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与君重逢时 > 第502章 父慈子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现在有一些人,年轻的时候不管子女,没有尽到抚养子女的义务。等他们老了,却理直气壮要求子女赡养。

一些道貌岸然之辈,站在道德制高点,挥舞着道德大棒,对子女指指点点。

事实上,孔圣人倡导的孝,归根结底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并不是要求子女对父母无条件服从。父母想要子女孝顺,就必须先尽到父母的责任。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父母想要子女养老,你得先把子女养大了。

再后来,一些儒生曲解孔圣人的意思,把孝道说成是:“父为子纲,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在这样的语境下,又产生了一个令人作呕的糟粕:“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可笑至极,有多少父母,根本不配做父母?虐待孩子不算,自己没出息又对父母不敬,根本没有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孝顺感恩?

有不少人,年轻的时候不管子女,老了就拿这句“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来压子女,逼子女赡养他。

按照传统的孝道来讲,父母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子女可以不赡养父母。举个例子,父母如果遗弃了子女,或者是把子女卖了,父母就是弃子父和弃子母,就等于是放弃了为人父母的权利。无论子女将来有多大的出息,都可以理直气壮拒绝赡养父母。

现在是法治社会,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父母离婚,子女不应该怨恨。子女碰到离异后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要不要尽赡养义务呢?我觉得可以根据一个标准来判断,就是父母有没有给抚养费,有没有关心子女的成长。

父母离异之后,子女随父亲生活。母亲给了抚养费,或者是有关心子女的成长。等她老了,子女就应该尽赡养义务。

如果母亲改嫁之后,不支付子女抚养费,或者对子女的成长不管不顾。等她老了提赡养的话题,子女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她说:“孝子不养下堂母,家有万石粮,不养改嫁娘!”

父母离异之后,子女随母亲生活。父亲给了抚养费,又关心子女成长。等他老了,子女就应该赡养父亲。

如果父亲不支付子女抚养费,或者对子女成长不管不顾。等他要提赡养问题的时候,子女就理直气壮对他说:“孝子不养弃家父,家有千钟粟,不养弃子父!”

最后再说一句:“孔圣人强调的孝道,是先有父义母慈,后有子孝。所谓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跟孔圣人强调的孝道,不是一回事。”

真正做到父慈,子才会孝,永远不要忽视言传身教的力量。父亲慈祥,子女就会孝顺。

养不教,父之过,言传身教很重要!学校教育子女学习知识,家庭教会子女如何做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老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对于那些行为不端的青少年,老人们总爱说“这孩子缺少家教”,就充分说明了父亲对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担负着很大的责任。

其实,如果父母真的足够爱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让孩子走到这样的地步呢?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同样重要啊!父母如果用心教育,孩子怎么会被小看?

父亲慈祥有耐心,对子女循循善诱,教育子女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在子女的心里比严厉呵斥、动手打骂有用得多。

子女会从心里接受这个慈祥的父亲,并以父亲为榜样,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子女,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善良孝顺的人。

父慈子孝,一直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家庭通常由父亲、母亲、孩子,这三个角色组成,父亲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在家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的眼中,从小父亲就是自己的天,会以父亲作为自己人生的榜样,父亲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

父亲对待孩子慈祥,呵护子女成长,这种潜移默化就是给子女一种榜样的力量,子女长大了,自然也会成为一个有孝心、善良的人。

父亲的爱,应该像大山一样,巍峨挺立,屹立不倒,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的心灵有一处安放之地,

良好的家风,会让孩子如沐春风。

父亲在家中没有大男子作风,尊重母亲、呵护子女,父母和睦,良好的家风会让孩子感到家庭温暖。

在这种良好家风下成长的孩子,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们的内心是阳光的,心地是善良的,善良的人该具备的品质他们都会具备。

做一个纯粹的好人难,但是教会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懂得自我保护,不难。父母只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那你的孩子,即便不能取得辉煌成就,那也会安稳地度过一生。

所以,一个父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只要父亲慈祥善良,言传身教,子女就会成为一个善良与孝顺的人。

所以,谁可以替小助理原谅她的父母亲人?谁有这个资格呢?

况且,小助理又不是选择“弃养”父母,只不过是在保证自己不伤心、不受伤前提下,按照国家和法律规定的标准,她会一分不少的给钱,她也会定期探望,更会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出钱,只不过,父母想要时刻绕膝陪伴,或者让她做一个“扶弟魔”,那她也是万万做不到的。

也许有人会说她自私,也许有人会批判她不孝,可是,人活着,又不是活在别人的嘴里,日子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她没有自虐倾向,不会主动让人家“抽打”自己的身体,更不会让对方伤害自己那颗已经千疮百孔的心。

余生,她不想取悦那些不值得的任何人,只想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

要知道,我们国外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活,我们是为了取悦自己生活的。生活百态,我们很难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我们很难取得别人欢喜。我们只要活在自己的情绪里就好。人家发脾气了。不开心了。是人家的私事。我们不要去讨好人家,取悦人家,

有时候好心讨好人家反而不领情,我们要做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自己而活,为取悦自己而活,绝不是为取悦他人。

有些人就算你想尽办法去讨好她,人家不但不到没有感激,甚至觉得你很笨。你就算给了他全部,他也觉得你不好,他就是不喜欢你,甚至还会说你的坏话,还会挖苦你,对你得寸进尺。

她一开始就不喜欢你的,说明以后也不会喜欢你,甚至还会瞧不起你!所以说我们不要再费劲心思讨好他人了,没必要,不值得!

活着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用喜欢的生活方式来取悦自己。我们不要厚脸皮去讨每一个人,因为讨好每个人,就是在作贱自己,有时候还不受待见。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所以我们无法能让所有人喜欢!

所以,傅亦瑶一直坚定的告诉小助理:做自己,我支持你。

因为我自己曾被你无条件的信任过,因为这陪着我度过了一段灰暗时光,因为我们有些异曲同工的同病相怜,因为我对你同样心疼,因为你足够善良,因为你值得,所以我愿意支持你、信任你、理解你。

人这一辈子,总要为一个人拼拼命吧?人这一辈子,总有一个人值得你拼拼命吧?

“姐,以后你就是我亲姐!爱你呦!”

小助理眼里的光更亮了。原来的她,只以为自己需要傅亦瑶,现在她明白,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意味着你对他人有价值,你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可以给你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让你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首先,被需要是一种满足:当你感到被他人需要时,这种感情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让你在忙碌中感到快乐,看到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更是一种爱的满足。

其次,被需要是一种联系:在感情中,被需要能够让彼此确定自己是被重视,被在乎的,从而加深原有的联系与羁绊。

同时,被需要是一种价值:人最大的需要,不一定是金钱,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

高尔基说“当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如同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中所呈现的,玛丽与马克思都是孤独症患者,但他们心里却渴望一个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玛丽开始给马克思写信。

人们常说“给永远比拿更让人容易感受到愉快。”

这句话是有它的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活着不仅依靠吃东西。我们还渴望被需要。因为被人需要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爱的满足,更是一种幸福。

就像对待无话不说的老朋友那样,她的信,就像黑暗中的曙光,照进了马克思孤独的世界,他第一次有了被需要的感觉,于是他打破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每天积极的充满着力量的回着信。就这样他们彼此需要,彼此支撑,彼此治愈,彼此沉浸在被需要的幸福里。

现实中当他人有需求时,自己能够对别人伸出援手,助人一臂之力,这样,既能温暖对方,也能快乐自己。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胜过一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活告诉我们,不是只有一味的需要就能够满足自己所有的生活需要,每个人都还渴望被别人,被家庭以及被社会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不然生活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于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与被需要就像一对有力的翅膀,只有保证平衡才可能让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有充足的动力飞得更高更快。

所以说被需要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奉献精神,而被需要的人在这种大爱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诠释了什么是“高尚”。这种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一定会给被需要者带来巨大的幸福感。

被需要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种很正常的心理,要想自己真正为人所需,可以在别人需要自己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那么我们必须不断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哎呦,这是谁啊,和我抢傅亦瑶了?傅亦瑶,你就是个花心大萝卜!”

古诗人未到,声音先到了。

“你这都快赶上铜墙铁壁了,我这打了一圈的电话,才进来。”

古诗带着大包小裹的进来了。

“哎呦我的老天奶啊,你可别看我,我知道你不缺这些,但是,我那亲爱的爹妈,人不到礼必须得到啊!当然,我也是带了点的,喏,你看,护肤品,亲自实验过了,对孕妇很友好。不过你先等等,我把给这勇敢的小姑娘的东西先放她这边。”

古诗和傅家人一样,进来都第一时没看傅亦瑶,而是关心小助理。

小助理懂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永远不会出错。这个世界,总归是有一些善良而温暖的人,她们会相互吸引。

在这个繁华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物质条件所迷惑,以至于忽略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外在的容貌和光环,而是来自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能在时光的流转中找到彼此的吸引之处。然而,这种吸引力并不总是源于外在的容貌和光环,而是源于互相传递的温暖和踏实、真诚与善良。

真诚与善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品质。真诚的言行和善良的内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真实和善意。这种感受使得人们在相处中更容易打开心扉,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