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代,大部分的女性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班昭因其出身,能够接受到一份正统的教育,从而拥有了更深的自我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可即便是她,包括后来成为女君的邓绥,她们的命运有时都不得不顺从于婚姻和家庭,更别说其他的女子。
那是一个时代对她们的限制。
而班昭撰写《女戒》的初衷,不过是一个母亲,一个长辈给后代所写的生存借鉴,并非让天下女子将其引为行事准则。
那时的她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留下她独自面对这世间的沧桑变幻,她这一生,经历了六代君王的兴衰更替,每一次皇位的更迭,都伴随着宫廷内外的风起云涌、权谋斗争,她亦入身亲眼目睹了后宫的血腥争斗与前朝家国政事的繁荣与沧桑,死生荣辱。
她仅是以自己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悟出的一丝道理以及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敏锐观察,予以后代子孙借鉴,让她们能够更好在那个时代旋涡中生存和自保,不必那么辛苦。
其中更是蕴含了她对那时女性生存境遇的不忍,她从未想过暴力的去驯服女性。
其中有一句,察今之君子......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
她主张女子也应接受知识和礼仪教育,第一次将女子和男子放在教育平等的位置上。
“虽然你未曾将《女戒》全文说尽,但我认为它并非全然都是好的,而你说的这个班昭,她不仅仅是一位母亲,一个长辈......”
更是一个,政治家。
这是谢宁教她的新词。
谢宁点了点头,“自然。”
班昭作为朝廷史官,又是邓绥政治集团的一员,而《女戒》在邓绥摄政早期,或许是带有官方和政治色彩的。
今人非古人,谁也不知道那是给予后代子孙的一封纯粹意义上的家书还是为所有女性建立规范的指导标准。
毕竟受父兄影响,班昭接受到的是纯正的儒家教育。
“她是一个政治家,《女戒》形成的时间,正是邓绥摄政的时候,里面过于谦卑的思想,或许是一种蓄意而为的,麻痹他人的策略。”
自然,也会带着剥削的色彩。
至于评价,不仅是现代,便是在班昭自身所在的那个时代,人们对《女戒》的评价都产生了两极分化。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戒》被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所利用,特别是在理学兴盛时《女诫》中部分观点被大肆鼓吹变得极端化,使其逐渐沦为禁锢女性的工具,以礼教的铁索,一层又一层的束缚世间女子。
使得后世很多女子......不,不仅是女子,是许多的后世人都认为,《女戒》中所谓女子的礼仪教育便是教她们如何侍奉好丈夫及其家人,而没有主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慢慢的,女性彻底沦为男性的附庸......
“在很久很久的以后,华夏陷入内忧外患,国之将覆,在那个时候,女性的思想有了爆发式的解放,她们要权力,平等的权力。”
所以她们批判一切剥削压迫她们的东西,其中便包括《女戒》。
因为在那时的《女戒》早已面目全非,即使在一开始它蕴含着不错的初衷。
但不管如何,都不可否认,在久远的东汉时代,有着那么一位女性君主,设女官,鼓励女性参政,有着那么一位女官,站在政治场上,站在历史舞台上,以自身为榜样。
毋需否认其中的糟粕,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无可改变,可应该看到她们身上女性的力量,以勉励自身。
谢宁呼出一口白气,不知为何,墓室变得更加寒凉了。
最后,她提到了武皇,那更是一位被后世的一些人杜撰扭曲过的君主。
世人会说她残害手足亲子,说她一女二夫,只是因为她是女性,所以这些都是罪大恶极的事,若是将她换成男性,就她所做的那些事,简直不值一提。
青女坐在棺椁边上,看着谢宁有些绷紧了的侧脸,她觉得现在的谢宁眼中带着一丝无奈,可更多的是火光。
而谢宁脸上又没有一丝一毫的表情。
她说,“皇位,最高统治权,默认是属于男人之间的争夺游戏,女人从不被允许参与进去,便是参与进去,拼尽全力成功了,站上了那至高的位置,也不会如男子一般得到应有的回报。
因为在世人眼里,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她们自己从来都不是第一位。
她们走的这条路会更艰辛,布满荆棘。
便是站至高位,也如履薄冰,因为一旦有错,世人便言,女人就是女人......
可成为一个女子,并不羞耻,也并不意味着她们不配坐在那高位,拥有那最高的权力。”
青女叹了一口气,“我小时候其实也会想着,若我是如王兄一般的男子该多好。”
若是能成为男子该多好,或许,路上就没有那么多荆棘,每走一步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不......”
谢宁对上青女的眸子,“不要想着去成为一个男人去适应他们的规则。
我们要做的,是成为游戏的制定者,去改变规则,改变游戏本身,如此,我们女子所走的路便不会有那么多荆棘,我们的每一步也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人们总用爱情去诠释一个女性。
告诉这世间的女子,她缺少爱,她需要男子给予的爱情。
不,女性从不缺爱,她们缺失的,是资源,是权力,是尊重。
渴望被爱的本质是失权,所以,往上爬,手握权力,便会成就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