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的学生生活 > 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第一章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第一章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2)

五明继续复习语文知识,准备迎接报本科专业的考试。

在写作中,对待主题这个问题上,同一事物,相同材料,不同作者,所作出的“判断“,所得出的”主题”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屡见不鲜。

比如以写“蜜蜂”来说吧,它既是画家的“爱物”,也是作家常写的题材。但是,不同作者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即由它所“引出“或“造出”的主题却是并不相同的。如: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角度出发,观察、研究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后写出《昆虫记》。他称赞蜜蜂是“不会迷失方向的精灵”;而杨朔则从文学角度出发,在散文《荔枝蜜》中热情地赞扬了那些创造新生活的劳动者,把他们比作蜜蜂,说“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不分平地与山尖,

无照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不知辛苦为谁甜?

这首七言绝句《诔蜂》由唐代诗人罗隐所着,其情感真挚深沉、寓意深远,蕴含了作者对辛勤劳动却无法享受成果的蜜蜂们的深切同情与怜悯。“诔”字意为哀悼之意,罗隐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蜜蜂的哀悼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展现了他在思想方面具有进步性的一面。

诗句如下:

衔脂窃粉笑蜂忙,

只为微驱急聚粮。

念到蜜成无已份,

何如花底剩余香!

此外,还有另一首题画诗《题蜂》选入,其含义是:可笑蜜蜂整日忙于采集花粉,只为填饱肚子而拼命聚集粮食。当想到酿出蜂蜜后自己却无福享用时,倒不如减少采集量,让花朵能保留更多香气。这种观点显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蜜蜂行为进行嘲笑和讥讽。整首诗透露出作者自私自利的立场和思想,立意远不及前一首深刻。

蜂为耕耘花作米,

天数酿酒醉先生。

这首诗作者不详,诗也没有引全,但只从这两句诗来看,其“意”也很低下。这简直就是享乐主义者的醉呓!

如果我们再来看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话,那就大不相同了,真使人有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之感。作者写道: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峰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峰却又多么高尚啊!

通过蕊枝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原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动 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在酿蜜一一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在《荔枝蜜》里,杨朔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世界。他巧妙地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对蜜蜂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的描写,热情赞颂了那些为人类、为后代子孙创造美好生活的农民们。这种由物及人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展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而这一“主题”的成功提炼,离不开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作为“烛照”。只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度和价值的作品。因此,可以说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无法提炼出如此深刻的主题!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小小“蜜蜂”的仰慕之情,以及对生活中美好品质的赞美与追求。

如果说这还只是同一事物不同主题的“纵”向对比,那让我们再来看看同一事物不同主题的“横”向对比吧。同样是以“人力车夫”为题,两位作者处于同一个时代,文章发表时间也极为接近,但所表达的“主题”却不尽相同。比如,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是如此描述的:

车子,车子!

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你今年几岁?

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这首诗的确有揭露,有怜悯,但总的倾向却体现了以富人对穷人的“同情”去调和并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这样的“主题”不免显得有些浅薄。

而沈尹默也写了一篇名为《人力车夫》的同名诗作,并发表在了同一期的《新青年》上:

日光淡淡,白云悠悠,

凡吹薄冰,河水不流。

出门去,雇人力车。

街上行人,,往来很多;

车马纷纷,不知干些什么?

人力车上人,个个穿棉衣,个个袖手坐,还觉风吹来,身上冷不过。

车夫单衣已破,他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坠。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比较委婉和内敛,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反差鲜明的\"街市小景\"画面,展现了贫富之间的差距与矛盾,留给读者更多思考和回味的空间。相比之下,它没有像胡适的诗歌那样强行添加一个令人不满意的\"尾巴\",而是恰到好处地结束。然而,经过深入品味,可以发现它的立意远高于之前提到的作品。此外,鲁迅的《一件小事》同样描绘了\"人力车夫\"这一形象,但写作时间略晚一些,不过其主题思想却远比前面两首诗歌更为深刻、高远。它透过那样平凡、普通的一件“小事”——一个“车夫”不顾“我”的拦阻,搀扶起一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跌倒了的“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勇敢地承担起了肇事的责任,表现了在劳动人民崇高品德的感召下,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严于“解剖自己”的崭新主题,反映了“小事”不“小”的深广内涵,从“一粒沙”里见出了时代的光辉!

《一件小事》的“主题”之所以深刻、高明,就在于作者当时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遵”着革命前驱的“将令”,具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作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小事中挖掘出深意,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升华。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思想和理论的修养,这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人生,从而更好地把握生活的真谛。同时,我们还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以正确的视角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主题”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与作者在哲学思想,即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如果作者能够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广阔的视野来审视问题,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去,那么这部作品就有可能具有更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反之,如果作者缺乏哲学思考和深度,那么作品也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作为一名创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技巧,更要有深厚的哲学素养和广阔的视野,才能创作出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艺术乃是“思想的结晶”。所有的艺术技巧都将因“思想”的注入而获得蓬勃的生命力,也会因“思想”的深刻而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辉。如果没有“思想”,或者没有深刻的“思想”,那么即使拥有再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无法成就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曾经在探讨意大利艺术为何“从发展高峰衰落下来”的时候指出:“艺术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它没有那推动以前的艺术家走上创作道路的广阔的世界观念。”这句话真可谓是振聋发聩!因此,我们决不能“闭关自守”、“停滞不前”,而是要努力去获取“广阔的世界观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登上时代思想的巅峰,并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去深入地观察生活,“烛照”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高瞻远瞩,洞察入微,切中要害,追根溯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具备卓越非凡的“识见”和深邃敏锐的“眼力”。正像着名作家王汶石曾经说过:“生活的海洋上,就像繁星密集的天空一样,到处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然而这一切,也只有拥有正确世界观的人,才能够发现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