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儿臣时常贪玩,读书学字常有惰性,不耐心,不专心。母后与儿臣约定,学一时辰功课,背诵一诗或一文,可嬉闹玩耍半个时辰。从哪以后,儿臣读书学字特别用心,不敢懈怠。”
“这就好比种地,把土地分给种地者,让种地者得粮食,种得越多,得的越多,他们才有积极性,才会好好种地。”
“地种好了,粮食多了,才能让大明的粮仓,座座堆满。”
十四岁的定王朱慈炯,率先说出了他对种地和粮食的理解。
崇祯微笑点头,慈祥道:“慈炯说的对,咱皇家,再不养蛀虫,再不让蛀虫,吃百姓的血肉。”
“这些蛀虫,即使养肥了,他们也不会对咱家感恩戴德。朕需要的时候,他们的良心,也被一身肥肉蒙了心,不识好歹。”
“父皇,儿臣就怕有人把土地藏起来,下面的官员不敢查,或查不到。”
\"果能给他们派些锦衣卫,拿着绣春刀吓唬他们,他们害怕了,就不敢了。”
十四岁的永王朱慈炤,整天拿个木剑,嚷嚷着要上战场杀敌立功。一开口,果然有一股子杀气。
崇祯笑笑:“慈炤所说,可行。”
“但此时,还不是出动锦衣卫的时候。”
“等清查三轮,仁至义尽,朕定会对这些顽固之徒,下狠手。”
朱慈炤连连点头,眉宇中的英气,更加勃勃而发。仿佛他手持木剑,就要带锦衣卫,把一众奸臣、一众土豪劣绅抓起来。
两个弟弟说完,十七岁的太子朱慈烺,深深思索一番,才侃侃道:
“父皇,儿臣跟太师读史书、学道理,知历代王朝兴替,根本原因在于民变、在于土地不均、在于耕者无其田。”
“不管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还是汉末三国黄巾军四起、再是安史之乱,都是社会不公,土地、财富、朝堂被少数人占据把持,搞得民不聊生,民无果腹,有志之士无以为报。”
“如今,大明百姓穷苦。当学洪武皇帝,对内全面休养生息,对外全力剿乱戡乱。两手都要硬,才能扭转乾坤,再兴盛世。”
崇祯眼睛一亮,欣慰点头,这个太子,果然是个可教之才。
崇祯欣慰道:“慈烺所言极是,朕广设恩田,只许使用,不许买卖,只许出租,不许转让,就是为了防止土地被霸占。”
“今日,朕已安排内阁发下敕令,全面清查土地田亩,并纳入各州府官吏考核。朕相信,土地这笔账,一定会查清的。”
“到时候,民有恒地、有恒产,必有恒心。大明,也将恒永久。”
“父皇,儿臣受教!”太子朱慈烺也深深点头。
崇祯继续道:“慈烺,你已经十七岁了,父皇在你这个年纪,已经登极大位,临朝称朕了。”
“过些时日,朕又要御驾亲征,扫荡贼寇。又得几月不得回。”
“明日之后,你就每日到内阁,查看奏章,学习理政,为朕监国吧。”
“这......父皇,儿臣学的粗浅,还需多多跟太师学习,恐怕难以胜任。”朱慈烺立马下跪,惶恐道。
“慈烺勿忧,你有一颗爱民忧国之心,足矣。”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咱皇家的孩子,更要早当家。否则,担不起这万里疆域的主宰,更对不起历祖历宗打下的这片江山。”
“儿臣遵旨。”朱慈烺咬咬牙,立马下跪,领旨。
“慈烺记住,内阁这些大臣,都是朕亲自选的,忠心耿耿的肱骨之臣,值得信赖。”
“一年之内,你只许看,只许听,不许发表意见,更不许干扰内阁行事。”
“有什么不同意见,可跟东宫官员商议,或向太师请教,亦可等朕回京师再议。”
“儿臣遵旨。”朱慈烺心稍安,大声领旨。
……
子夜之后,崇祯命人送太子回东宫,送永王、定王回房歇息。
周皇后端着一碗莲子鸡蛋羹,走了进来:“陛下,臣妾有个事,想跟你商量。”
“何事?”崇祯边喝莲子鸡蛋羹,边问。
“陛下,太子好似对太师家孙女有意。”
崇祯“哦”了一声:“他也十七岁了,该选太子妃了。有个女人在身边,才长得大。”
“陛下,你是说,选李太师家的孙女,作为太子妃。”
崇祯轻轻一笑:“呵呵......既然他喜欢,那就随他的意,顺他的心吧。”
“啊……”周皇后一惊:“难道,安排李家孙女同学,陛下是故意的?”
“呵呵……你说呢?”崇祯坏坏一笑,又得意道:“果然,没白费朕的心思。”
“啊......原来如此。”周皇后突然恍然大悟。
“李太师公道正派,刚正不阿,家教甚严,他家孙女,想必耳濡目染,一定会是个贤内助。”
周皇后咯咯一笑:“陛下好主意。”
等崇祯吃完最后一口莲子鸡蛋羹,催促道:“快去翊坤宫吧,袁妃,还等着陛下呢。”
“啊......”崇祯一惊,无奈摇头。
不得已,又在周皇后威逼下,披星戴月,赶往翊坤宫,去宠幸袁贵妃。
……
这几日、数日,崇祯已经把袁贵妃调教得大胆起来,把她的女人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有时候,袁贵妃甚至比崇祯还主动。
有时候,她甚至敢睁着眼睛,看他的雄性身体,并探索他。
又是一场动人心魄、酣畅淋漓、爱液横流的大战,听得一众宫女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
激情过后,崇祯抱着袁贵妃的柔软,完全释放的状态。他突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机器人。
陷入温柔乡,崇祯慢慢睡去。
睡梦之中,他突然听到一阵呼喊,急忙起身。
原来,是大伴王承恩的声音。
崇祯披衣、推门而出,一眼看见王承恩跪在地上,慌张道:“陛下,大事不好,有紧急军情。”
“啥军情?难道,宣府......?”
王承恩急忙摇头:“陛下,宣府没有消息。但居庸关唐通总兵送来塘报,蒙古十万大军,正在猛攻居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