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怎么称呼?”
刚才杨杰介绍了,电话对面之人是他的朋友,年纪自然不会大,应该和杨杰年龄差不多。
可从他的话语中,石田听到了一个重要消息,就是他不差肉。
既然遇到了有肉的大主顾,自然得好生照顾着,所以直接将称呼改了,称呼老弟。
李卫国也不是傻子,明白石田是什么意思,笑着说道:“石叔,我叫李卫国,您称呼我小李就行。”
“好,小李,你什么时候有空呀,来你石叔这边坐坐,咱们叙叙旧。”
话音一出,拿着电话听筒的李卫国和杨杰对视了一眼,两人默契的眼角跳动了几下,两人相视一眼,虽然没有说话,可是从眼神中已经进行了好多的交流。
“你给我找的这个石叔靠谱不?”
“靠谱!”
“我怎么没有发现他靠谱的地方?”
“那是你的错觉,肯定靠谱!”
......
李卫国都不知道怎么说了,杨杰给介绍的人太自来熟了,两人都不认识居然为了一点猪肉说出叙叙旧这种话。
但他也不能拂了石田的面子,毕竟人家是煤炭供应处的主任,自己为了自己的亲戚朋友还得找人家办事呢。
可就在李卫国刚想要回答的时候,石田话音一转,急促的说道:“你是不是在朝阳派出所?在杨杰的办公室?”
“是。”
李卫国下意识的回复道。
“行,你在他的办公室稍微等一下,我马上到,我跟你当面谈。”
在李卫国回复后,石田叮嘱一声后,直接挂掉电话,朝着这边赶了过来。
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忙音,李卫国拿着话筒无奈的看了看杨杰,而后者摊了摊手,尴尬的笑道:“石叔就着性子,你习惯就好。”
没过多长时间,杨杰的办公室外就传来了一道粗犷的声音。
“杨小子,你石叔来了,赶紧弄点好吃的伺候一下。”
听到是石田的声音,作为小辈,杨杰赶忙站起朝着办公室外而去。
打开房门,看着喘着粗气但仍然精神抖擞的石田,杨杰礼貌的说道:“石叔,你也不用这么急吧,我本来打算带着卫国去你那的,没想到你先过来了。”
可哪知石田都不去理会跟他打招呼的杨杰,反而热情的跑到李卫国身边,攀谈道:“你就是卫国吧,你这边有多少猪肉?”
见到石田开门见山,直接将自己的来意抛了出来,一副风风火火的模样,李卫国环视一圈,发现没有人后,小声说道:“咱们以物换物,我用猪肉换你等价的煤炭,我要40吨。”
一旁的杨杰直接瞪大了眼睛,好家伙,你这是狮子大开口,一下子将煤炭量提了一倍。
李卫国算过了,40吨煤炭的价格还不如一头野猪的价格。
一听要40吨,石田变得犹豫起来。
40吨就是八万斤,对于石田这个煤炭供应处来说不算什么,每天经手的物资不计其数,可由一个人采购这么多,不自觉的引起了他的怀疑。
李卫国见到石田犹豫,继续扇风道:“40吨煤炭也就8万斤的量,对于你们来说也就是九牛一毛的量,卖给别人和卖给我不都一个样嘛,我买来也是给我家里人用,又不是为了投机倒把!”
李卫国也知道石田心中的顾虑,他也是害怕李卫国买了煤炭之后去倒买倒卖,要是被抓到把他给供出来,他这个主任的位子可就不保了。
石田看了看一旁的杨杰,而杨杰也领会了他的意思,笑着说道:“石叔,你就放心好了,煤炭又不值钱,就算倒卖也不会选择煤炭呀!”
说着下意识的将目光转向李卫国,嘴角微扬,补充道:“我这兄弟本事不小,这不快过年了,你要是帮了他的忙,弄不好可以过一个好年。”
石田就是再傻也听明白了杨杰的意思,立马改变自己的态度,保证道:“卫国呀,我答应了,我今天回去交代一声,你明天就可以去拉货。”
答应了李卫国的要求后,石田想到刚才李卫国说是煤炭给家人用的,按照煤炭采购数量来看,人数肯定不少,心念一动,低声说道:“卫国,我这边有点门路,可以帮你弄点棉鞋,你要不要?”
棉鞋?
很不错呀!
李卫国心念一动,自己虽然有两张鞋票,可也不够穿呀,家里人冬天的棉鞋一人也就一双,连换洗的棉鞋也没有。
自己作为城里人都是这样,那在村里的那些村民能不能穿上棉鞋都另说了,自己按照棉鞋的价格,自己给弄一头野猪就可以给全村每人弄一双棉鞋。
他现在已经把李家村看成了自己的大本营,有了李家村村民的支持,在后面混乱的十几年了他可以过的风生水起,就算是犯了事,只要李家村的村民护着,他都什么事都不怕。
所以,为了自己安稳的生活,他得对村民好一点,在这三年的灾害期间,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让他们安稳的度过这几年。
“石叔,你能帮我弄多少双棉鞋?”李卫国面上不动声色的问道。
“你想要多少都行,只要你能用等量的粮食或者肉食换!”
石田可是记得昨天和老战友凌天南喝酒的时候,他这位鞋厂厂长跟自己的抱怨,虽然他们鞋厂供应仅仅砍掉了半成,相对于其他厂来说已经算比较好的了,但他们生产的棉鞋是紧缺货,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加班加点,工人们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计划外物资几乎没有,工人的身体可吃不消,为了帮工人们找吃的,他这个大厂长亲自在各个兄弟部门来回奔波。
李卫国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大约需要八百双棉鞋,你这边能弄到吗?具体什么尺寸,需要等过几天我确认一下。”
“八百?”
石田也是被吓了一跳,不自觉的说了出来。
看到石田被吓了一跳的样子,李卫国解释道:“我这是帮着我村里人弄得,我老家在乡下,我打算给他们每人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