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奇了,不知是哪里传出的这空穴来风,无端的又提起了当初那砍落人头的曹沫曹瘟来!没想到,此人原在军中时,就犯下过累累血案!这样的人,又参与了当初金使一案中,仗着皇亲的身份,胡作非为至此,要我说,他这种人,就是死有余辜!”
“你没听人说吗?此人如此行事,背后必然有人指使,他的身后,还有何人?如今圣上,又是如何的主张?这不明摆着是想借着议和一事,日后好动军权么!议和一事成了,以此人在军中的身份,要谁人下马,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议和之事若是不成,他这样的身份,又屡屡在军中犯事,却不又是个肃清军纪的好借口,可说是两厢都不耽误,进退皆可有度的高明手段!”
“我呸!高明?还真当我们是些酒囊饭袋的,不清楚他们背后使的这些手段!如今金朝内乱,他们维不了稳,便又倚重起了军中,这会儿倒是断不提当初要整顿军务的废言了。要我说,军中这些跟那曹瘟走的近的人,都得严查核办才是,省的前线的将士们流血流汗的拼杀,这些个蛀虫却在他们身后喝血剜肉!”
“对!就该彻查才对!一个曹沫,便能在军中猖狂至此,他这身后的靠山是谁?同流合污者又是谁?这些人若是不严查,谁知他们在前线会不会叛逃而走,或是直接做了那金人的走狗,反过来迫害我军将士!”
此番流言起的突然,却是将朝中、军中一干人等打了个措手不及,谁能想到,有人竟会在这死人身上做文章呢!
相比圣上对此事的不言不表,朝堂之中,各方的人等却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汇聚到了之前同曹沫一同办事的汪相汪伯彦身上。
一个是惹是生非的皇亲,一个是深得圣心的左相,金使一事,明明办事不力,死了个曹沫,却唯独对他这个外臣大加赞赏,当时大家是不解不明,如今再看,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二人的勾结,何止是通和这般的简单呐。
坊间流言,自是登不得大雅之堂,可朝堂之中的这帮人精,又岂会错失这样的良机。
不出几日,军中便对曹沫旧部做了番彻查,结果,自是如人所愿,林林总总数十余人,条条款款的罪状竟有百十来条之巨!
曹沫已死,这些人又罪恶滔天,按军律,自是得从重处置,正巧,前不久圣上才亲口所提要整顿军务,此番所为,正好与圣意不谋而合,自此,军中亦是放开了手脚,不出三日,竟将这些人给统统处置了!
这一役,不费吹灰之力,便将那军中的毒瘤祛除了个七八,却是让主战一派大快人心!
圣上对此,虽未明言,却是默许,已是极大的让步,主战一派自是喜不自胜,只是,经此一役,朝中不少有志之士,却是对军中细作一事忧心不已,仅曹沫一人,便牵扯出了这么些许,那些深藏不露的,又不知还有多少?!
朝堂之中,为军务一事,主战、主和一派正打的是有来有回,汪府之中,汪玉可却是正在为前朝的一桩旧案,苦思冥想呢。
阿云之狱,本是桩神宗年间的旧案,因这阿云在母亡期间,被迫许聘给韦姓男子,她嫌恶此人丑陋,谋杀却未将其杀死,而后,阿云认罪,一桩简单的杀人案,却因最后的判罚引来了后世的议论。
案子交到许遵处,其在初审时便抓住了宋朝律法,父母服丧期间,不可嫁娶之规,将那阿云同韦阿大的“夫妻”之名相解。
而后,许大人又认为阿云“案问欲举而自首陈”,故而减罪二等坐之,以谋诛杀人者,徒三年;己伤者,绞;已杀者,斩;为依,减罪二等,判流放二千五百里。
谁知,初审递呈大理寺复核后,大理寺却对此案认定为“谋杀已伤”,处以绞刑。后神宗悲悯,法外开恩,免其死罪,判终生编管。
此案若到此结束,便也罢了,谁知,此案的回复,却是让许遵不服,拒服执命,而后,刑部复核,却与大理寺同判,还追究了许遵的审判不当之责。
彼时,许遵已升任大理寺,刑部复核的结果,不仅分毫未给许大人留面子,更是引来了御史台的一帮人议论,为此,许遵奏请神宗,将此案交给两制谈论,将当时的两位翰林学士又牵扯到了此案之中。
“此案之论,各有千秋,不管是许遵还是大理寺、刑部的判罚,乃至于到之后众多翰林参与其中,神宗连下四诏,最后以敕令颁布,才结束了这场争论,可见此案之深远。然,案情至此,这些人究竟是在论案、论法还是论政,又有几人清明,却是只有他们自己知晓。小小一案,尚且能达天听,引来政论,之后,历经十七载,又以哲宗下诏,‘谋杀已伤及强盗按问欲举自首者,不用减等。’才方为始终,可见其绵长!”
小小一案,尚可在朝堂上,为两派之论点,左右开弓,各抒己见,今日之政见,又何尝不可以此为契,发案重提,为各自之政,各行其事呢?
汪玉可看着书信之中的言辞,回头再看此案,只觉是刀光不见影,杀人于无形!
朝堂上的几番言语,看似是政见、法理之较,可于小民百姓而言,却是生、死之间啊!
而若是有人以案为例,在朝堂之上搅弄风云,又将这些高官乃至圣上牵扯其中,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此中对朝政、时局的把握,人事预测的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厉害的人物,才是真神人是也!
想到此处,汪玉可只觉口干舌燥,心头已然是升出了一股子正气来!
有朝一日,他也定然要做成个这样的能人、神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