溜圆,显得比在四川看见的落日大得多。碧空如圆盖,湛蓝而辉煌,落日的余辉照着收割之后的田野,一片空旷。股股炊烟,笔直地往天上钻去。廖文刚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这般景象。”王德志说:“这可不是大漠。”廖文刚说:“除了地上不是沙漠处,别的都像。”

这时,太阳落下去了,天幕上已经有了几颗疏星和一轮还没有光泽的月亮。最好看的是西边天际浮起的白云,白得像棉花,像绵羊,像雪堆。而靠近西边的云,还镶上了一线金边。而天空湛蓝得令人心醉,说像玻璃,玻璃哪有这样辉煌?说像水晶,水晶哪有这样深邃?说像一张巨大的荷叶,荷叶哪有这样明晰?说像平静的大海,大海哪有这样沉静?同学们一边拾粪,一边欣赏夕景。因为粪杈不够,同学们就用手捡。牛粪干了以后,既不沾手,也没有多大的气味。用粪杈子,透底一撬就起来了,用手可不容易。郑福先于是又想起了脚,用力一脚,连粪带泥的就起来了,把泥去掉,就行了。他们一共四只筐,不到一小时,就满载而归了。董存慧夫妻见了十分感动:说“哎呀!这哪里是你们大学生干的活呀?”赵照圣说:“我们是解放军呀!”

第二天早晨起来,同学们收拾好了行李,就打扫卫生。有的捆铺草,有的捆草席,有的扫地,有的擦窗,有的收拾灰槽,有的收拾锅台,有的清理阳沟,有的清理牛羊圈。组长李学明三番五次地检查,已经无可挑剔了,才叫大家背上背包,向主人家致谢。李学明、孟令学、廖文刚和所有的同学,都分别和男女主人握手道别,表示感谢。一一握手道别后,李学明整理好队列,同学们背着背包,站得整整齐齐。李学明喊道:“立正!向我们的主人家张正明同志、董存慧同志致敬!”同学们都“唰”地一声,举起右手,向两位主人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这对年轻夫妇,都穿着有些臃肿的棉衣,张正明头上包着白羊肚毛巾,董存慧,头上包着紫红的头巾,他们腼腆得手足无措,宽大的脸上都笑盈盈的,嘴里只是说“播种时又来”、“播种时又来”。李学明又喊了口令:“向右转,便步走!”同学们走到院子边又回过头来高喊:“再见!”

“再见”声在辽阔的张北草原此起彼伏,随着一长列敞篷汽车,向张家口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