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书,他当然买不起,一本最便宜的书,就得半两银子,他早就打听过了,而夫子给的这本,看着一点都不普通。

“这是老夫亲手抄录的书籍,现在先借给你用着,总有一天要还的。”

夫子说的语重心长,眼睛盯着宋谦,看到他先是迷茫,然后若有所思,最终恍然大悟。夫子无声的笑了笑,悟了就好。

宋谦用一双清澈的眼眸看着夫子,俯身下拜,“多谢夫子赐书。”

夫子颇为得意,临老了,能教出一位秀才,则此生无憾。

“你现在五岁……”

“夫子,我七岁,进八岁了。”

夫子顿住,就这小身板,矮矬矬的,能有七岁,他说五岁,都还是考虑营养不良,往大了说,想不到还是说小了。

算了,科举考虑的是五官端正,没说需要高大威猛,人长得矮就不行,况且,男孩子嘛,以后还会长的。

夫子自我安慰,修炼到家得情绪一点都没外露。

学堂的孩童陆陆续续出现,打闹声由远及近,看到夫子后,猛然刹声。

“夫子,早!”

夫子颔首示意,表情高冷。

等他们都进去后,夫子才温和地笑着对宋谦道:“进去吧,没人的位子都可以坐。”

随着钟声敲响,夫子走进课堂,郎朗的读书声从学堂传出,路过学堂的人不由得放轻脚步,唯恐打扰到里面的人。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通过读书改换门楣,是他们唯一想到的捷径。

所以他们才会在家里宽裕一点,就省吃俭用送孩子入学堂。

散学后,宋谦磨磨蹭蹭的挨到最后,欲言又止。

夫子疑惑,“没听懂?”不应该啊,凭宋谦的基础,应该觉得不难才是。

“夫子,这篇不是讲过很多遍了吗,今日为何还要继续讲?”

夫子扯断几根胡须,为何他总朝着相反的方向去猜,还一猜一个不准。

不动声色的打量宋谦,他这是被人影响判断。

唉,都是得意忘形惹的祸,一世英名差点毁于一旦。

太不淡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辈读书人,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时常复习,才能将学到脑子里的知识,牢牢地锁紧,不会轻易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

夫子长篇大论,之乎者也,宋谦听得云里雾里,听不懂,但感觉好有道理。

一通忽悠,总算是将宋谦镇住。夫子轻呼口气,他总不能说,是因为村童愚笨,他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还真以为他水平低呢,好歹当年也是秀才公一枚,教几个村童,不是手到擒来。

宋谦为自己之前卑鄙的想法惭愧不已,姜还是老的辣,看他神色,夫子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请教老夫。”夫子指了指宋谦手里的书本,“书你先看着,可以不按照学堂的进度走,能看到哪里就看到哪里,不懂的来问。”

宋谦再次俯身,“多谢夫子。”

直到夜幕降临,宋谦才摸黑往家赶。

借着昏暗的油灯,一家人温馨地吃着晚饭。

“爹,娘,下次不用等我,你们先吃。”

不知是不是 宋大山和宋李氏的错觉,他俩都察觉,自己儿子才去学堂一天,感觉像是变了个人,变得更加沉稳、懂事。

读书真是件好事,没看到自家儿子采取上一天学,就不一样了。

宋大山和宋李氏与有荣焉。

此后的每一天,宋谦都回来的挺晚,他的学习进度远超其他人,夫子自然给他开起小灶,引得其他人嫉妒不已。

都是一个村的,你一枝独秀,真的好吗?

“宋狗…宋谦,凭什么你能霸占夫子,我要向你挑战。”

作为读书人,自然不能以打架来决定胜负,那就比背书,从第一篇开始背。

背书?宋谦欣然同意,背书的读书的第一步,他已经和夫子学了两个月,已经会背几本。

谁怕他们。

夫子站在远处,捋着胡须看着他们,也不阻止。

小孩子的事,大人少插手。

宋谦站在一群比他还高的村童中间,舌战群童,到最后,其他人吱吱噎噎的背不出来,唯有宋谦清脆的声音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群童耷拉着脑袋离去,指不定晚上还有一顿竹笋炒肉。

他们学了多久,宋谦才学了多久,被人后来者居上,家长心里不好受。

宋谦无悲无喜,不过赢了几个村童罢了,没哦什么好骄傲的。

骄傲使人退步,他的目标是镇上县里的学堂,甚至是一年后的童生试。

宋大山去和木匠沟通,两人折腾了许久,终于将打稻机雏形折腾出来,下一步就是组装试验。正好,稻子即将收割,刚好可以一试。

为这,木匠福叔可是花了大力气,两人商量好,宋大山技术入股,福叔提供所需的所有木材,还去铁匠铺定制了几个小齿轮。

终于赶在第一轮秋收的时候,将打稻机做出来,抬到田埂上,就近脱粒,效果好的出奇,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两个人则无比省力,顿时吸引村里人围观。

都是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看了一会,就看出味道,纷纷称奇。

宋大山根据神仙的指示,说服福叔做了两台,试验过后,雇佣村里的牛车,连同村长一起,送到镇上,还和镇上一起送到县衙。

得益于村长和镇长的关系,许家村在当地家族不算小,并未受到刁难。

刚好镇长想往上提一提,自然欣喜同意。

事关秋收,县令张百奇很快接见他们,见他们抬着一个怪模怪样的箱子,镇长向前回话,还不经意的拍上几个马屁,宋大山和福叔站在最后面, 东西虽是他们送上来的,到这里,却没有他们说话的份。

张百奇很感兴趣,听镇长说完后,又招两人上前,细细询问,知道这点子是宋大山想出来的,将他好一顿夸。

正值秋收,张百奇吩咐人去试验,很快,下面的人回报。

“打稻机脱粒极快,只需一人就可操作,只是做工一般,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