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米粒穿越前是2023年,因为她的其中一个闺蜜是刚好是研究中华家金融历史的,特别是港城金融史她最熟悉,这一年是港城金融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
听闺蜜说港城这个转变足足等了28年,当时她闺蜜很严肃这样对她说了两个如果?
1、如果当时1983年在港城港元危机的时候,中华家能及时出手,把它列为谈判的重要之一,可能就不需要等28年这么久;
2、如果当时1983年确定换成这个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那可能在回归之前,港城的发展可能会更进一步,变成跟睿士一样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且是以我们这边东洲为主的。
并且中华家的发展,通过港城这个对外窗口可能更快。
还给她看了一篇知名金融写手,写的一篇让中华家和港人警醒的一篇文章。
前世今生米粒的记忆加强后,这篇文章内容截取也离她穿越过来这一年的那个港元爆发的时间太近了,所以记忆犹新!
文章内容:[1983年10月15日,港城结束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正式实施与米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港城联系汇率制度属于固定汇率制度。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以7.80港元兑1米元的汇率与米元挂钩。
与其他固定汇率制不同,这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Z府或中华家银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插手干预外汇市场(即透过控制港元的供应与需求来直接影响汇率)。
在联系汇率制度内,汇率稳定主要透过港城三间发钞银行(中华家银行、港城魔都惠丰银行、查达银行)进行套兑活动达成,可称之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
此制度,剥夺了港城一度拥有的货币主权,这其实在事实上转移了港城的一部分的主权和一部分的治权。
很遗憾,鹰方对此讳莫如深,港人对此装聋作哑,中华家对此茫然不知。
前世二十八年过去了,种花家人和港人谦恭地依循一《中鹰联合声明》的承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个怪异的联汇制度。
港城联汇制度渐渐变成了港城社会的一种宗教。
几乎没有人敢于质疑港城联汇制度的弊端。
“五十年不变”,变成了无形的紧箍咒。
没有比较,很难看出高下。
……
当时睿士和港城,具有同等的经济规模,具有同样的区域经济地位,最奇妙的是,两地具有近乎相同的货币进化历史。
唯一不同的,是睿士没有经历1983年的港城式巨变。
他们坚守住了七十年代初实行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睿士将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坚持至今,睿士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睿士珐郎信誉日益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渐加强,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睿士得以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很遗憾,港城的命运多舛,港城于1983年选择了米元联汇制度,港城丧失了拥有一个主权货币的历史性机遇。
查阅睿士货币史,令人对港币扼腕叹息,1983年港城选择了固定联汇制度,港城与睿士分道扬镳,港城失去了货币主权,也同时失去了弥足珍贵的经济主体性。
港城失去了主体性,只能是看别人脸色吃饭的附庸经济体。
而1983年间,港城曾经试图建立具有主权意义的货币,却以失败而告终。港城现行的联汇制度,是一种代币发行制度。
准确地讲,今天的港币不过是一种米元兑换券而已。
历史地看,港城错过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
一般而言,港城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采取与米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似乎无可厚非。
联系汇率制度,可以为港城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交易结算工具。
这对于港城金融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联系汇率制度一向都是双刃剑。
它带给港城一定的方便同时,也带给了港城严重的问题。
首先,没有货币主权,就没有管理通货膨胀的能力。
在刚性的联系汇率制度下,米元持续贬值,必然导致港城的持续通货膨胀。
港城的持续通货膨胀表现为房地产长期的畸形繁荣,可以说是一业兴旺,百业萧条。
任何一个社会,资本利得长期高于劳动所得,这个社会必然产生劳动挤出效应,这个社会必然丧失创造价值的能力。
事实上,港城六、七十年代那种创业和创新的能力,在1983年之后消失了,港城不再像一个工厂,而更像是一个赌场。
虽然金融圈和娱乐圈得到港城黄金时代发展。
再次,笔者研究港币历史沿革的时候,感到非常沉痛。
长期以来,中华家人和港人对1983年发生的事情近乎麻木。
鹰国人不愿意港币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个性的主权货币,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鹰国人担心港币拖累鹰镑;
另一方面,港币米元化有利于鹰资顺利从港城撤退。
中华家对港币没有感觉也是可以理解的,1983年的中华家还不明白何谓货币主权,更何况介入中鹰谈判的不过是一群幼稚的外交官而已。
但是,港人则不同。
港城人中,确有精通货币的精英,但他们集体沉默了。
历史的阴差阳错,就发生在1983年。
港城在确定政治主权归属后,经济管理主权反而遗失了。
其中,最要命的就是货币主权。
1983年的港城汇率改革,为港城日后的衰落,埋下了历史性的伏笔。
笔者对1983年的中鹰谈判评价很低,中华家太幼稚,鹰国太自私,他们没有认真地照顾港城的未来。
睿士人对金融的理解和把握确实处于极高的境界。
他们拥有自信、淡定、大气、从容、决断的独特气质,这是值得港城人认真学习的。
当然,这一点也是中华家应该认真学习的。
港城在1983年完全放弃了货币主权,中华家也在上个世纪末丢失了部分的货币主权。
港城需要重拾自信,找回自我。中华家何尝不需要深刻反省,进行义无反顾的改革。
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无法拥有一个象样的主权货币,还谈什么大国崛起?无法管理一个独立的主权货币,根本就没有资格说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
软妹币早就应该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了!
最后,港城汇率制度的出路:
港城汇率制度存在四种可能的选择。
第一,维持现状;
第二,与软妹币挂钩;
第三,与多种货币挂钩;
第四,建立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笔者确信,第四种选择是最佳选择。
笔者认为,中华家应该热情支持港城Z府收回货币主权,并重建港城特别行政区的主权货币。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港币的自由浮动将为软妹币自由兑换提供必要的经验。
港城建立独立的货币主权将为中华家提供软妹币国际化的最有效的缓冲空间。
港币和软妹币的货币联盟将为东洲区域货币合作提供示范,可以有效推动软妹币与湾币和新币的合作,以致于推动软妹币与太阳元、棒元的合作,以致于最终推进东元的出现。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港城自身也可以夯实作为东洲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
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反复说明,不要过高评价所谓软妹币离岸交易中心的意义,这种非常规政策安排带来的短期利益弊大于利。
在软妹币发展趋势极其不明朗的时刻,港币务必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才是港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价值所在。
港币不必依附于米元,港币同样也无须依附于软妹币。
笔者主张一步到位,港城应该正式发行具有主权特征的港城货币,建立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ps:此篇文章内容截取度娘改编,谢谢作者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