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逛家附近的郊野公园,我和老公走在马路上,闲聊着家常,也在盘点着大过节路边还开着的店铺。
突然,两个50多岁的老外进入我们的视野。因为我们居住的这个区域,平时外国人就不多见。他们在春节期间本来行人就少的街道上显得格外特殊。这两个老外应该是一对白人夫妻,体格和穿着都非常地美国。他们刚买完街角面包店的蛋糕,边走边惬意地吃着。
“这对老外春节还在深圳,他们不趁我们放假回国休息休息吗?”老公有点好奇。
“可能他们想在中国感受下春节的气氛吧!”根据以前和外国同事的交往经验,我发现挺多初次来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挺好奇的。
“不知道他们在这边做什么工作的?”老公不知怎么八卦起来。
“像是老师。”年龄这么大,而且两夫妻,穿着儒雅。这里有好几个不错的小学初中,感觉应该是外教之类的教育工作者。
“嗯,两夫妻在中国当外教,应该挺不错的。”
“对呀,深圳气候好,当外教工资又不低,而且国人还是挺尊重这种外国人的。”
“不过他们远离自己的国家,没什么朋友,也挺孤单的吧。”
“应该不会吧,这边的外国人也有类似我们的“老乡会”的组织,而且社区还上门送温暖或是组织各种针对外国人的活动呢。”我脱口而出。
“你从哪里知道的?”
诶?我怎么知道的?我为什么知道这些?我突然想起来,这都在不同公司里认识的那些常驻国内的外国同事们告诉我的。如果不是今天碰到这对外国夫妻,我似乎已经把他们遗忘了。有哪些人呢?我陷入了对他们的回忆中。
(1)眼镜厂里的德国工程师
我调去做总经理助理的第二天,总经理从外面走进来,拿着一张传真和几副镜架,对我说道:“你去电镀车间找下阿b,让他好好看下这些镜架是不是有传真上说的那些问题。”
“阿b是谁呀?好陌生的名字。”我心想。怎么说我来工厂几个月了,中层以上的人基本也都认识了,但是这个名字我真没听过。但是总经理面色不太好,听着话应该是客户投诉之类的。我内心虽然有疑惑,但还是不敢问他。
“好的。”我拿着传真和镜架走了出去。
以前我有啥不知道的人或事情,都会问同在电脑部的阿芳。但是自从知道我调去做总经理助理后,阿芳很少理我了。我想想来到一楼,看到阿月正在人事部办公室里面忙着,而她部门的香港经理刚好不在。
我走了进去,拍了拍她。她扭头看到我,打趣地笑着说:“总助,来视察工作呀!”
“别笑话我了。我才做两天,那些事情搞得我头大。”我苦着脸说道。
“习惯就好了,慢慢来。”她看到我烦恼的样子,也不开玩笑了。
“诶,问下你,阿b是哪个呀?张生让我找下他。”舍友加好友,我直奔主题了。我摊开传真和镜架给她看。
“哦,就是那个电镀车间的德国鬼佬呀!”她管着全工厂的人事,来厂里几个月,把全厂的人都认得七七八八了。
“什么?鬼佬?会说中文吗?”听到是个外国人,我怵了。虽然我在第一份工作中,那家玩具厂里见过不少外国人,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是来工厂参观的。老板和香港或台湾的部门经理陪同,从没有单独和他们相处过。换言之,工作中我还从没和外国人用英语交谈过。
“不会,上次我给他办回乡证时还是他们工程部的秘书帮我翻译的。”
“工程部秘书?那个年龄很大的女人吗?叫阿离的?”我想着要不要也找她帮帮忙。
“是呀,她很不好说话的。上次刚开始不理我,还是我老板(她的经理)打电话让她帮忙才过来帮我的。你去找她,估计也悬。”
“总不好让张生打电话让她帮我。”我摇摇头,杜绝了这个念头。
“你英文也不差呀。”
“我说的太少了,我怕听不懂。”
“你试试呗,张生就让你拿传真和镜架给他,让他找原因。你就说这两句话,把东西给他。让他有事找张生,你就走。”她帮我想着主意。“实在不行,在求求那个阿离呗。”
“也只能这样了,我先试试。”
我拿着传真和镜架离开人事部办公室,在路上想着这几句话的英文表达。
来到电镀车间,我问了几个干活的工人,见到了正在配料的阿b。是个40多岁的高个子男人。大胡子,看上去很粗糙的一个人,不同于香港人和台湾人,他也和我们一样穿着厂服。
我按照想好的英文,巴拉巴拉的一口气说完:“我叫阿英,总经理的助理。总经理让我过来给他送传真和镜架。总经理让他查下传真上的那些问题,有结果了就打电话给总经理。”
我刚准备走,他笑了笑,用英文说道:“可以帮我拿下那边那个桶吗?”
“bucket”这个词我以前不知道,只听出来他让我帮他拿什么东西。我有点茫然地看着他,他用沾满颜料的手指了指我身后的水桶。我反应过来,把水桶提过来了。
他洗了洗手,拿起传真和镜架看了看。没多久,抬头问我:“你是张生的助理?”
看着他没有让我走的意思,还想和我聊天,我只好无奈地点点头。
“我以前好像看过你,你不是新来的吧?”
还好,我听懂了,赶紧回答说:“我以前在电脑部,刚调过去两天。”
他继续巴拉巴拉地拉家常,我渐渐地听不懂了,回答地结结巴巴。他开始比划起来,我也比划起来。我更加地紧张起来,冒冷汗。他终于看出了我的难堪,说会尽快回复张生。
我如释重负地赶紧离开了。
回宿舍和阿月说了说今天和鬼佬阿b的交谈经历,阿月为我高兴:“不管怎么样,你总算迈出第一步了。以后我有什么事情要找阿b,就找你帮手哈。我可不愿看阿离那个臭脸。”
那之后的几个月里张生派我去送过几次资料,渐渐地熟了些。阿月有事需要找阿b时,果然也叫上了我。但是就在我以为我们可以算为朋友时,甚至还想着慢慢再熟络些,有没有可能和他练练口语。
然而有天我去送资料,说完来意后,他却不搭理我,还气呼呼地说:“让张生来亲自找我。”
我无法理解,但又不敢就这么走了,就把资料放他桌上。但是他很快走过来,把资料扔到地上。我眼泪当时就在眼眶里打转,不可思议地看了他一下,只好走了。
回到办公室,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生。张生似乎不奇怪,打电话让工程部经理到办公室来。他们说话的时候我照例出去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的。
后来我好久都没看到阿b了,问阿月:“阿b怎么好久没看见了?”
阿月吃惊地说:“他回香港去上班了呀。我还以为你知道呢!”
我摇摇头。
她接着继续说:“我老板说:阿b本来就是香港公司招来的,当初说在香港工作,没想到后来让他在深圳上班。可是我们关外怎么和香港比呀!偶尔过来出出差还行,他一个鬼佬怎么能开心!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早就和公司闹着要回香港,但是因为日本电镀的高成本和时间的问题,公司想摆脱自己做电镀,一直劝他留在深圳。不过阿b过不下去了,消极罢工,公司没办法,让他回香港了。”
“哦,怪不得!”我有点理解他最后一次为什么那样对我了。“可是电镀车间怎么办?”
“招个了香港工程师,还升了一个做了好多年的工程师做组长。”
从此,工厂里再也没有鬼佬了,我即松了口气,又有些遗憾。
(二)菲利宾同事
在港资的外包公司做测试项目经理的第二年春天,随着深圳公司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项目从香港转移到了内地。有天工程部经理叫项目经理G和我开会,他首先对着项目经理G说道:“你那个开发的项目现在全部移到深圳里了哈,“
项目经理G点点头。
”香港那边以前招了两位菲利宾的开发同事。你以前也和他们打过交道。现在我们打算把他们也转到深圳来,方便管理和沟通。这周xx(hR经理)在找房子,下周他们就会在这边上班了,以后他们归你管。”他一直对着项目经理G说着。
“明白的,没问题。”项目经理G很有自信。
“Kiki,测试这边你也要和他们打交道,没问题吧。”他又对着我说道。
“没问题。”我没那么自信,但也挺好奇的。
果然,第二周,两个菲利宾同事来到深圳办公室上班了,而且和我负责的游戏测试项目里的几个测试同事坐在一个房间。因此我去找我组员时,也会和他们聊几句。
两个人虽然都是菲利宾过来的,但是一个非常年轻,刚毕业一年,却不喜欢说话;另一个30多岁,却特别喜欢聊天。每次基本都是都是后者在说话,前者偶尔在我们问询时才回答几句。
刚开始,他们对深圳还挺新鲜的,每天都是讨论去哪里玩,去哪里吃吃喝喝。大部分同事都是第一次接触外国同事,所以也很热情地和他们聊天。大家互相分享自己家庭,工作和以前学校生活,那时房间里面总是很热闹。
不过过了几个月,他们慢慢地习惯了这边的生活,变得沉寂下来。尤其是那位年轻的菲利宾同事,性格内向,也不活泼。听说以前在香港,还有不少菲利宾的老乡和亲戚。到了深圳后,举目无亲,加上语言障碍,我们肉眼可见他越来越安静了。
果不其然,有天他来到办公室说要和同事G聊聊。我看着他的表情,暗暗想着他可能要离职了。过了一会,他从办公室里出来,我赶紧回到办公室问同事G:“怎么了怎么了?”
“哎,他要离职了。他说在香港找了份工作,要回香港去了。”
“我就猜到了。他最近安静地可怕。”
“嗯,其实香港公司的老大们也知道。其实吧,把他们搞过来,也算是一种变相让他们自己离职的方法了。”
“啊,这样吗?我还以为就是普通工作调动。”
“他们的工作效率很低的,比起我们的同事差好多。工资还高那么多,还要花钱租公寓,还有些补贴,成本太高了。但是他们和公司签了那种不能中途辞退的合同,只能等他们自己走。”
“其实他们在这边挺好的呀。他们的工资在这边活的应该很滋润的,还有免费的公寓,比他们花钱租的香港鸽子笼好多了。而且地位也高,菲利宾人和印度人一样,在香港口碑都不好的。他们说我们这边社区点对点上门服务,还有各种活动,经常送活动和演出的票。”
“估计还是深圳没有朋友和亲人吧,那个小伙子又内向,他说每天下班后很寂寞,电视都没啥可以看的。”
“哎,他走了的话,另一个同事估计也待不长吧?他还是有家室的人呢!”
“不一定哦,我看他乐不思蜀的。”
“啊,有吗?他整天和我们说他的儿子,说自己很想家啥的。”
“别信他,他和我一起抽烟时,总问我哪里酒吧美女多。他呀,一周至少4天晚上在酒吧混。他和他老婆关系不太好,他老婆在菲利宾,从没说要接她过来香港或是深圳。”
“这样呀!怪不得我看他每天都挺乐呵的。”
“我还真希望他走呢,压根就不是干开发的料。写的代码太垃圾了。”
几周后,年轻的菲利宾同事离开了深圳。而剩下的那个中年菲利宾同事,果然如同事G说的那样,依旧很乐呵呵的。
然而有天同事G发现中年菲利宾同事没有来上班,打他手机也打不通。赶紧告诉小芳和行政部经理。但是大家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就是联系不到他。
下午,小芳突然来到我们办公室,对着同事G说道:“找到人了,派出所来电话了,说在酒吧打架,进派出所了。xx(行政部经理)让我和你去下派出所把人搞出来先。”
第二天早上中年菲利宾同事还是没来。我问同事G:“昨天你们没把他从派出所里面搞出来吗?”
“别提了,搞到快晚上九点钟,对方才同意私了的方案。”
“啊,怎么回事!”
“在酒吧里面和别人争风吃醋呗,把人打了头破了。人家以为外国人有钱,想敲多点。我一直说菲利宾人,没啥钱,不相信,扯了好久。”
“那他没什么表示吗?”
“他喝多了,刚开始不是很清醒,还总来横的。后来清醒了,才软了下来。我问了几个朋友,定了个价钱。他真是吃光用光,没几个钱,还是小芳垫的钱。”
“他今天怎么不来上班?”
“也挂了彩,也有点不好意思吧。说请几天假。”
过了几天,中年菲利宾同事终于来上班了,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颓废了很多,也安静下来,不再说和工作无关的事情了。一个多月后,他消失了。我才知道就在那事发生不久,他就和工程部经理直接提了离职,听说回菲利宾去了。
(三)拖家带口的印度朋友
甲骨文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条业务线刚在深圳开展业务时,都会派一些经验丰富的外国同事过来帮助深圳同事们快速熟悉业务。大部分都是资深的工程师,偶尔也会是老板直接过来。
而我在甲骨文工作的十一年里,打交道的大部分都是印度同事。由于大部分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不吃荤腥,加上我们物价高,在中国短期出差都叫苦连天,更别说常驻了。所以我们组很少有像其他组的外国同事来国内出差超过半个月以上。所以我对公司在深圳工作的外国同事并不熟悉。
然而有一天,同事m发了一个简历给我:“Kiki,这是我一个印度的同学。他现在在深圳工作,能帮看看深圳有没有什么组招人吗?”
“啊,印度人,在深圳工作?”我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有些转不过弯来。
“是呀,他以前在tata,公司派他来深圳做项目。后来慢慢地把家人都接过去了,现在全家都在深圳。”
“全家都在深圳啦!现在想换工作?”
“也不是,前几天同学聚会才知道他在深圳工作。而他知道了我们公司在深圳也开了办公室以后,就想让我帮他推荐下。”
“这样呀,好的,我把简历推给我们的招聘专员。”
“你方便加他的微信吗?以后你们直接联系。”那时,印度还没有封禁微信,同事m也下载注册了微信,偶尔我们会聊聊天,发发生活视频。
“好的,你把我推给他吧。”
没多久,我收到了他的好友申请。我加了他,和他聊了聊。
果然他不是印度教徒,而是基督教徒。所以中国的饮食对他来说问题不大。因为知道我和同事m关系不错,他把他的情况都告诉了我,包括家庭情况。他三年前来到深圳,第二年把妻子和两个孩子接了过来。tata虽然也还不错,但是毕竟是外包公司,福利待遇比我们还是稍微逊色了些,而且我们业务线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印度人,所以他想试试能不能跳槽来我们公司。
我把简历推给了我熟悉的招聘专员。但见多识广的她也很吃惊,说这是她第一次收到在国内印度人的简历。不过她很快还是把简历给了几个小组,让他们看看有没有可能接收。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印度朋友虽然从事的是Java开发,但他一直从事的那个项目系统架构太老旧,和我们这边的技术体系有较大的差别。虽然我们积极地推动面试,但最后都无疾而终。
几个月后,大部分有开招聘的小组他都试过了。他自己也感到无望了,就让我不用再推了,他打算在目前的公司继续干下去了。
虽然没有帮到他,但是在几个月的交往中,因为我们和同事m的关联,我们不单单谈工作,还会聊生活,俨然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的妻子虽然也是大学毕业,但是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他的工资和我们差不多,请保姆压力不小,能照顾外国小孩的保姆更是稀少,所以妻子只好做了全职太太。两个孩子因为语言和经济的关系,没有上幼儿园。那时他打算过几年上小学就送回印度去上学。
后来因为没有找工作这个话题了,开始还偶尔聊聊天,后来基本上很少聊了。公司大裁员的时候,他听到了消息,在微信上问我:“你也被裁了吗?”
“是的,我们深圳研发中心大部分都被裁了。”
“哎,真没想到。”
“好在你没来,否则找工作好麻烦。”
“你找到工作了吗?”
“有几个offer,但还没确定去哪家。”
“哦,那就好。中国太卷了,你年龄和我差不多。”
“嗯,你还好吧?”
“还是老样子,虽然厌倦,但是面试过几家,还不如这里。公司如果裁我的话,我就只能退休回印度了。”
“应该不会的,你们项目只要客户还用,就没事。”
“帮不到你什么,以后有事常联系。”
“你老婆和孩子回印度了吗?”七八年过去了,他孩子应该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
“没有,在深圳上国际学校了。社区和公司帮忙联系的。”
“那就好,一家人在一起,你也没那么孤单。”
“是的。你也要多保重。”
“谢谢了,以后保持联系。”
虽然这么说,但都是客套话。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他聊过,有时翻到他的名片,也不知道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