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 第772章 中国的工业强国之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72章 中国的工业强国之路

港岛!

当邵维鼎的飞机落地之时,早就等待在机场的宋毅,袁天帆,徐浩文等人便陆续迎了上去。

“邵董……”

“鼎少……”

“老板……”

各种各样的称呼都有,但每一个人都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尊崇。

这不用多做说明,邵维鼎这出访的几个月。

鼎峰旗下各大产业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

斯沃琪手表,非常可乐更是直接在北美建立起了稳固不倒的供应体系。

目前,已然彻底站稳了脚跟。

更加不提,收购夏普对于整个屈臣氏的意义,极大的扩充了屈臣氏在家电制造业的技术底子和根基。

而鼎峰娱乐的合并重组,也是给整个鼎峰集团加上了一对羽翼。

至少在舆论,流量,宣传上。

如今的鼎峰已经具有世界级别的竞争优势。

这是当前国际大型集团中,少有的远见卓识之举。

邵维鼎和他们点了点头,便一马当先的走在前头。

在众人的簇拥下,一路往地下停车场走去。

这次没有记者拦路,更没有不长眼的人将他的行踪透露出去。

“阿文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邵维鼎最为关心的还是现如今在内地的情况。

“进展很顺利,夏普转移过来的产业链目前已经在尚海、江苏、广东三地陆续落地,日方对于内地政府给予的政策优惠,以及工人的高素质都给予了肯定。”

“我听说,有几家日本的企业从夏普那边听说了这种境况后,也在陆续开展产业转移调查。”

徐浩文作为方协文的直属下属,代为回答道。

“内地市场对于日本的吸引力,会伴随着时间越来越大的,现如今仅仅只是开始。”

邵维鼎极其自信的做着预测,“夏普现在抢占了先机,国内政府也会将此视为模范企业进行各种政策优惠。”

“不光是拿地会更加优惠,就是电力供应也会优先于其他工厂。”

听到邵维鼎说起了电力供应,徐浩文连忙道:“鼎少,我们已经将您对大牙湾核电厂的最新方案转交给了深圳市市政府。”

“嗯。”邵维鼎点点头:“继续关注,这家核电厂建成之后一半以上的电都会传输至港岛满足我们的工业需求。”

“另外小一半即便是留在广东,受益的大多数也是我们的企业。”

目前港岛必然不会走向前世的道路,哪怕是制造业相继转移,也不会成为一个空心化的城市。

而是会进行产业升级。

从廉价制造业,向科技、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所以,汽车工业、精细钟表、家电设计、电子生产等高科技工业,必然是邵维鼎未来在港岛发展的重点。

而这些也都需要足够的电力保障。

袁天帆对此也是知情的,他有些担心道:“邵董,英国人知道,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不用担心。”邵维鼎淡淡道:“英国内部也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大牙湾核电站建成与否,其实于英国人没有丝毫干系,他们只是想以此作为筹码,在将来的中英谈判上占据更多主动。”

“可我们新给出的方案之中,拿出了一部分利益,英国核电不会对此视若无睹,他们会极力推动这项工程的进行。”

“再者而言,英国人不能不考虑美国人的意见。”

现如今国内的电力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补充国家电网。

这是私人资本进入到国家民生事业的难得的窗口。

过期不候的那种。

哪怕邵维鼎在前世没有电力工作的任何经验,也没有涉足过电力相关的行业。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特高压”这个名词他还是听说过的。

这是全世界都极具领先的电力传输技术,中国高速之所以能一骑绝尘,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离不开特高压传输技术的支持。

而国内电力发展第三阶段结束,紧接着的第四阶段,正是全国联网与特高压时代。

这个时候,押注中国电网。

百利而无一害。

更别提2015年之后兴起的以新能源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期。

要想搞电车,电池是需要解决的核心要务。

但除了电池之外,全国落地的电桩也是基础工程。

所以,这个时候投资国内的电网建设,以大牙湾为纽带,逐步深入到电网体系当中,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这些话,他没有和任何人说过。

想到这里,邵维鼎想起了前世的南越国。

前世很多人吹南越经济增速多么多么快,发展多好,仿佛过几年就能超越广东的Gdp总值,再过几年就能成为继日本、韩国、星加坡之后的又一个亚洲发达国家。

可事实真可能这样吗?

要知道直到2025年,南越还在实行“开三停四”的限电措施。

哪怕就是三星、LG等跨国企业生产线,都发生了多次生产中断的事故。

这种困局源于能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

南越国的水电占比26%受制于季风气候,煤电47.3%,但面临全球减碳压力。

而规划中的LNG发电项目因技术依赖需推迟至2028年。

更严峻的是,南越日用电缺口达4.5亿千瓦时,相当于其进口电力的100倍,即便将中老电力进口量提升10倍,仍难解燃眉之急。

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证明,稳定的电力供应是产业升级的前提。

日本1960年代通过“电源开发促进法“建设核电体系,韩国1980年代构建“国家骨干电网“,均以能源自主为工业腾飞奠基。

我国在改开之后,便一直在急速膨胀的工业需求下,不断倒逼电力的发展。

不但形成了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等多项工程。

特高压技术,更是南越国不可逾越的高山。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那南越发展核电,发展火电不就行了。

对不起,已经晚了。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中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五常国家以环保为名,已经禁止向南越等国出口高污染的火电设备与技术。

即便南越想要退而求其次选择中高压技术,低效技术也会将高发电成本推升至每度1元以上,远超其生产成本。

至于核电,更是受限于《核不扩散条约》无法获得五常核心技术。

这种结构性电力困境,已经直接锁死了南越国以及类似国家的发展上限。

可能还有人说,那最近南越不是承接了很多国内转移的工厂,Gdp涨速一提再提吗?

这都是假的不成?

这又不得不提,南越国的另一个致命缺点了。

绝对空心化工业。

什么意思?

现如今南越的繁荣,其实就是一个“看似光鲜”的假象。

南越主要有两大投资对象,一个是韩国一个是中国。

韩国三星在南越的“世界工厂”贡献了该国28%的出口额,但深究其产业链。

芯片来自韩国,屏幕源于日本,最终组装附加值不足7%。这种模式在2025年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愈发脆弱。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核心部件本土化生产,欧盟碳关税倒逼绿色供应链,南越代工厂既无技术积淀又缺议价能力。

而第二个投资者中国呢?

那就不得不提美国举起的关税大棒。

以至于中国大量工厂,跑到南越建立工厂,贴牌生产。

等于就是所有过程都在国内完成,最后的组装在南越贴牌完成。

需要的只是一个【made in越南】的标签,以此躲避高额关税。

所以究其本质,转移到南越的企业,并不是整个产业链转移,而是特定的生产环节转移。

这样的一个国家,还想对中国有威胁力?

就这样被中国全方位影响拿捏的国家,还能被越吹拿来抨击国内的经济发展?

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可以说,只要中国在南越国旁边,在南越的制造业老板就永远不可能多花钱扶持南越的所谓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这些资本家只要利用中国超强的供应链就能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他们傻了要多花钱扶持南越工业体系的建立?

资本不允许,国家更不会允许。

这就是南越的悲哀所在。

当然更悲哀的是,南越国的经济还没怎么发展。

西贡、河内的房价就已经快比得上国内一线城市。

人口结构更是一塌糊涂,还没富起来,老龄化就即将开始。

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南越在2038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较韩国快20年。

数一数过往历史,所谓的亚洲四小龙。

能够有所发展,哪一个不是各有境地。

先说湾岛省,地处第一岛链,美国给予了大量投资,进行了点对点的产业转移。

而湾岛省内,在完成十大建设之后,立马又出台了“十二项建设”。”

发展的方向和押注的高科技产业,好几个都押对了宝。

政策扶持,加上美国的扶持,湾岛省不可能发展不起来。

而韩国呢,依靠七十年代十年越战,通过派韩国士兵前往战场,卖兵血,赚人头费获取了汉江奇迹的启动资金。

当然,32万越战劳工用血肉换来现代集团首艘万吨轮订单,这种战争财窗口在当代国际秩序中已不复存在。

港岛能发展,是因为三方面的原因。

英国要建立世界性金融中心,港岛作为殖民地,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可以大大提升伦敦的金融辐射范畴。

第二是因为麦理浩执政时期方针政策的改变,要提升港岛经济,以在中英谈判中获得优势筹码。

第三就是老生常谈的中国的改开,港岛窗口作用支撑。

这三方面原因,造就了八九十年代港岛经济的彻底繁荣。

至于最后一个星加坡,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

马六甲海峡,太平洋的咽喉要道。

全球几十亿桶石油,都要从这里路过交路费。

再加上星加坡以英语为第一语言,递交的投名状。

它的发展路上的阻碍,早就被扫除的一干二净。

可南越有什么?

能源、产业链全都捏在别人手里。

筹划了十几年都没建成的贯通南北的高铁。

一边防着中国,又想要中国投资的态度。

就这还想成为发达国家?

回望现在。

邵维鼎深刻的清楚,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入场券,从来不是组装流水线上的标签游戏,而是能源自主、技术主权与制度创新的三位一体。

在这个大国博弈加剧、技术壁垒高筑的时代,南越已经注定了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次级组装站“的命运。

而中国,在1982年的现在,正一步步迈上真正的工业强国之路。

“发展核电,现如今是我们鼎峰的当务之急。”

邵维鼎停下脚步,将目光对准袁天帆:“阿帆,港灯那边你熟悉一些,大牙湾核电厂不能被英法美三国的人把持,也需要有我们加入。”

“目前内地很难找到核电工作经验的人,你看看有没有渠道找到可信任的华人,参与到大牙湾核电站的建设当中。”

袁天帆脑子转了转,“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哦?”邵维鼎讶异,这可是核电相关人才。

而且他还特地说明了,得是华人。

“说来也是凑巧,他还是港岛人,前阵子来港灯应聘技术主管,简历很华丽,毕业于法国国立核科学技术学院,在法国马尔库尔核电厂有过三年的工作经验。”

“今年年初因为父母和妻子的缘故,选择回港工作。”

袁天帆笑道:“当然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一个高精尖人才,哪怕是留在港岛,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但您不是收购了港灯之后,从中华电力手中抢来了大牙湾核电厂的合作吗?”

“这位高精尖人才,就瞅准了这点,来我们港灯应聘了。”

邵维鼎越听越是好奇:“这人现在在哪?叫什么名字?”

“他目前在港灯工作,职位是一级工程师,负责港灯输电系统的升级与改造。”

袁天帆笑道:“他的名字也好记,叫柴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