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燕王的男子缓缓转过身,面对下属的赞誉,他的表情并无喜悦,而是慢慢抽出饰有鳞纹的长剑,细心擦拭。
\"花架子罢了,实战中毫无用武之地。面对蜂拥而至的敌军,哪有机会施展?我们演练的,唯有那一击必杀,直取敌帅要害。\" 燕王慢条斯理地陈述,听众似乎并不存在。
他此刻立足之地,便是大明北陲重镇——北平。
朱棣将长剑挂回兵器架,卸下沉重的铠甲,在一旁歇息。朱元璋为稳固边疆,封朱棣为燕王,燕地人民英勇善战,寓意深长。朱棣的存在犹如北方的屏障,胡人只能在风雪中望而却步。
回顾历史,北方土地浸透了数百年的血泪,直至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大明,这片土地才得以喘息。将都城改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安宁。朱棣率大明精锐驻扎此地,随时应对北方动荡的战火。他的铁腕统治,给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带来了和平。
解脱了盔甲的束缚,朱棣深深呼出一口气,仿佛只有脱下它,他才能真正放松。侍卫们远远站立,不敢近前。刚才发言的,正是燕王的副将,也是唯一敢在燕王练武时靠近之人。
这位副将缓缓摘下头盔,露出光头,谁料这位战场上赫赫有名的猛将,竟是僧侣。“道衍,京师那边有何动静?”朱棣闭目调息,轻声询问。
因朱元璋信仰佛教,这位副将由他亲自指派,法号道衍,朱棣则给他取了俗名姚广孝。多年的共事,两人关系亲如兄弟,何况姚广孝智谋过人,深得朱棣重用。
“太子去世后,京师的局势一直在变。目前陛下有立皇孙之意。”姚广孝说到这里,略作停顿。“我们的推测有误,虽然起初陛下倾向于太子之子朱允炆,但小王爷的努力显然已动摇了陛下的决定。”
“小王爷!”朱棣笑容绽开,看来当年让儿子留京是个明智之举。接着,他目光转向南方,眼中寒光微闪。
太子离世,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谁不想坐上那万众瞩目的宝座?朱棣戍边多年,保家卫国,如今他觉得自己有了角逐的资本。以往大哥朱标尚在,他未曾有过此心,但现在不同了,那个念头一旦萌生,他便暗中筹谋。
多年戍守边疆,铸就了朱棣刚毅的铁血本色,他看待任何事都如战场般,只有生存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年少披甲,随父驰骋沙场,大明半壁江山的稳固,他朱棣功不可没。
封地在握,他励精图治,将动荡的边陲治理得秩序井然,dy残部无人能从他手中溜走。如今,北地的gl部族,闻其名皆胆寒。
这大明江山,唯有他有资格问鼎那个位置。
朱棣眼中燃烧起熊熊烈火,渴望立即返回京都,启动他的宏图伟略。
然而,这一切似乎已不再重要,儿子得到陛下的青睐,很可能成为皇太子,到时候顺理成章地接掌皇位。
对他而言,儿子为帝,与自己为帝并无二致。
压下内心的激动,朱棣挺直腰板,收回眺望南方的目光:“三日一报京城动态,老太爷虽偏爱小王爷,却仍未作定夺。”
“燕王,陛下或许只是在权衡,用不了多久,人选自会明朗。” 姚广孝淡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你说,老太爷会不会坚持初衷?”
姚广孝轻轻摇头。
“燕王,无人能揣测陛下的心意,册立皇太子需名正言顺。但从目前京城态势看,小王爷在各方面已超越太子之子。”
“好!”
朱棣感叹,右手用力拍在桌案上。
“果然是我的儿子,和我一样强大!”
这时,他忽然想到一事。
“既然小王爷极有可能成为皇太子,京城那些暗处的势力会不会有所动作?”
“燕王放心!”
姚广孝耐心道:“此刻小王爷是陛下的心头肉,此时对小王爷下手,无异于自寻死路。况且,小王爷聪明绝顶,想必早已料到这一点。”
“话虽如此,王府那边仍要多加留意,那些阴沟里的老鼠,或许早已置生死于度外。”
沉思片刻,朱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看来,我们也该着手准备了。”
“燕王莫急,最佳时机还未到。”
姚广孝走近,看着朱棣:“陛下最忌讳的就是在他眼皮底下玩弄心机。小王爷虽深得陛下宠爱,但这不代表能任意挑战陛下的底线。皇储未定,我们不宜轻举妄动。”
“微臣相信,很快就会有人迫不及待地跳出来。”
朱棣默然,间接地认可了姚广孝的见解。
跟随朱元璋多年,他深知一旦老爷子登基为帝,许多事态都将改观,天下的格局始终是他的心头大事。
\"我们何时采取行动?\"
\"等待下一位帝王即位。\"
姚广孝略作沉思,嘴角扬起一抹微笑,给出了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