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京城,夜色笼罩下荣国府,宁静的没有一丝声音,只有月光静静的洒在窗户上,显得宁静而有些清冷。
内院里,巡夜的婆子坐在灯笼下,努力睁着双眼,不让自己打盹。
藏在树上、树丛中的暗卫们静静的俯视着宁静的荣国府。
自从贾琮被困台湾岛的消息传回京城后,除了几个亲家日常走动,荣国府比以前清冷了不少。
荣庆堂里屋,年事已高的老太太睡眠有些浅,恍然间感觉被人推了一下,老太太惊醒了。
睁眼一看,微弱的夜灯下,似有一道人影静静的站在床边不远处。
老太太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不是在做梦。
床边那冲着自己微笑的丫头不是鸳鸯是谁?
老太太惊讶道:
“鸳鸯,怎么是你?”
鸳鸯笑道:“老太太,是我。”
老太太奇道:“你怎么回来了,琮哥儿呢?”
鸳鸯道:
“爷回来了,让我来接老太太出京城。”
老太太回过神来,道:
“现在出城?”
鸳鸯点了点头,坐到床边,扶老太太起身。老太太慢慢反应过来,想起两日前北静王府被抄家一事,大抵猜测了贾琮的用意。
老太太在鸳鸯伺候下穿上衣服,道:
“老大,老二,还有宝玉他们呢,他们不走?
细软呢,不收拾下?”
鸳鸯道:
“老太太别担心,晴雯去叫琏二奶奶了,府里的主子都走。
不用收拾,爷说只出去清静一天,便可回来。”
老太太想了想,道:
“要打仗了是吧,哥儿要带兵进京?”
鸳鸯点了点头。
一刻钟后,荣国府这边大观园的大门打开,
老太太、贾赦、贾政、贾琏、大脸宝、贾兰和邢夫人、傅秋芳、王熙凤、李纨、妙玉等人提着几盏灯笼静静的穿行在大观园。
自从贾琮离京后,妙玉又跟了大脸宝,大观园只有些仆妇在看着,倒也收拾的整洁,月色下的园子依旧美轮美奂。
众人没心思欣赏美景,只匆忙赶路,一路上谁也没说话,心事重重。
老太太杵着龙头拐杖走了一小会儿便没力气了,鸳鸯背着她跟在一名暗卫后面。
不多时,众人到了梦溪峪,这是以前姑娘们吃饭、读书、学女红、玩耍的院子。
鸳鸯领着众人到了以前姑娘们读书的房间,晴雯上前推开书架,后面露出一扇门,门后是向下的台阶。
贾赦、贾政等人没想到府里出京的密道就在黛玉、探春她们平常聚集之处。
老太太倒是想起当年铁网山叛乱时,在贾琮府里的密室里,薛宝琴曾经告诉她,必要时可从密道出京。
众人提着灯笼拾阶而下,密道很窄,阴冷。
走了不多远,密道里面果然有岔道,老太太趴在鸳鸯背上心想,这应该是通往那个密室的。
走了半个时辰,大脸宝已经气喘吁吁,贾赦、贾政被两名暗卫背着。
大脸宝见没了旁的侍卫,揣着气对晴雯道:
“好姐姐,我实在走不动了,你背背我吧。”
妙玉见到这一幕,脸上冷冷的,撇过脸去。
晴雯冷眼瞪了大脸宝一眼,错身走到后面把巧姐儿背在背上,头也不回的走了。
大脸宝只得拖着沉重的步伐,悻悻的跟在后面。这地道里黑漆漆的,不跟上灯笼,他会怕的要死。
妙玉见了,终究是不忍,走到后面扶着大脸宝跟上队伍。
一个时辰后,众人精疲力尽,总算顺着楼梯从一口枯井爬了出来。
晚风中,众人深深的吸了口气,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
众人看去,这是一户渔家小院,院墙旁还晾着渔网。
一对青年“夫妇”从屋里走出来,将老太太一行人领上了渔船。夫妇二人灭了灯笼,就着月光划动了渔船。
渔船在月色下行驶河面上,王熙凤小声对鸳鸯道:
“鸳鸯,咱们已经出京城了,这是要去哪儿?”
鸳鸯小声道:“快了,一会儿便到。”
渔船开了一段又拐进了一旁的小河,约莫一刻钟后,那渔夫点亮了船上的灯笼,复又熄灭。
如此反复三次后,岸上也同样出现灯笼的信号。
渔船靠了岸,一位农民模样的青年把众人迎上岸,进了岸边一户农家小院。
众人刚进院子,突然,西边的天空火光冲天,紧跟着传来“哒哒”沉闷的声响。
众人大惊失色,难道被人发现了!
那农夫上前道:
“诸位不必惊慌,那边是撼山军军营,主公的撼山军开拔了!”
众人听闻松了口气,赵姨娘忙上前拉着鸳鸯道:
“摄政王回来是吧,莫非这是要攻打京城,打小皇帝么?我那孽障也跟着去了?
造反是要杀头的啊!”
鸳鸯撇了撇嘴,道:
“环三爷没回京,都不在大楚呢。”
赵姨娘忙问:
“啊?这孽障不在大楚,难道去天边了?”
赵姨娘的认知里,大楚就是全天下。鸳鸯道:
“他奉爷的命令,开疆扩土去了,将来封王拜将还指不定呢。”
赵姨娘听说封王拜将,顿时觉得造反也没什么不好了。不想,贾政却道:
“祖父追随太祖皇帝征战沙场,开创大楚基业,贾家世受皇恩、世代忠烈,岂能造反!”
老太太气的把龙头拐杖在地上一杵,喝道:
“老二!你浑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