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镐京外卖员 > 第128章 专题报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哈哈哈哈,小伙子有魄力!一出手就是一千万!这魄力要是我肯定不会这么痛快的答应了!”

“正是这一千万我们也搭上了音乐节这趟快车,若是让更多的明星使用石缶我们倡导古乐自信也就落到了实处,石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一种流行乐器!前途一片大好呀!”

孙叔得知跟音乐节签了一千万的赞助合同后很是感慨,这样的大手笔若是换成他自己肯定会犹豫的!

虽说这点钱在娱乐圈不算什么但对普通行业,尤其是他们这种传统行业来说绝对是巨款!要知道他们的古乐坊总投资也就才五百万而已!

“孙叔眼光毒辣呀!我倒是没想那么远,当时对这次音乐节营业情况是有一个粗略概念的。”

“若是后面能经营好抓住机会提高销量根本不成问题,一千万听起来不少,平均到四次音乐节上也就每次二百五十万,操作的好一次赚回来不成问题。风险有,但真心不算大,完全值得一试!”

“甚至广告语我都想好了,就是金局长那句“千年古韵再发声,空灵悠扬荡歌魂!”各位觉得怎么样?”

说起来也是够刺激的,年初的时候还在为几万块操劳,转眼间买药就花了上百万,这次更是一掷千万,花钱的手笔是越来越大了!

“哈哈,这还有啥说的?领导亲口提的广告词而且还上了新闻,哪有弃之不用的道理?”

“虽然我不懂做生意,但这句诗做广告词还是很贴切的!我看我们的报告也可以把这句诗加进去嘛!”

“完全可以!这次的发现本就意义重大,引起行业大讨论也不是没有可能。有这句诗刚好也能做个标题写一份猜想不是?”

“好!有劳二位了!看来我们得赶紧扩充团队迎接未来的火爆场面了!”

“哈哈哈哈……”

专利有了、订单有了、市场也一片大好,扩充团队成了必然之举,摆在眼前的订单就不是郭大叔他们几人个能完成的。众人围着这个话题又讨论了好久,一顿饭吃完各自又投入火热的事业当中。

就在张有才回来的第二周宋老师他们的考古报告发表了,紧随而至的是一篇关于石缶用途的猜想。李老师还真用了他们的广告词作为题目,引发了行业内的大讨论!

一部分人认为石缶的产生早于驿站,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部落祭祀用的一种乐器,具有图能崇拜的属性。

主要论据是那些玉器有石峁遗址的器型和仰韶文化的代表器型,也就是说从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在祭祀这三件圣物了!至于那三件西周时期的玉器更说明这个部落得到了延续!

另一部分认为石缶仅仅是某个人的偶然所得,那些玉器连同石缶都是他的私有财产,甚至连乐器都算不上,更和祭祀无关!

主要论据是考古现场并没有发现敲击石缶的工具,若是祭祀乐器的话那么敲击的工具同样被列为圣物才对!

更重要的是这么优美的声音要是人们知道的话更应该流传下来才对,但是为何三千年只发现了这么一套?那只有可能是这位主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件乐器!

最关键的是石缶的造型,相当一部分认为这是生殖崇拜的产物!而且是这么多年来发现的一件最形象最直接的器物,比青蛙、鱼、葡萄更直接更能表达人们的意愿。

但另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器型纯粹是巧合,华夏人的思想是含蓄的,像这种赤裸裸的表达根本不是华夏人的作风。

青蛙、鱼、葡萄这种寓意着多子多福的事物才是华夏人们的思想内核,和旗袍一样含蓄美在原始社会已经形成,石缶这种赤裸裸的表达只能算做巧合和生殖崇拜关系不大。

两拨人纷纷下台在各种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在业界形成强烈的反响!

也就论文发表后两个礼拜的时间央视的考古现场栏目组注意到了这个话题,经过审批后特意为此前来拍摄专题片!

题目就定为《失传三千年的石缶是乐器吗?》

栏目组的第一站当然是镐京考古院,领队宋老师和李老师详细的介绍了考古发掘过程,并把出土的文物以及文物附带的信息一一做了介绍。

因为行内人士的争论关于遗址的定性也遭到了怀疑,更多人认为这几间半地穴房子更像是原始聚落的居住地,只是流传到西周的时候被人们改造成了驿站!

然后就是各位行业大佬分析和意见,争论依旧是此起彼伏谁也说服不了谁。更多人认为应该以遗址为中心进行更大规模的勘探调查,若是再发现其他的东西聚落遗址存在的争议也就不攻而破了。

这一点考古院的两位老师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就做了,在方圆两公里的地方都进行了勘探,结果自然是毫无发现。

另外就是张有才提供的那片甲骨,刻字的翻译没有争议,但是不是穆天子西游的事情根本无从说起,发现的驿站遗址也没有一件文物证明跟穆天子有关系。

最后就是张有才的古乐坊,得知已经有人把这种乐器复制出来并取得专利的时候栏目组是非常欣慰的。栏目组专门来到古乐坊车间进行现场拍摄,当看到车间的工人正在用手工工具一锤一凿的打造石缶的时候许多人都感动了!

要知道现在时代完全可以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流水线生产,甚至3d打印都没问题。但是古乐坊的匠人们依旧保持着纯手工一点点的打磨。

追求的就是尽可能还原远古的声音!

用郭大爷的话讲每一块石头都是不一样的,只有一点点打磨一点点实验才能贴近最美妙的声音!这就是工匠精神!

当这期节目播出后广大民众都知道了石缶的存在,音乐圈、文化圈、教育圈的人们都盯上了石缶这件三千年前的乐器。紧接着张有才的古乐坊成了各路专家的打卡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