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每个人经过一夜酣睡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清晨6年半。根据孙福波所排计划,当天旅游目的地是位于京城西郊的颐和园和香山公园。
我跟苏田二位老师乘坐郊线公交经中关村、清华园,大约50分钟后便到达了颐和园。从正门门庭进入颐和园后,哇!眼前顿然闪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美景致:公园正门的左前方是碧波万顷的昆明湖,湖面上有许多艘机动画舫和手扳船正载着游人穿梭往来;.。
望向右前方,那是一条长长的画有彩绘的长廊一直沿湖边向西延伸直达远在5华里外的“颐和石舫。在画廊的右后身即是建有佛香阁的万寿山;朝左手边顺湖远远望去可见十七孔桥卧于昆明湖碧波之上,象探入海中的一条栈桥把海中岛与陆地进行了紧密连通。
根据我临时买到的颐和园导游图,颐和园的最佳游览线路是:经十七孔桥——上湖心岛——乘画舫到颐和石舫——步行至万寿后山苏州街——登万寿后山达佛香阁——再到铜亭——下万寿前山经滨湖画廊——至慈禧太后行宫。
遁着事先设定的颐和园游览线路,我们开始一路悠哉乐哉地启动了游览行程。
途经“颐和铜牛”时我叫住一位路人用我随身携带的小黑白像机为我们三人拍了一张合影照。接着继续前行步上了坡度很大的十七孔桥。从桥梁设计和建造工艺角度看,此桥堪称精美绝伦。在每根桥栏杆的顶端都雕有一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小狮子。置身拱桥之上向北举头望去,一幅由远山、近水、回廊、佛香阁等多处亭台殿宇组合而成的“秀美山水图”立即呈现在眼前:
所谓“远山”,是指当年用开挖昆明湖的土石方靠人工堆砌而成的万寿山。如今山上早已是茂林葱郁、殿阁群立,高大的佛香阁巍然屹立于万寿山前,红墙绿瓦,气派壮观,美得令人惊叹。
所谓“”近水,意即毛泽东主席曾经吟诵“莫道昆明池水浅”一诗所特指的颐和园“昆明湖”。由于此湖系人工挖掘,丰水期平均水深不过2米,故此湖之水实可谓“浅”。
所谓“回廊”,是指那条东西长2500米的滨湖画廊。
所谓“殿阁亭台”是特指分布于万寿山佛香阁两翼的近百处经典古建筑群。
据史书记载:颐和园原名“畅春园”,始建于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的那一时期。是慈禧太后为庆贺自己的60大寿硬逼着光绪帝动用了为装备北洋水师的专用经费修建了颐和园,结果导致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开战,炮弹上不了堂,船炮打不响,愣是被船舰总吨位不如“北洋水师”的小日本联合舰队在辽宁大东沟海域用速射炮将北洋水师多艘主力战舰全部击沉。使北洋水师邓世昌等多位海军精英随船一并葬身海底。消息传回北京后,上至光绪帝,下至市井平民无一不掩面大放悲声……
此后不久,日本联合舰队又采取水陆联合作战策略再次袭击了北洋水师基地“刘公岛”。将停泊在军港内的14艘战列舰全部击沉。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见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已然全军覆灭,一时羞愧难当便在水师提督署内拔剑自刎向全体国人以死谢罪了。
为永绝后患实现对亚洲的海上霸权,小日本还把架设在刘公岛海军基地周边山头用于保卫军港的所有岸防炮台全部炸毁。致使北洋水师从此在亚洲海域彻底消失了。不知为何,当我每念及此,我都会为甲午战争给我中华民族留下的伤痛流下情不自禁的泪滴……
“湖心岛”状似鸡心,面积仅有0.5公顷。岛上建有许多古建筑,是一处可供游人敬香礼佛,上船下船,休憇歇脚的中转驿站。站在岛上向西望去,可见一跟杭州西湖苏堤一样的长堤横卧昆明湖中。其中在中段3个用条形石砌筑起拱的石桥上,配建了3座观览亭,且与长堤构成了昆明湖上一幕让人过目难忘的胜景。
我们三人在游罢湖心岛上所有古建筑群落后,开始乘上一艘画舫向昆明湖西北角的“青石舫”驶去……此时的昆明湖平静得就象一面大镜子。画舫穿梭往来,一只只手扳船载着游客在湖面上慢悠悠地飘荡……
也就20分钟的光景,我们所坐的画舫便到达了“青石舫。另据船上的导游介绍:“青石舫”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一处人文景观。每至春和景明或盛夏到来时节,她都会在大太监安德海和她喜欢的妃嫔、公主陪同下来青石舫一览湖山胜景,或猜拳吟对,或借酒行令,或闻歌起舞。在盛夏到来时,“青石舫”又是整个颐和园的一处清晾之所。
每至盛暑之时,慈禧太后都会在支起华盖的石舫船头,卧于逍遥榻上一边尽览平湖胜景;一边旷观寿山风光;一边听戏品茗;一边消夏纳凉。同比在北京古城被暑热煎熬得苦不堪言的黎民百姓,那慈禧太后简直就是活在九天瑶池的“王母娘娘”;而京城百姓却是蒸笼里的“山药蛋”。
“青石舫”是无数工匠用纯天然玉石雕琢而成。长约50米、宽约10米、高约8米。整条石舫造型精美,雕工精湛,玲珑剔透,华丽贵气。是光绪帝下旨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督造的一份“贺寿大礼”。由此可见,当一位主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当权者一旦成为心中没有百姓的穷奢极欲者,那么她迟早会被国家和人民所抛弃。相比之下,人民领袖毛泽东由于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装着国家、装着世界,故尽管他已离世近半个世纪,却依然被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所景仰。
离开“青石舫”后,我们经“颐和船坞”向位于万寿后山的“苏州街”走去。在途经万寿后山路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座座古建筑被损毁的遗迹。据园林管理人员说,这都是“庚子年间”八国联军“火烧园明园”时犯下的滔天大罪。那时颐和园叫“畅春园”,是整个“万春园”(即圆明园)的一个角。
由此可知,当年的世界“万园之园”——圆明园该是何等恢弘壮丽吧!但却被一帮列强一把大火就把明清两朝用150年建造的“圆明园”珍藏的宝物全都洗劫一空;连片的亭、台、轩、榭及各古建筑群落被全部焚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劫难”。自此,尤其在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方面屡屡蒙羞国家文化蒙难,经济崩溃,元气大伤。。整个世界都把国内外华人视作猪狗一般。
没用多大功夫我们就从万寿后山下到了“苏州街”。苏州街景区是整个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因醉心江南水乡文化,才传旨工部搜罗国内顶级工匠用几十年时间在万寿后山河道旁仿照苏州“水街”而打造的一段“水上街市”并命名为“苏州街”。
去过江南水乡“周庄”和“乌镇”的人或许都记得“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画面。乾隆皇帝下诏在颐和园万寿后山复制的“苏州街”也正是带有浓郁江南水乡文化特征的滨河商业街区。整条街市长约1.5公里,沿河两岸商铺摩肩接踵,一户挨着一户。家家户户都挂有刀匾、旗幌,商业氛围浓郁,做什么生意的都有。河道上每隔一百米建有一座木制廊桥;河面上有数只乌蓬船正载着游客在水中缓慢穿行……好一派热闹纷繁的夏日盛景。
我们三人围着苏州街转了一圈后,便登上万寿后山准备去游览佛香阁。万寿山不高,最高点也不超过四百米。在途经佛香阁身后供奉着刻有多尊罗汉像的一面墙上,我突然发现很多佛象都没有了佛头。原来这依旧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留下的“劫掠铁证”。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为杜绝此类悲剧再度发生,中华儿女当以强国为己任。而强国必先强军,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我们才能守住国门,守住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每一寸土地。
佛香阁的基座很高,从上到下足有100米。整个阁楼共5层约有七十米高。我们相继对一至三层进行了参观,四至五层没对外开放。此阁是皇家专享的礼佛、敬香、做道场的专用场所。站在佛香阁三层向外边看去,哇!好一幅“江山万里图”。
远方十七孔桥悬于碧波之上,恰似一条白龙在海面飞舞;看向左侧山下是当年西太后驻跸的行宫,碧瓦红墙,一派富丽唐皇;看下右手边,不远处就是那幢着名的“铜亭”。在佛香阁的正面,顺着砌筑佛香阁的基坐,两侧各有一条下山石阶。因我们下一站要去铜亭,所以我们选择了走右侧石阶路下山。
“铜亭”顾名思义就是用金属紫铜浇铸的一幢六角亭。高约8米,制作工艺登峰造极。也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某位封疆大吏晋献的一份生日贺礼。除此之外也就再无特别之处了。
告别铜亭之后,我们沿着滨湖长廊向着慈禧行宫走去。大约20分钟,我们就走进了建有一座大戏台的“慈禧行宫”。据导游介绍,慈禧太后是个“戏迷”,用现在的话说那叫“票友”。心情好的时候偶尔还会让“小安子”陪她喊上几口。这座大戏台不仅记录了那一时期梅兰芳和徽班的精彩演艺,而且也见证了慈禧使用雷霆手段斩杀“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帝”和“二次垂帘听政”等一桩桩重大政治事件。通过这几件事即可看出,慈禧太后不愧为“铁腕政治家”。
行事狠辣、雷厉风行,面对政敌,绝不拖泥带水,优柔寡断。遗憾的是她没把心思用在正地方。倘若她能带领大清走上富国强军之路,那么此后的华夏100年或许早就成为令美日欧心惊胆颤的超级军事经济强国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慈禧太后的寝宫。清代宫廷建筑均是雕梁画栋,红墙绿瓦那类风格的房舍。慈禧太后寝宫是由一个三进院落组成的一个建筑群落。只是院内遍植的花草、盆景,绿植更讲究。各种廻廊、月亮门的设计更凸显艺术感。
慈禧太后寝宫特别宽敞、富丽、大气。室内陈设的家什、物件,件件都是国宝级文物。在整个寝宫之内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为慈禧太后精雕细刻的那张金丝楠木大床。近距离观瞧,在床头和4根骨架上镶嵌着上千颗红蓝绿三色宝石。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整个床第熠熠生辉。堪称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无价瑰宝。
慈禧太后本姓叶赫那拉氏。是建州女真四大部落之一的叶赫部贵族之女,祖籍吉林四平叶赫镇。其父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千总。在努尔哈赤统一四大部落的征伐中,叶赫部的最后一任大贝勃“金台吉”战败后宁死不降,他面向骑在马上的努尔哈赤和叶赫部众高喊:“我叶赫那拉就算剩下最后一个女人也要断送你爱新觉罗的江山!”说罢便纵身跳入火海……
果然,金台吉这一惊人的预言竟然在大清朝传国270年后应验了。正因为叶赫那拉.慈禧太后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最终让大清朝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
当我们离开慈禧寝宫,走出颐和园正门的时候已是下午3点半了。好在香山公园离此不远,我们乘坐公交车15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
香山公园是老北京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生态文化公园。此地因“秋赏红叶”和毛主席在“双清别墅”曾小住半年而名满天下。此时因并非观赏红叶季节,故关于红叶的话题就不说了。
进了香山园内,我们直接拾级而上,从一个门楣上清晰写有“双清别墅”四个字的小角门进入了别墅院中。整幢别墅建在背靠西山的一个山窝处。院子平坦宽阔。门前有一方水塘,水塘里植有一塘莲蓬。就在塘边还有一个供人坐赏莲花和远观山景的景观亭。亭内置有一张石桌和四个石墩。据说这个小亭子是毛主席在此办公期间,约谈党外民主人士、读书看报以及与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五大书记共商大事的地方。
走进别墅内间,室内的摆设和毛主席当年办公时别无二致。一桌一椅一床朴素而又简单。看到这些我的心头猛然滚过一阵热流……,我真不敢相信这竟是一位人民领袖办公和睡觉的地方。
看到这里,在我的耳边突然回响起毛主席在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和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由此可见,毛主席在要求全党做到“两个务必”的同时,自己首先就做到了。这就是那位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的毛泽东。
从湖南韶山冲走出来的毛泽东,不仅深知中国农民疾苦,而且深谙“土地就是农民命根子”的道理。自从他走上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在当时的中共党内,搞“工人运动”一度被认为是主流和正宗,而搞“农民运动”是旁门左道。但毛主席不管别人怎么说或怎么看,依然一门心思地醉心于对农民问题的研究。
他办“农讲所”,一批又一批地培训“农运骨干”;亲回韶山冲成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领导乡民“抗租减息”;写出第一篇闪耀着马列主义中国化理论光辉的不朽着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等。由此可见,不论从思想、情感方面看,还是从起居、饮食和生活习惯看,他都是个朴素得一点都不讲究的“土老帽”。而“不吃辣子不革命”更是他把自己植根于农民生活习性的又一有力“佐证”。
曾记得毛主席的秘书师哲在一篇回忆录中提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上午,当毛主席正在双清别墅水塘边的亭子里看报纸的时候,秘书师哲突然从别墅的机要室里兴奋地跑来说:“主席,华野的陈毅司令和中野的邓小平政委请您去接电话。”
“噢,看来是又有好消息喽!”主席一边往机要室走,一边高兴地猜测道。
果然,毛主席接过电话便问道:“是陈毅吗?你一定是有好消息告诉我吧!”
“是的主席,我现在正用南京蒋介石总统府办公电话向您报告,南京解放了!”电话里陈毅喜悦地报告道。
接着,站在陈毅旁边的邓小平又接过电话报告道:“主席,我百万大军已全部渡过长江正向国统区纵深推进,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好哇!好哇!南京外国办事机构侨民较多,部队进城要强调纪律,要做到秋毫不犯。”主席向邓小平嘱咐道。
接罢电话后,毛主席异常兴奋。他走出机要室,双手叉腰,远眺南天,眼前瞬间展现出在炮火连天的千里江面上,百舸争渡,万船齐发的壮观渡江场面……一想到这里,毛主席猛然诗兴大发,回到室内,便提笔一气呵成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那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然而,令师哲若干年后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毛主席挥毫写就这首诗后,不知何故又揉成一个纸团扔到了办公桌旁的垃圾桶里。是细心的师哲在倾到垃圾桶时才发现了那个纸团,后经周恩来批准才拿到新华社发表的。
当全国听众通过新华社广播电台听到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一时群情振奋,传为佳话。当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他还不无幽默地问师哲,这是我什么时候写的诗呢……这就是心里装着天下的毛泽东。“齐家、治国、平天下”永远是他老人家所怀有的远大人生抱负。
离开双清别墅后已是下午4点半。在顺原路下山时,苏沐老师提议到碧云寺去看一看。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座香火极盛的寺院。曾因毛主席在驻跸双清别墅期间来此与本寺方丈有过一段关于“弘论佛学”的精彩对话而名扬天下。此外,碧云寺还因有一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塚”而闻名中外。
中国的汉传佛教道场都是大同小异,别无二致的。从庙宇的布局看,因碧云寺历史悠久,香火收入不斐,故对寺院修缮维护也是相当到位的,目之所极看不到一点破败感。
我们三人根据路标所示很快就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塚”。在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伟大先行者面前,我的内心不禁陡生敬意。心想:积贫积弱的中国多亏有了象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多位先知前仆后继,浴血奋斗,才终使泱泱中华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站在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塚”前,我们三人面对着这位伟大革命先行者所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临终嘱托,依次行了三鞠躬礼后,便下山返回了市内前门地下人防宾馆……
我们第三天的游览计划是:集体乘坐旅游观光大巴游览北京“八达岭长城”、“十三陵之长陵定陵”及“十三陵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