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总参?

后勤?

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区别是朱由校认为总参重要程度高于后勤,杨肇基,朱童蒙两名领兵征战的将领则恰恰相反,认为后勤重要程度高于总参。

此番君臣意见相左,非朱由校独霸军权或轻视后勤,实乃建立大户部,设转运使,转运使虽非专门管理后勤,却附带有管理后勤的功能。

孰料,朱童蒙,杨肇基建议将后勤单独拎出来。

这时,孙承宗捕捉到皇帝的眼神,直言道:“陛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乃古今兵家金科玉律。

而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军令讲求从严从速从快,臣建议强化兵部军事权力,重视后勤部,让前线将士没有后顾之忧。”

顷刻,梅之焕,李邦华,王家桢,吴牲,朱大典亦出言支持。

百官谏言,李国普出声说:“陛下,自辽东之战以来,数场战役证明边军问题在于军饷,粮草,在于前线将领指挥。臣认为军事改革重点依然是军事领导体系和后勤体系。”

刘鸿训微微颔首,进言说:“陛下,首辅言之有理,朝廷不缺制定战略的文臣武将,难的是前线将领作战和后勤补给。”

朱由校思索良久,调兵权归兵部,统兵权归枢密院,组建大后勤部,这与他的计划稍有出入,更侧重于后勤。

明末,军事后勤管理确实混乱,缺乏统一归属,导致内耗严重,李自成起义,连同明年辽东军哗变,全因后勤引起。

此时,乾清宫的文武百官都领兵过兵,打过仗,比他更清楚前线军队弊端。

朱由校主打善于纳谏,当机立断决出决定:“即日起,兵部调兵,枢密院统兵,后勤部负责部署后勤,组织后方动员,实施后勤支援,负责军费申请,分配和预算,及物资采购保障。

下设物资局,运输局,军需局,卫生局。物资局负责供应保障和军队军饷,物资,装备。运输局负责运输投送军事物资相关的运输工具,军需局负责供应军队被装、火器,给养,各类装备维修,卫生局负责军队医疗保障。”

百官聆听朱由校安排,陆续表态支持,唯独杨肇基道:“陛下,后勤部亦改设联络局或办事局,若遇战事联络局或办事局直接同前线将领沟通。”

闻言,朱由校欣然赞同。

朝廷军事顶层设计分为兵部,枢密院,后勤总局。

从以前兵部既管人又管物,改变为兵部单纯管人,后勤部单纯管物,兵部,后勤部同为军事作战服务,谁出问题谁负责。

百官讨论片刻,孙承宗出声说:“陛下,设计好最高军事力量机构,地方军事力量亦要改变。当前总兵名义上帐下万人,实际能调动的兵勇仅有一两千人,还时刻受御史,监军,兵备道掣肘。

难以做到上峰手谕,则兵贵神速。今朝廷设枢密院,五军都督府则成为累赘,各省都指挥使司是否变动?”

军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光涉及各方利益,军改成败更关乎大明生死存亡。

本来该稳扎稳打,徐徐图之,不知皇帝为何紧锣密鼓改革。

杨肇基出声建议,坚定的说:“陛下,辽东战场能取消太监监军,臣认为九边重镇亦该取消太监监军,稍微放松对总兵的限制,扩大总兵帐下兵勇数量,给于总兵更大自由发挥的权。”

“........”

朝廷内,有文臣武将支持卫所屯田,练兵,亦有文臣武将视卫所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不少官吏眼中,五军都督府能废,另起炉灶设枢密院,治下都指挥使司,卫所亦可废,另起新机构。

所以,七嘴八舌,各种建议。

朱由校端起茶杯轻吮,表面平静,实际思绪飞转。

明初,朝廷设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地方卫所的军事力量体系。

卫所分散驻扎各地,为便于管理卫所朝廷在各省设都指挥使司,每个都司负责管理各省数量卫所。

简单粗暴的说,地方千户约相当后世的小型团,每个卫相当于小型旅,各省都司相当于集团军。

都司之上,则为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

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大都督府,各自管理不同数量都司,类似后世的的五大军区,其最高军事长官左、右都督相当军区司令员。

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日常管理和训练,遇到战事需要调兵作战时,要率先获取兵部的调令才能调动军队。

五军都督府获取兵部调令,兵部通常专门指派将领去前线负责战事,对外称之为总兵。

各地总兵则多来源于都指挥使司,总兵统领多少兵马取决于战事大小。

卫指挥使司选出的将领前往都指挥使司任职,这相当于从小型旅旅长跨任到集团军司令,严重缺乏经验丰富师级,军级高级将领。

肯定出现出现善战将领,更多则是逢战小战大胜,大战大败。

崇祯年间,朝廷君臣好似意识到总兵制的问题。

己巳之变中,崇祯下旨各路边军勤王,山西总兵张鸿功领精兵五千,山西巡抚耿如杞自告奋勇领三千多兵马。

延绥巡抚张梦鲸,陕西巡抚刘广生,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甘肃巡抚梅之焕抽调各镇精兵一万七千人,派遣杨嘉谟、吴自勉、杨麒、尤世禄、王承恩五大镇总兵率军进京勤王。

除山西总兵张鸿功人数稍多,陕西五大总兵平均领兵四千出头,这是勤王部队啊,帝国生死攸关之际总兵才领兵四千多。

然而,松锦之战时,洪承畴帐下八名总兵则率领十三万兵勇。

可惜,前期忠臣猛将或战死,或遭崇祯杀害,或投降建奴,否则乾坤未定,松锦之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他计划提高总兵统兵数量,但总兵不受限制,则容易形成藩镇,总兵受总督,巡抚牵制,又犬牙交错,互相掣肘的地步。

朱由校没有当机立断做决定,他将问题抛给文武百官:“此事,诸卿有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