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各朝代围观我刷的短视频 > 第124章 你搞什么人殉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4章 你搞什么人殉啊?!

“好恶心。”

李然然一半是因为视频的bgm渗人一半是因为视频讲的内容让人起鸡皮疙瘩。

【古代陋习之殉葬】

【活人殉葬的最早文字记录来自殷商,从现今所挖掘出的商朝墓穴可以看出活人殉葬在商王朝极为流行。不仅是死者生前的妻妾,就连与其亲近的奴仆和武士都要求殉葬。除此之外,还有被各种残忍杀害的奴隶和战俘。在周朝,殉葬制度依旧被延续,死后也要享受生前的荣光。

虽然秦献公废除了人殉,但是秦始皇嬴政驾崩后,秦二世胡亥让23个兄弟10个公主以及后宫嫔妃一同殉葬。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承秦制的汉朝并没有延续人殉制度,被废弃。

几百年后,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

唐末五代十国,中原混乱,契丹辽国重新启用了殉葬制度。取代辽和北宋的金国也沿用了殉葬制度。南宋灭亡后,元朝大规模人殉,成吉思汗死后,就有许多人为之殉葬。

随着程朱理学的宣扬,“贞节”也得到强化,在民间“妻殉夫,奴仆殉主,子殉父”成为了传统。

作为汉人的明太祖朱元璋竟然也制定了人殉制度,秦王朱樉被毒死后,朱元璋让秦王妃观音奴为其殉葬;朱元璋死后,后宫无子妃嫔殉葬46人,朱棣死后,妃嫔殉葬16人,朱高炽死后,生育了三子的郭贵妃也被要求殉葬,朱瞻基死后,也有妃嫔殉葬。为了对这些殉葬人有所补偿,下一任皇帝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朱祁镇唯一做的好事就是因舍不得钱皇后无子被殉葬废除了后宫妃嫔人殉制度。

清初同样有人殉制度,康熙十二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下令废除人殉制度。

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殉葬制度彻底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只晓得商纣王因为废除活人殉葬,被背刺亡国了>

< 秦始皇那个不叫殉葬了吧,又不是他做的,胡亥自己心虚把兄弟姐妹都杀了>

<大明、大清真是对好兄弟,卧龙凤雏>

<朱元璋就是厌女,搞不懂现在怎么还有那么多的明粉>

<朱元璋要是真的让人殉葬,他肯定会写进皇明祖训里,但这里面根本没提殉葬,到底是不是他要求的殉葬也说不准>

<有一点不能否认,明朝确实把殉葬制度化了,上行下效>

<少说了吧,从现在挖掘的明朝亲王墓头根本没有人殉的痕迹>

<你是明粉吧,朱元璋就是个封建大家长,暴发户一样,一朝成了皇帝还是农民思想,他制定的制度完全是为他养朱家,结果明朝也就是亡在这些制度上>

< 大明可是唯一一个连宗室财政都要单独做历史研究的朝代 >

<朱元璋开历史倒车>

<但其实最后禁止的也只是宫廷殉葬,民间没有禁止>

<在古代皇权不下县,真正下明令禁止的只有康熙,但也没有禁掉>

<还得是康熙帝啊>

...

[秦始皇·嬴政:还真挖墓...]视频展示了从殷商墓葬中发现的殉葬尸体,各个异常蜷缩着。

[唐武周太平公主:凭什么女子非要给丈夫守贞守节,做烈女,也没见你们男人有多好]太平公主气急,程朱理学!又是程朱理学!该死!真该死!

[唐武周内舍人上官婉儿:其心可诛!]

[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 你为什么要用人殉?]

[汉武帝·刘彻:@明太祖·朱元璋 你还是汉人吗?]

[宋仁宗·赵祯:@明太祖·朱元璋 那几个是胡人也就不说什么了,你是怎么想的?]

[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还没有人康熙想的明白]

......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洪武帝朱元璋头一次被人这么没面子,关键是让他没面子的是光幕,自己还不敢骂。

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搞就搞了又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恼羞成怒在心里骂了个遍后,才重新看向几名大臣和儿子。“嗯,光幕说的很对,不开倒车。”

众人等着听朱元璋的准话,只见又是沉默一阵后,“殉葬,不许有!”

朱元璋又想到了康熙帝下令禁止了民间还是有,道:“以后不论是皇室还是民间都不许再有,违者杀。”

至于宗室…先让他们干了活再解决。

“咱养你们,不能白养,都滚去好好宣传朕的命令。”

秦王朱樉还沉浸在自己被毒杀的事中,浑浑噩噩的,原来最后老四造反成功是因为自己在父皇前面就死了,照这样的话晋王应该也是在老四造反前就死了!

同情看了眼三弟,摇摇头,老四真是好运气。

晋王朱棡:……?

清 康熙三十七年

康熙帝玄烨笑了笑,“朕是明理的人,怎么会允许做这些事呢?”

“皇阿玛说的是。”

“皇阿玛英明。”

......

听着儿子们对自己的夸奖康熙帝摇摇头,他算是做了好事吧。希望大清给后世带来的不再是封建愚昧...

元 至元二十二年

“他康熙能废,朕也能废!”都是异族入主中原,他也可以做好。

忽必烈被光幕激起了好胜心理,当即下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