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谢谢,不过真的想把那些乱写的文人拉出来毙了!
“我觉得那些文人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编排祖宗到底是谁生的,这有什么影响吗?”
“那影响可就大了,没看宋朝的那群人天天在说李世民有胡人血统,不承认他是千古一帝吗?在这群注重血统的人眼中,你没有高贵的血统,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们敢大言不惭的说‘李世民就是一个蛮夷之辈’。”
“可是那是他们明朝的祖宗啊,传出这种流言,难道对明朝的统治有用?”
“谁知道呢,说不定只是文人胡编乱造出来的!”
“虽然知道这个谣言是假的,但我还是很想知道他们传的谣言里,朱棣的母妃是谁?”
“随便找一个后妃挂着不就可以了,朱元璋女人那么多,生儿育女的也不少,这多好找!”
“那还真不一定!”杜苏苏笑了,眼睛里闪着莫名的兴奋的光芒:“在这本所谓的史料中,朱棣为碽妃所生,而这位碽妃是何许人也呢?虽然《南京太常寺志》已经散佚了,但其中关于明成祖非嫡子的记载,被明末有诸多文人所引用,这里面说这位碽妃乃是朝鲜进贡的外邦女子。不过到这儿我就不理解了,要知道朝鲜是一个事大成痴的奇葩国度,把向中央王朝进贡女子视为荣耀,但凡进贡的女子能在后宫出人头地,必然会在本国史书上大书特书一笔,详细记载其家世。比如元顺帝的皇后奇氏,为朱元璋生下含山公主的高丽韩妃,永乐朝的权妃、任顺妃等,皆能在朝鲜史籍中找到其详细记录,如果真的生出了一位皇子,在朝鲜的史书里怎么一点儿都找不到这位碽妃的痕迹?”
“总不可能这么大一个人活生生的在历史上消失了吧!当然也有人说朱棣是被记在马皇后的名下,充作嫡子,但马皇后自己又不是没有儿子,干嘛非要在这里给自己多记一个孩子,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血统不纯的皇子如何在文官的眼皮子底下登上皇位?信不信如果朱棣真的有外邦血统,那群文官能直接撞柱,也绝对不会让朱棣登上皇位!”
“这么说起来,这个谣言真的是毫无根据,那这些人乱传谣言到底是干什么呀!”
“这些人为什么乱传谣言我不知道,我只觉得朱棣真的好惨,跟秦始皇、汉武帝一样,明明干了好多事儿,却硬生生的被流言蜚语缠身!”
“朱棣真的好惨,刚好我要去长陵那边儿旅游,到时候在他坟前上两杯酒,安慰他一下吧!”
“羡慕,这个时间点还能去旅游,打工人不配拥有假期!”
“不过流言这么多,那个时候的朝廷就不想着管一管吗?”
“明朝后期皇帝好像都不太行,管不过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确实,明朝后期对书籍和文风的管控程度都有所下降,所以那些文人才会胆子那么大,啥都敢乱编排吧!”
杜苏苏摇了摇头:“这是一个原因,但不全是。明成祖朱棣的身世本来毫无疑问,会出现这个谣言,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的文人非常讨厌明成祖朱棣!那为什么江南地区的文人会讨厌朱棣呢,根源还是出现在‘南北之争’上。明初的南北榜案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当时科举考试上,北方文人无一上榜,其主要原因不过是为了利益之争,南方士人打压北方士人罢了。”
“不过朱元璋的眼光很超前,知道不能任由南方打压北方,毕竟旁边还有一个蒙古在虎视眈眈,万一北方是人受不了,直接投了北元该怎么办,所以他才会大开杀戒,杀的血流成河!但朱元璋的眼光好,不代表他的继任者建文帝眼光好,当初建文帝想要削蕃,手段还那么激烈,少不了文官的挑唆,仔细看一看就能发现,建文帝身边的文官大多跟江南那边有点儿关系,也就是说建文帝的上位代表了江南士人,甚至是南方士人的利益。”
“但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建文帝压根儿就不行,被他的叔叔朱棣打的落花流水。而朱棣呢,他主要势力是在北方,跟南方天然就不对付,而且他还是武将出身,跟文人更不对付,简直是buff叠满了。所以在朱棣上位以后,南方的文人对朱棣的感官一直不怎么好!而朱棣对那些总爱挑拨是非的文官感官也不好,加上他延续了他老爹朱元璋对文官的压榨,坚决反对贪污,这些南方的世人就更加想念宽和人厚的建文帝了。”
“于是乎南方士林中颇有一股同情朱允炆,批判朱棣的势力存在。待到朱棣去世一个多甲子后的弘治朝,政治风向变得宽松,建文帝的同情者为其着书立传者开始往外冒,也是这个时候 关于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子的谣言就开始流传了!而且说实话,文人真的是相当的记仇,正德十五年(1520年),广东香山县荔山(今属广东珠海)人黄佐着成《革除遗事》,这是目前所能获知的最早否定朱棣为马皇后之子的资料,所以可以想象到明朝南方文人对朱棣的厌恶了!”
朱棣看着天幕上的后世之人解释他为什么会被抹黑,看到跟南方地区的文人有关系时,心中甚至升不起一点儿波澜,看来他早就知道自己在文人中的名声不好这件事!
朱棣还没有什么表示,倒是他的嫡系武将对旁边的文官怒目而视,在他们看来,这个能带着自己升官发财,名留青史的上司实在好的不能再好了,怎么可以让这些文官随意抹黑呢!
看见自家文武大臣之间气氛越来越紧张,朱棣下来了,随便指着一个文官问道:“这件事情爱卿怎么看呢?”
被朱棣随手指着的这个文臣恰好是江南 那边的人,本来天幕上的后世之人说的话已经让他很害怕了,现在被朱棣指着,汗珠刷一下的就冒了出来,但又不能不回答,只能小心翼翼的回道:“依臣之见,应该加强文人之间的管理,禁止他们乱传播谣言!”
“说的不错!”朱棣说完这句话后就不再有什么动作,只是望着天幕不出声!
徒留下回答的文官不知所措。
太子朱高炽倒是对自己的父皇很了解,知道自己的父皇应该是生气了,恐怕江南地区的文人要遭殃了!
……
“不理解,真的不理解!他们要是想批评朱棣,往他的政策上批评不好吗,非要搞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朱棣的政策 没什么好指责的呀!看看他干的那些事儿吧,征漠北、下西洋、收安南,修《永乐大典》,这些功绩有足以令他傲立于帝王之林,名垂青史,让他们这些屁事儿不干的文人从哪儿指责呢?”
“其他不说下西洋那件事是真的强,要不是当时的人更重视什么宣扬国威,不重视经济,但凡顺着郑和开辟的航道出去做生意,大明恐怕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
“没办法,谁让明朝或者说所有朝代都不太重视商人。”
“可是就算如此,那个时候的海商还是赚了很多钱,个个都付的流油!”
“可不是嘛,沿海一圈儿的大商人个个都有钱,皇帝如果朝他们开刀,估计一年的税收都有了!”
“可不能这么干,皇帝要是真的这么干了,当心这些商人干出些其他事儿来,比如资助某位龙子凤孙,要知道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有钱可以解决世界上的大部分问题,养兵练兵最困难的就是人和钱,而这些商人恰恰都能解决!”
“这么干的皇帝,估计今年这么干了,明年就得下台吧!”
“还是好遗憾,当时郑和下西洋要是走远点儿,到欧洲那边转一圈,说不定就能让这些人开开眼,之后也不会陷入百年低谷!”
“没用的,是制度问题,封建政治制度注定不可能发展出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没看明朝的时候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了吗,结果一两百年过去了,还在萌芽中!”
“难道明朝的商人真的没有在丝绸之路上赚到钱吗?”
杜苏苏对这个问题还挺感兴趣的,回答了一下:“其实大明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要知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威力远远大于陆上丝绸之路,如果海上丝绸之路上没有中国,说不定世界的历史都将会被改写!”
“不要觉得我是在夸大哟!14世纪到17世纪,正好是第一次全球化,这个时候的欧洲经济整体欣欣向荣,但是世界经济中心还是在华夏。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因为华夏的东西在海上贸易上太容易赚钱了,就比如现在英国喜欢的红茶,瓷器,丝绸,通通都是中国特有的东西,那个时候的欧洲人为了这些东西,真的是愿意拿金子来换的,更何况华夏还有十分稳定的货源,毕竟人多,生产什么都很迅速!这就导致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出产的金银矿石,几乎全都通过商品贸易流向了明朝,而这个时候的明朝因为朱元璋发行的宝钞经济极不稳定,需要大量的实体货币。”
“于是双方干脆通力合作,你要货物,我要货币,咱们一起发财!海上贸易中大明赚了多少钱呢,我举一个小例子:十五至十六世纪时,率先掀起海上贸易的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新大陆美洲发现了数额至为惊人的金矿与银矿,储量丰沛,要知道当时的美洲还处于石器时代,对金银等矿产的消耗量几乎为零。具体有多少呢?仅仅波托西银矿一地的白银产量便约等于除美洲以外全世界产能的总和了,这可是总和呀!”
“而海上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多少收益呢?其他国家暂且不说,仅以西班牙为例,西班牙人在美洲花费了100多年开采而出的所有金银,三分之一以上都经由所谓的“马尼拉大船”运至澳门,通过丝绸之路辗转到了明朝商人的手中。大家也知道明朝中后期有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这个方法就是将白银化作本位货币,税收直接收白银。问题是中国是个贫银国,我们根本不怎么产银矿,那可以让整个中国使用的银子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上而来。现在大家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海上贸易带来惊人利润了吧!”
直播间的网友们没感受到海上贸易带来的利润,不清楚。但观看直播的皇帝们是真切的感受到了!
现在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国库空的都能跑马了,听到这儿本来不在意的态度瞬间改变,注视着天幕,生怕听漏了一个字。
在听到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利润时,李世民的瞳孔中仿佛都印上了钱币,散发着金色的光芒。户部尚书也是如此,户部就是管钱财的,每一个部门都催着他拿钱,拿不出来还要遭受同僚们的埋怨,总觉得是自己贪污了,天知道他可不敢贪污,国库现在穷得很,他出门总要担心自己被套麻袋。
一听到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赚那么多钱,户部尚书恨不得现在就造船出去赚钱。
明朝朱棣也是如此,天知道他为了能出去多打几次仗,每次都得从自己那个抠门的儿子里扣钱出来,可憋屈死他了!
反正之前就已经准备让郑和下西洋了,现在只不过是赚钱为主,宣扬国威为辅罢了!
之前并不理解海上贸易到底能赚多少钱,朱棣也不看重,毕竟对商人的轻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消除的,现在知道了,朱棣恨不得自己下西洋!
这个时候天幕上的主播又说话了:“虽然大明因为海上贸易赚了数不尽的财富,但这批财富的使用也带来的诅咒,大明的亡国甚至跟这些财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