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年见。”

刘海笑了下,随即出门。

田正背后望着刘海的背影,整个人都松了口气。

仿佛从这个青年身上,看到了未来。

自己的未来。

华夏制造业的未来!

一时,为当初自己做的决定而庆幸。

……

这年头华夏制造业的未来们,还只是刚泥腿子上岸,大部分还在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之时。

刘海却已经在打造战舰了。

毫不夸张点讲,如果现在内地有富豪榜的话,他现在就是内地首富。

可刘海的视野,从来都不是国内。

对标的,也都是那些全球巨头等等。

和他们相比,他仍然还有很长的差距。

每一年回来,云山县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最大的改变是这座城市里的个体户越来越多。

这也代表着时代的大风已经吹过了这个小县城。

暖风吹过之后,民营个体户就像是大地之上冒出的翠绿嫩芽,一股热情,奔放的新生感, 从心头油然而生。

在盘星村老家待了几天之后。

刘海到了县政府。

去年,一直鼎力支持他的杨县长。

因为云山县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全省标杆性的作用。

所以被调任到了市里。

现在是市常务副市长,主管全市经济发展。

如今云山县的县长也是刘海他们的老熟人,以前杨县长班子里的核心。

叫王晓阳。

这位没有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一股脑的继承了杨县长当初所有的经济政策。

这才是好官。

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

为了这三把火,大部分官员都会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瞎弄,最终把一个地方的经济弄的乌烟瘴气。

所以云山县是幸运的。

刘海在他办公室里坐了整整两个小时。

讲了个大概:

云山县灵湖的水质特别好,但国营化工厂一直在偷偷的往里面排污水。

趁着他们业务量不是很大,所排的污水对灵湖生态造成不了多大破坏的时候,建议搬迁。

另外,我会在灵湖水质最好的检测点岸边,开一个瓶装水工厂……

王晓阳听了半天后说:“化工厂早就在我们监控范围,我们一年之内下达了十几次整改通知书。”

“屡教不改,今年已经制定了强行搬迁的计划,这个你放心。”

“只是,你这生产瓶装水,有人会买吗?”

喝水还要花钱。

在这年代老百姓心里,简直就是觉得不可思议之事。

包括上面的人,也觉得有些异想天开。

刘海笑了下:“这个我心里有准备,市场需要慢慢养出来。”

“那王县长,县里支持吗?”

王晓阳苦笑了下:“我们干嘛不支持?”

“现在云山县可不敢得罪你这个财神爷啊,你们心雨食品厂一年纳税,就占了我们整个县财政税收的百分之四十。”

“我要是得罪了你,你一气之下把工厂带到了南方,这是我们县里最大的损失。”

“那你打算投多少钱?需要拿多大土地盖厂房?”

刘海想了想:“第一批投资,估计在两千万米元的样子。”

“面积,先给我一百亩土地?”

王晓阳心头颇为震撼。

一开口两千万投资,还只是第一批投资……

心雨食品厂这几年的利润也没这么大啊。

这个小伙子,他在南方到底在干什么,赚了这么多钱!

他就是当初刘海第一次摆摊时,在餐馆门口和杨县长一起的三个人之一。

他一辈子都忘记不了刘海那时候的模样。

衣服裤子上全部都是补丁,脚上穿着的也只是一双草鞋。

和所有农村饿肚子的青年没什么两样。

唯一区别就是这小伙子笑容非常干净,身上也有股子同龄人远远没有的笃定气质。

谁会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他竟然就已经站在他们县政府,开口就是两千万的投资的地步。

当然了,他慢慢又体会了刘海的又一层意思。

那就是来表态了,哪怕飞的再高,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也不会把心雨食品厂搬迁出去。

很有感触 的深吸了一口气:“杨县长走的时候,在县政府说过这么一句话。”

“云山县的未来,不是那些国营厂,是心雨食品厂!”

“只要心雨食品厂在,云山县就有未来,要是刘海把食品厂搬迁了,云山县的未来暗淡。”

“我哪怕是到了市里,省里,我的眼睛也会盯死了云山县,谁要是敢在这家工厂吃拿卡要,故意刁难,我替云山县的老百姓就办了谁。”

“他没有看错人。”

“别说一百亩,只要你有任何要求,尽管提,我们县政府是为你服务的。”

刘海赶紧开口:“王县长千万别这么说,我们一民营企业可不敢受这句话。”

越是这样,王晓阳越坚定。

就这样,最终王晓阳当场就把县里相关部门的领导叫了过来。

当场直接开口:全力协助,特事特办,只要刘海有要求,所有人都要给我无条件支持。

从县政府出来后。

刘海内心颇为感慨。

某种程度上,他感觉比大部分民营企业家都要幸运。

前世很多人在背后骂一些老板没良心,在外面发财了,怎么就不能回老家投资点东西,造福于家乡呢?

其实不是他们没有良心,而是他们不敢回家乡投资。

比如刘海的圈子里就有几个差点被自己家乡坑破产。

一开始当地官员打着感情牌上门招商,各种税收保证,各种政策扶持。

老板一听,这是好事啊,能造福家乡,还能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

于是砸锅卖铁的回老家。

结果回去后,当地看你投资下来了,项目启动了你。

那些小部门的职员,如蛆虫赶着吃腐肉一样,争先恐后的上门。

今天来检查你这个,你红包需要准备好。

明天又是另外一个部门来检查。

各种让你焦头烂额。

最终疲于应付,原本几个月就能投产的项目。

因为各种打点,愣是拖了几年还没有生产。

到你最后打点清楚了,投产了,发现市场早就已经变了,你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没人要了。

所以最后企业也这么轰然倒塌,破产。

以至于很多商人一听家乡两个字,心里就莫名的复杂。

想回去,但不敢回去。

那种营商环境,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