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唐白发军

安史之乱后,叛军攻陷长安,大唐由盛转衰,万国来朝的李唐满目疮痍。

为平定叛乱,惊慌失措的朝廷,紧急调动安西都护府的兵力,万里勤王。

至此大唐无暇西顾,整个西域只留下以郭昕为首的万余兵力。

然而面对防守薄弱的西域,早已觊觎河西的吐蕃派兵大举进攻安西都护府,妄图一举吞并整个西域。

郭昕面对数倍于己的吐蕃大军,坚守安西四镇,所赐击退来犯的敌军。

吐蕃见久攻不下,转变策略,进攻防守更为薄弱的河西、陇右地区,一时间两地相继沦陷,安西四镇成为塞外孤城,安西军也成为塞外孤军。

此后的数十年间,郭昕在率领军民抵抗入侵的同时,还一直试图取得与朝廷的联系。

直到公元781年,当朝廷得知安西都护府还在,安西守军没有战死也没有投降的消息,一时间朝野上下无不落泪。

而此时的大唐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外敌虎视眈眈,朝廷能做的也只有感动。

郭昕苦撑数十年,等来的只有威武郡王的册封,没有一兵一卒的支援,但他们仍然执拗的坚守着大唐的每一寸土地。

可惜任谁也无法抵挡衰老,终于在公元808年,随着北庭都护府的失陷,西域的万里疆土上,只有龟兹这座城池还飘扬着大唐的旗帜。

困守西域近半个世纪的安西军早已青丝变白发,昔年坚不可摧的明光铠早已锈迹斑斑,锋利的陌刀也早已缺口连连。

但当鼓声响起,所有的安西军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吐蕃大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

郭昕率领全部唐军浴血奋战全数牺牲。

这一日史书没有记载,然而长河为咽、青山为证。

满城皆白发,怎敢忘大唐。】

李世民此刻忍不住哭泣起来,不仅为白发军和大唐天下,更是为了因战乱受苦的大唐百姓。

看到地图上被吐蕃占领的大唐多座城池,心中气愤无比,自己还是太仁慈了,才会让他们在老虎打盹的时候来偷袭。

心中对郭昕这种忠心大唐之将甚是感念和欣赏。

秦汉时期,军人倒是很认可郭昕这般忠君爱国之人,不过眼尖的将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将士的武器唐刀上。

秦汉时期军队的武器大多是枪、矛、剑、弩等,刀在军营的运用是很好的。

不少将士模拟了一下如果自己有一把唐刀会如何操作,发现这种刀适合直接劈砍,而且很适合刺杀,尤其是攻击敌方铠甲效果会更好。对于匈奴人最厉害的骑兵也是很有效的。

纷纷上书给皇帝,有了大致的样子,接下来就根据士兵使用习惯,通过杀伤力决定最早合适的尺寸。

一在安西都护府等待多年的将士看着天幕上对自己的描述,也是泪流满面。

朝廷没有忘记我们、天下没有忘记我们、历史没有忘记我们。纵使已经知道结果,还是义无反顾的守护着大唐的疆土。

(我知道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哪一个不是一心为大唐的良将,唐玄宗糊涂啊。)

(段秀实、张巡、高仙芝、封常清、颜真卿、高适、岑参,这些也皆是文武双全之辈。)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这些熟悉的将领名字,确定说的是自己糊涂。

本来以为是自后辈造成的大唐衰败,没想到罪魁祸首是自己。

命人将这些几下,自己会注意避免的,大唐不可衰败在自己之手。

(历史书上的几行字,却是他们50年的坚守。)

(相对来说就知道大唐精锐有多强,万余人可以守50年。)

秦始皇霸气回怼,“大唐精锐不错,却终究逊我大秦铁骑一筹。”

汉武帝也是不服气,“敢不敢和朕的羽林军比比,让你们见识我大汉的实力。”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是可以恢复到盛唐的。

因为安史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南方是没有动摇的,经济也好,粮食也好只要给点时间就可以恢复。

真正盛唐转折点应该是分封关内的节度使。)

唐初的节度使听到这点,没有为以后节度使的优待而开心,反而担心会被陛下迁怒。

心疼作为节度使的自己,唐初的节度使真的是一个苦力活,风吹日晒,酷暑严寒都不停歇的。

李世民确实是有些忌惮之后的节度使,想想现在的节度使没有是什么权利、工钱也没多少,不过职位也是很重要的,为了不扰乱民心,还是让内侍前去安抚,这才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安排好这些就是气后辈人不争气,连中兴大唐都做不到。

(安史之乱的百姓真的过得挺惨的,不过那个时期没有很详细的描述。

我记得之前看过的一段明末一个小县城的百姓抗击清兵的描述从文字中让人感受到了绝望:

青壮随兵士上城楼抵抗,壮妇做青壮,年迈老人和小孩子声嘶力竭呐喊以壮声其势,城破满城我一人存,多有呐喊至死者。)

天幕下不少百姓忍不住哭泣起来,真的太难了。

不管是明朝皇帝的还是清朝皇帝此刻都觉得悲壮。

尤其是清朝皇帝,清朝初期,清朝做下的不少事情,即使很多百姓不清楚,可是皇族可是十分清楚的。

满人的人数远远少于汉人,满清朝廷只能采用强制方法甚至开启文字狱让人不要讨论这些。

(安史之乱是大唐的遗憾更是汉人的遗憾,这一战后汉人不信任异族,那个开放包容的大唐帝国再也不曾出现,即使是后面的大明也没有突破大唐的巅峰时期。)

不管是朱元璋、朱棣、朱瞻基还是其他大明皇帝多少是有些不服气的。

我泱泱大明王朝,怎么会输给前人。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安庆绪,史思明也被妻子史朝义所杀。)

一看这几个名字,再想想安史之乱就瞬间知道造成这场祸乱的人是谁了。看看下场,这几个反贼倒是都死在自己人手里,还是父子相残,着实可笑。

(唐玄宗李隆基要是早死二十年,明君前十绝对有一席之地。)

武则天看着跪着的李隆基一时间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好,哪怕他资质平庸或者昏聩自己也好处理掉。可是这孩子是晚年糊涂才给大唐带来这般巨大灾难。

罢了,先行退下吧,自己还要在观察观察。

年少的李隆基不敢再自己祖母面前放肆,只得故作镇定退下。

心中下定决心定要登上帝位,大不了到老年的时候提前退位,否则就天幕透露的消息,不管是哪个兄弟坐上帝位都不会放过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