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王朝迎来了新一任帝王。
百姓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晓宫里的丧钟突然响起,
晨光破晓,便是皇帝驾崩,
紧接着便是天象所指,满朝文武拥护了赵庸继位。
说起这赵庸,听说其母便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女将军,
倒也是遗传了女将军的几分英姿,
传闻里更说赵庸继位之时,金龙如何盘旋不散,仙光如何久久环绕,
却是添加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满朝文武看着那个十几岁的少年,
穿着紧急赶制,甚至还有几分不合身的皇袍,心思各异。
毫无根基,且没有母族扶持的少年帝王,
是最好拿捏的。
届时好言好语的哄上两句,
再塞点美人,
看着新皇年轻,且容貌却也很是俊秀,
趁着刚刚登基,后宫空虚,
家里若是有个适龄的女儿,早早占了中宫之位,
哪怕是位列四妃,日后吹吹枕边风,也足以保家族一世荣宠了。
众人蠢蠢欲动,纷纷有所动作之时,
新皇好似猜到了众人所想一般,
早早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便是先皇新丧,戴孝三年,不提嫁娶,不纳后宫....
只这一句,便堵得文武百官哑口无言,
想来也是,就算是在民间里,家中有长辈故去,都要戴孝几年,不能再有红事操办的,
新皇登基么,总要做孝子表率的....
既然后宫里塞不了新人,那前朝塞些人总归是有办法的吧,
毕竟新帝尚且还是皇子之时,并不受宠,朝政之事更是从未过问,
甚至满朝文武里,三公六部皆是陌生,
趁着新帝根基不稳,得赶紧安插些自己门下的人手才是。
可新帝再一次在众人有了想法之前先一步有了动作,
广成王谋逆乃是众人心照不宣的事实,
如今广成王身死,门下幕僚皆树倒猢狲散一般,各自散去投靠去旁人门下,
昔日权势不在,墙倒众人推的道理众人也不是不明白,
是以新帝提出彻查广成王之时,百官倒也不曾阻止,
甚至为了在新帝面前露脸,纷纷自荐去查,
而第一个遭殃的,便是广成王亲荐,当今的状元郎。
听说这状元郎乃是地方太守之子,
太守在职期间四处敛财,赚的盆满钵满,
更是花了重金打通了广成王的门路,投其所好进献了一盆稀世花草,
也送了无数珍宝文玩,方才得了广成王的应允,
拿下这状元郎一位。
满天下的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科考之路艰辛坎坷,
奈何状元郎只有一个,就这么轻飘飘的落在了别人的头上,
别说是平民百姓,那些个家中有科考之子的官员心里也是不服气的,
奈何之前的朝堂,乃是广成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言堂,
是以当时,无人敢说一个“不”字。
可如今不同了,广成王倒台,那个名不副实的状元郎便成了众矢之的,
不仅被查出家中的巨额贪腐,
更是连当初那盆得广成王青眼的稀世花草的来历都被查的一清二楚,
甚至还牵连了许多的人命,
其中不乏那稀世花草的原主,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
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要挟着,沦为状元郎登科之路的牺牲品,
此事一出,满朝哗然,状元郎更是被众人堵的连门都出不去。
新帝闻言,亲自审案,彻查此事,
罢免状元郎之名,更是将那个太守,包括所有牵连此事之人抄家发配,
所有贪腐来的银钱全部充入国库,
只可惜那对苦命的父女,怎么都查不出去了哪里,只好作罢。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
百官们原以为,新帝只是为了立威,为了告诉天下之人,自己并不是靠所谓的天象方才登顶的这个皇位,总要做出点什么事情来证明自己,倒也是可以理解。
可任谁都没预料到,事情的走向越来越不受控制,
从广成王贪腐垄断了科考一路,
再到买官卖官,铲除异己,收恵受贿,草菅人命,滥杀无辜....
牵扯到的官员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多的人,抄家的抄家,发配的发配,
甚至以命偿命,为自己曾经造下的罪恶赎罪...
满满的,百官们在身边越来越少的同僚里看出,
皇位之上的那个新帝,绝对不是自己想象里的那个年轻好拿捏的少年,
更有年纪大些的官员记起,
新帝生母,那个威风凛凛,战绩累累的女将军,
也是这般杀伐果断,满腔正气....
新帝和先皇一点都不像,
更像女将军,是个正直又果断的人。
新帝即位之后,克己勤勉,勤于朝政,免农税,兴田耕,振商路,纳良谏,
拆除了皇宫内外所有的祭台丹炉,杜绝了一切所谓长生之道的盛行。
一改皇家奢靡之习,很是节俭。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稳定了朝堂之后,
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缮了皇宫里最不起眼的采芝阁,
在一棵大树之下,亲手挖出了一具白骨,
那是新帝的生母,那个被宫墙囚禁了大半生的女将军。
新帝捧着尸骨小心翼翼的将其入了棺,
亲自送去了自己的外祖家,
那处因为独女身死于深宫之中,老将军也早早过世的,
落败无人的将军府。
赵庸将母亲和外祖葬于一处,郑重的磕了三个响头,久久的坐于墓前许久,
转身离去,
又回到了那个冰冷的宫墙里,
做步步为艰的皇帝。
三年之后,孝期将至,赵庸终是坐稳的皇位,成了一个一心为民的好皇帝。
不等百官进谏充盈后宫,
赵庸先是出了一封罪己诏,
虽是罪己,可桩桩件件无一不将先帝的贪恶昭告天下,
最后,明言赵姓不配为皇室延续,
自己更要为赵姓一脉对这世间的荼毒赎罪。
最后,赵庸更改皇姓,
改姓母族周氏,为周庸,
奉生母周氏为开国太后,列入皇祠,
更是言明,百姓一日不安,边防一日不稳,
自己则一日不纳妃选后,
一生为国为民,为先皇,为先朝赎罪。
此诏一出,满朝文武,乃至举国上下的平民百姓,
无一不为周庸此举撼动,
亦无一不对其赞不绝口,
后来,周庸更是履行诺言,治国有方,
纳贤士,听谏言,得现一方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