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回到88年的老法师 > 第181章 增温增湿的东北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给东亚地区增加季风带来的水汽和温度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原本只能一年一熟的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了。这里92年虽然还是按照往年一样开春之后开始做事,但是今年土地化冻和第一场春雨提前了。

在李星火的计划中,东北应该两年三熟或者一年两熟才比较合理,不过这确实有点违背常识了,在水热条件好一点的辽东半岛和朝鲜还是有希望的。

渐进式的变热变湿并不会直接让粮食产量在一年内翻倍,最多也就是每年递增从依靠技术和投入增加导致的增产2-5%的水平增加到3-8%罢了,起码不会违背自然规律和常识。但是李星火却等不及了,苏联今年铁定要解体,朝鲜怎么办?这可是一个涉及到东北亚安全稳定的大国啊,2000多万的人口超过了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国家,12.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超过了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国家,在中型国家里面算得上非常靠前了。一旦苏联解体,经互会贸易体系不存在了,以物易物的结算取消了,朝鲜不能得到苏联提供的廉价汽柴油和化肥了,百分之百会出现饥荒和农业大衰退。再也没有能力维持高消耗的机械化大农场农业和计划经济粮食供应了。这泼天的富贵,额是泼天的功德不就白瞎了吗!必须援助朝鲜,给朝鲜送电力制造尿素化肥的高压催化合成塔,还有石油工业。

李星火知道,那杯水车薪的增温增湿根本不能抵消苏联供应的汽柴油和化肥的断供给朝鲜带来的粮食减产。

再给朝鲜大使馆联系之后就准备在帝都的朝鲜大使馆谈谈合作。朝鲜政治比苏联稳定一百倍,可是经济却不能同样稳定。毕竟这只是一个勉强工业化小国家,其实和阿尔巴尼亚差不多,只是冷战时期的一个前线小国罢了。

这也是朝鲜计划经济的弊端之一了。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以及南方的米甸、老挝、高棉越南都不一样,过于重视军队和城市人口了。正好李星火来给朝鲜打个补丁。在基本上谈好了条件之后李星火就准备去朝鲜看看,考察考察一下这个工业国最后的辉煌时期是怎么个事。

很快李星火就到了平壤。下了飞机之后他就立刻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不同寻常之处。整个城市一尘不染,干净的不像话。没有几辆汽车的马路却有十六车道。颇有米甸新都会城区的感觉。

进了酒店之后直接开门见山,李星火提出想在罗先建立经济特区,同意外国人(特指中国资本)来朝鲜合资办厂。

在场的人包括中国的商务部门和外联部门专员,都很清楚李老板的风格,之前也在过去从朝鲜做过不少大米和食品销售,买过不少军火和矿产,有过很愉快的合作。但是这次不一样了,居然从简单的贸易升级为了投资搞产业资本的增殖了,这就很大的冲击了。

做以货易货的贸易,任何国家都不会拒绝的,这是绝对的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出口多余的物资,进口缺少的物资,没有哪个国家会拒绝这种好事。但是资本输出就不一样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这种根本性的问题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口子,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那也是极大的思想冲击。

现阶段,朝鲜还没有遇到危机,感觉很好,没有放弃计划经济的苗头,这就有点尴尬了。之前和朝鲜大使说的是投资,没想到只在一个地方投资。李星火要的正是罗津的罗先经济特区。

这里其实90年就有人来投资了,91年就正式开始试点了,明年还会公布特区的法律。但是李星火很清楚,朝鲜的经济特区都办不成,什么朝鲜的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时不时地影响了特区的稳定性,外国企业面临着政治风险。与此同时朝鲜政府对外资的限制和干预过多,导致外国投资者缺乏信心和兴趣;再者,由于朝鲜政府对罗先经济特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和变化无常,导致外国投资者面临法律风险和不确定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服务水平低下的朝鲜经济特区的发展逐渐变得举步艰难。这些理由其实都很虚,真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将军不肯真正的开放和改革。

李星火下一步计划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的时候,利用过去历史条约中的争议和议定新国界的活动拿回张鼓峰地区,让东北获得一个新的面对日本海的出海口。那么首先就要先让朝鲜意识到中国比苏联或者俄罗斯更值得依靠,起码不能让朝鲜反对中俄之间的划界协议。苏联解体之后,苦日子来了,正好可以给朝鲜雪中送炭,这样的雪中送炭才是有价值的,经得起考验的,可以走高层路线事半功倍的。

在罗先经济特区先砸点钱,让其尝到一些甜头,后面自然就能顺理成章的控制住新出海口的安全和平的建设了。图们江的出海口这里可是非常有潜力的,不拿下来,李星火自己这个战略大师岂不是徒有空名?

在罗先经济特区投资的最核心的投资产业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完全委任朝鲜人自己来管理的合资纺织、成衣工厂工业园,工人只负责以劳动力入股,具体的股份持有主体是员工持股会,李星火不开工资给工人,李星火负责以原材料和设备入股,负责原料的采购、稳定供应和销售回款,朝鲜政府则以土地厂房、税收减免和管理人员劳动入股。三方作为股东把厂子生产搞起来。每批货都是结算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批货的进货和加工销售。李星火有大量的销售渠道,因此回款速度是非常快的。只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三方都可以接受。至于工人拿多少钱,名义上的分红或者实际上的工资多少和李星火毫无关系,反正分红和税收都是以公司账面上的人民币利润划分的。企业管事的和管钱管账的都是朝鲜人,李星火这边的利润在回款扣除原料货款的时候就已经按照分红比例扣除了,公司账上的钱就是朝鲜工人和政府的利润分红,李星火的钱一毛都不在这个公司账上。

这种模式最大化的保证了作为弱势方李星火的利益,同时也保证了朝鲜对生产资料(土地、厂房、设备和工人劳动力)的绝对控制和占有,并没有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系大厦。这种模式比更直接的用原材料换制成品的以货易货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权控制在掌握了销售渠道和品牌的李星火手里。可以更大规模的把更多的纺织工和制衣工吸引来扩大朝鲜的轻工业规模。间接的改善其产业结构和国内消费品物资供应紧缺的局面。

李星火只需要派几个人负责送来原材料,质检库存,最后拿走加工制成品进行结算付款就完了。最多也就是亏几个外派朝鲜的中国工人的工资再加一批货物的采购原料罢了。朝鲜根本不可能占什么大便宜。纺织、印染、裁剪制衣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本不会害怕朝鲜这边搞事,这边搞事情吃亏最多的还是他们自己。

第二个产业就是粮食加工厂,东北那边的粮食丰收了,通过铁路运输到罗先经济特区来加工,然后就近出口到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都很方便,未来走海运成本都很低,尤其是缺粮大国俄罗斯,也就是说李星火可以将东北丰收的粮食运输到朝鲜加工之后卖给朝鲜,最多亏一笔粮食的钱。朝鲜从中国赚到的外汇主要就是人民币,拿来买粮食支付人民币再正常不过了,价格觉得不会比国内市场贵一分钱,都是平价卖的,利润其实就在加工环节,因为朝鲜工人工资便宜,同样的粮食送到东北加工厂比送到朝鲜加工厂要每斤贵一分钱。这数量上去了,一年卖个几百万吨米面给朝鲜,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养活一个共富集团在东北的歌舞团问题不大。更不用说卖给韩国、日本的米面食品了,利润是十分丰厚的。

至于提供给朝鲜的石油制品其实并不全是来自于俄罗斯,毕竟远东地区人口越来越少,以后即使修建了珲春港口,石油也是要从海运来提供的,进口的大多数石油其实是来自东南亚的文莱和更加遥远但是便宜的委内瑞拉等国。俄罗斯的石油其实还是紧着西北和华北使用的,根本到不了缺油的朝鲜。毕竟现在的中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了,和朝鲜一样需要用赚到的美元来进口石油。中国有粮食有外汇,都是苏联和俄罗斯急需的,朝鲜有什么?除了煤矿铁矿和一些铅矿铀矿,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俄罗斯进口的东西。过去冷战时期朝鲜过得好日子大部分都要归功于苏联补贴性质的经互会以物易物贸易带来的贸易顺差,这种好日子以后肯定是不会有了,朝鲜今后只能有两条路走。

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一条就是抱大腿。很显然,它只能抱大腿,因为自力更生太辛苦了,小国根本实现不了。二战后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国家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其他国家都失败了,除中国外,其他国家一个成功的案例都没有。这不仅仅缺乏原始资本之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乏工业化的前置条件,比如市场、人才、技术积累、稳定的内外环境之类的。未来几十年,半岛局势必然维持冷战态势,内外各种工业化的因素不选择全球化抱大腿根本不可能获得。投靠美国,显然不可能,这就动摇国本了,因此只能抱紧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大国中国的大腿,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就好了。

石油化工和尿素工业需要协商一下,李星火准备建立在不冻港丹东,出口给朝鲜汽柴油和尿素很方便,也可以间接拉动一些东北的投资和建设,降低转型期间对东北工业的压力。

“你说什么?米甸投资局想和中海油合作开发的丹东石油工业园不给批?为什么?”

“东北现在还没有这种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和国内国有企业合作的先例,共富石油在南海的那个项目倒是很成功,但这边毕竟是东北啊,地区不一样,商业思维和风气没有那么先进开放。”

“那就等等吧,反正我无所谓,我又不着急,到时候等到东北大量企业倒闭,大量工人老大哥没饭吃的时候,他们会来找我的,到时候条件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我不拿到十倍的地皮那就是我着急了。”其实真正有压力的还是朝鲜,因为苏联解体经济会解散之后,朝鲜失去了廉价石油来源,大量的建立在苏联援助石油基础上的现代工业设备和农机全部都要歇菜,经济起码要倒退二十年,这就要看他们急不急了。真正给到上面的外交压力说不定比民生压力更大。

“周副省长,感谢你忙前忙后,这样吧,既然石油工业园不批,我在提一个粮食加工工业园,就在你们沈阳北部的这个铁岭县吧,就靠着铁路这边的土地,这个工业园的货运铁路线接入主干线,这边是京哈高速,来个上下路口,这边是辽河,来个码头。这片铁岭的地皮可以批给我吧?十个亿的投资既然不能落地丹东,在铁岭也不错嘛,正好可以给我们在东北的这大批的承包的机械化农场产出的玉米、大豆、高粱、水稻和土豆做加工和深加工,利用便捷的水路交通优势也好供应给全国嘛。”五百吨的内河航运船舶在辽河铁岭段通行没问题,比高速公路的运费低多了,是一个很不错的加工地点,辐射能力是很大的。他看中的就是这里交通便利,既有铁路、国道、省道还有高速公路,可以高效率的从周边方圆数百里采购粮食和原料,拉动当地的农业产值。

“好好好,我马上在会上推进,这个计划书做的也很好,正好可以解决好几万人的就业。”计划书里面不仅仅有普通的玉米饲料厂、高粱酿酒厂、大豆榨油厂、稻米加工厂、土豆淀粉厂,还有深加工的以粮食为原料的葡萄糖、果糖、氨基酸厂、还有酱油醋味精等调味品厂,还有纤维素厂、玉米油厂、玉米乙醇厂、玉米糖浆厂、木糖醇厂、膨化食品厂、饼干厂、甜菜榨糖厂、糖果厂、罐头厂、面筋厂、豆腐厂、大豆蛋白厂、淀粉火腿肠厂等等。原料利用率极高,基本不排放废水和垃圾,经过垃圾处理厂和废水处理厂之后,最终的有机垃圾和废水还能被用来生产腐殖酸和有机绿色肥料,即使是最后实在是利用不了的废渣还能被用来生产生物质颗粒拿去燃烧发电,真可谓吃干榨净对粮食利用到了惊人的水平。

“李董事长,这食品工业园怎么没有肉类加工?”

“这是二期的工程,这边,辽河对岸北边不是还有一块空地嘛,要是不麻烦的话,我先买下来,修建一批职工宿舍和预留的生活区,西边过来一点,这边不就可以靠着码头修一个屠宰加工一体化的肉联厂嘛。就在废水处理厂边上,很方便,下风向,不会有什么臭气影响居民区。”

“好好好,这地皮可以批,条件都不错,您给开的工资真的能有当地人均的两倍?”

“我们集团的薪酬都是统一的,并不会因为什么地域区别而有所变化,都是执行的帝都的标准,哪怕是开在五六七八九十线小城市,正式合同工工资都是3000元起步。”

东北现在其实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困难,作为中国的粮仓和重工业基地,实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人口素质、人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技能水平、企业配套体系和基础设施水平都是中国现在最高的,要不是创业环境不适合,早就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制造业核心地区了。和德国最大的区别还是营商环境和激励制度的问题。自己在这里搞搞食品加工业总不能说是抢国企饭碗了吧?这些食品都是用来出口的,谁还能逼逼赖赖?在计划书里面说好了,98%的制成品将通过航运轮船出口到朝鲜、韩国、日本和苏联。2%的产品将供应给共富集团内部员工做内部的米面油方面的福利。这样要是还过不了地方保护主义的阻力,那些代理商二代就可以换人了。

李星火从报纸上看到了消息,东北地区很明显气候升高的很快,雨量增加的幅度比较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少见的水库发电增加破纪录。这个时候东北一般是不会出现停电情况的,虽然国家其他地方还有隔三差五的停电,东北作为不缺水电站和火电站的地方,很少出现缺电。这个初春季节应该是枯水期,大量的水库应该还在蓄水呢,怎么就开始放水发电了?自己需要修改一下参数,有点猛了,气温升的太快,冰雪融水一下子太集中了,哪怕只多了一度,那是巨大的变化啊。

李星火赶紧到了安排东北亚气温和降雨的气候调节魔法装置安放的地方,这里就是人迹罕至的松原市西南方的一个山沟里,被安置在一块巨石内部的桥接器被李星火修改了一些魔力输出强度。

东北这个地区和江南岭南还不一样,这里冬季下大雪,还需要考虑春季融雪带来的洪水压力,李星火忘了,要不是水库修的足够多,说不定会出现失误导致的洪水。大意了。

事情办完了之后来到松原,准备逛逛街随便找个地方吃吃饭。

来到一个特色餐馆,不是饭点,李星火看到店里没什么人,就在大厅坐下了,私营小老板还是很不错的,马上来问想吃什么。

“来份你们这本地的特色,最贵的尽管上。我看这个人参炖鸡就不错,来一份。多了不用退,少了我再补。”李星火拿出三张蓝精灵老人头百元大钞。还没到晚上,李星火就感受到了久违的饥饿感,毕竟自己修改天气调节器搞得满头大汗魔力透支消耗很大。老板高兴的收了钱去做菜了。十几分钟后,满满一桌子十几个菜被端了上来,小餐馆还是上菜速度很快的。

体质超人的李星火吃东西就和无底洞一样,这一桌子菜本来足够四五个人吃的撑得走不动路的,老板以为他后面还有朋友要来,才拿了几百块点菜,没想到就在老板眼皮子底下,李星火把十几个菜全部吃光了,一点剩菜都没有。半个小时狼吞虎咽的李星火总算吃饱了。这个看起来最多一米八五的年轻人居然吃掉了足足五人份的饭菜,老板都看呆了。

“老板,你手艺不错啊,我吃过不少国宴,这水平和国宴大厨其实差的也不多了,要不要考虑来我们公司做饭?”李星火掏出了一个东北共富集团总代理的名片,前几天在沈阳和下属聚餐的时候碰巧收的。

“啊,原来是朱老板,失敬失敬。您是共富集团的?”

“怎么?今天没开车,一个人出来逛逛街,你不信?”

“不不不,我信,你这一身巨擘的风衣我可看到过广告,七万多呢,比车贵多了,我还是有眼力劲的。我这小餐馆也是为了糊口,您要是真看得起我,我会去考虑考虑,毕竟才下岗没几个月,这餐馆也是花光了买断金置办起来不能白丢了啊。”

“哦,您以前是在哪高就?”

“我是松原木材厂的大厨,家父也是大厨,干了十年没想到厂子倒闭,我只能下岗了。”

“木材厂不是挺赚钱的吗?怎么会倒闭呢?”

“还不是因为旱灾,林产品减产,周围几个县的国有林场都砍了很多年,连续几年没有伐木指标,好几个月都没开张,厂子撑不下去了。林业局也没办法啊。”

听到这李星火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有一款很适合本地的速生松木,自己可以在东北很多林场承包下来种植啊,这不又能解民于倒悬还能赚钱了。温度和降水上去了,东北其实很适合种植这种中温带偏暖温带的松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