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出征了,大忙人刘宏先生也来检阅军队,他惊奇地发现——怎么他娘的这么点人?
这个就要追溯到东汉开国了。由于刘秀大规模裁军,所以朝廷的中央军,很少。即使经过募兵,也只有几万人。
刘邦看到这里顿时急眼了。
汉高祖刘邦:我说秀儿,你光复我们大汉,确实值得称赞,但你这裁军是什么意思呢?军队少了怎么打仗?
汉武帝刘彻:对啊!朕一直增兵都觉得不够,你这要裁军干嘛?
刘秀一看两位祖宗都急眼了,有些委屈的解释道:
光武帝刘秀:祖宗们,我是觉得天下战乱,民不聊生,所以才裁军的,这样一能减少民力损耗,而且也能避免战乱。。。
气氛有些尴尬,老好人刘恒连忙出来打圆场。
汉文帝刘恒:父皇,彻儿,你们也别太生气,秀儿也是好心,为了百姓着想嘛。
……
因为兵力严重不足,所以中央军没有全面平叛的能力,只能选择重点进攻,而在经过缜密的分析后,选择了两个重点战区。
一个是颍川南阳一带,因为这里距离洛阳很近,可以算得上是洛阳的门户,一旦这里沦陷,张角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兵锋直指国都。这里的负责人是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
另一个则是翼州——张角的大本营,所谓擒贼先擒王是也。这里的负责人是北中郎将卢植。
双方各自进攻,一场平叛大战就此拉开序幕。一方是腐朽不堪,但实力尚存的东汉政府,一方是被压迫到极点,然后奋起反抗的黄巾军。究竟鹿死谁手,我们拭目以待!
皇甫嵩和朱儁先带兵出击颍川,在这里,朱儁面对的对手是波才。
朱儁是个猛将,一向看不起这些农民军,在他看来,张角只不过是个能说会道的江湖骗子,而黄巾军更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足为惧。
不过很快,波才就会给朱儁展示他的实力。
双方交战,波才一马当先,勇猛无比,他率领的黄巾军深受感染,也气势昂扬的出击。朱儁被痛打了一顿,还被包围,十分狼狈。
看来这大汉是真的要完蛋啦!一场酣畅淋漓的开门红让波才顿时膨胀不已,选择乘胜追击,出击皇甫嵩。
双方此时的兵力对比是很悬殊的,黄巾军拖家带口的一共有十来万,甭管实际战斗力有多少,光黑压压的一片人就能吓死人。而皇甫嵩手底下的兵少的可怜——只有几千人。
汉军十分恐慌,认为自己即将完蛋,一时间军心不稳。
但是皇甫嵩不愧于名将之名,到了地方一点不慌,先去实地考察了一下,得出了这么几个结论。
第一:黄巾军的营帐都是用野草做的。
第二:黄巾军的营帐挨得非常近,几乎要连成一片了。
第三:黄巾军扎营的地方挨着一片草地。
第四:当天风很大,而是是顺风。
得了,啥也不说了,放火!
当天夜晚,皇甫嵩派出一支特战小分队,偷偷摸到黄巾军营地放火,并且大声喊叫,搞得像来了很多人一样。
睡得正懵逼的黄巾军以为汉军的援兵到了,听这声音,似乎是来了很多人,一时间有些恐慌,出去一看,遍地都是火,更加绝望。
与此同时,皇甫嵩眼看着时机到了,就下令举着火把全军出击,内外夹攻,打的波才晕头转向。
就在这时,援兵也来了,汉庭骑都尉大人驾到,和皇甫嵩兵合一处。把波才击溃。
皇甫嵩很高兴,这援军来的太及时了!他拍了拍这位汉庭骑都尉的肩膀,热情地说道:“你将来一定能功成名就的!”
这话在当时看来可能有点过分赞誉的成分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句话一点也没错,甚至还算谦虚了。
因为这位汉庭骑都尉的名字,叫做曹操。
“哈哈!我曹某人终于登场啦!”曹操捋了捋胡子,十分得意——连金幕都给自己这样的评价!
皇甫嵩和朱儁又挥师东进,在西华击败了黄巾军的另外一位将领彭脱。剩下的黄巾军见势不好,自己内部出了乱子,纷纷解散,回家种地去了。
就这样,皇甫嵩和朱儁只用了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就平定了颍川、汝南和陈国三个郡,可谓是兵贵神速。
皇甫嵩实在是大好人,在向刘宏汇报战果时对朱儁的失败汇报的比较隐晦,而把自己的很多功劳都加到了朱儁身上,因此两人被封侯。
刘宏先生很高兴,自己的命还是够硬的,他下令让两人继续攻击,尽早把洛阳周围的那些隐患都给除掉,自己好安心“干正事”。
于是皇甫嵩挥师北上兖州,而朱儁西进去攻击南阳。南阳这一路十分难打,他原来的首领叫张曼成,称号十分霸气,叫“神上使”。
而事实证明,张曼成这个称号也不是白拿的,他攻克了坚固无比的宛城——还记得吗,这是刘秀先生发家的地方。
“哎!!!”刘秀仰天长叹:“朕对这宛城还记忆深刻,没想到日后却被这些贼子给夺了去,心痛!心痛!!!”
原来的南阳太守被张曼成一刀捅死,朝廷只好任命了一个新的南阳太守秦颉。
秦颉先生可能没有皇甫嵩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是一个十分坚持的人,为了不辜负朝廷对他的信任,他带着兵围城攻打宛城一百多天。
皇天不负有心人,“神上使”先生好像也不是啥真神,在守城的时候被杀掉,秦颉顺势成功夺回了宛城。
“神上使”虽然死了,但这个仗还得继续打下去。于是张曼成的副将赵弘成功上位,接过了黄巾军的大旗。他倒是不急着反攻,而是积极宣传张角先生的太平道,又忽悠了一大堆穷苦的老百姓过来,扩充军队,这才向宛城发动攻击。
结果宛城再次被拿下,双方在这里较上了劲,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回回,谁也不想让出去。
就在这时,朱儁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