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有这个想法的不止武则天一个,很快武则天就从天幕上看到了后世之人对于朱元璋的评论:
“真是心疼那些生活在明朝的女性们,丈夫活着的时候要遵守三从四德,不能改嫁,丈夫死了以后,就会被人为自杀殉葬,为自己的族中求一块贞洁牌坊。”
“别说明朝那些普通人家的姑娘们了,明朝就连公主也是最惨的好吧。嫁人前被关在后宫里,不能出宫,也不能自由自在的玩耍,到了成年了该嫁人的年龄,就让太监来主持自己的婚事,随随便便配个痨病鬼都是正常的。”
“这还不是朱元璋定下的好规矩,驸马不能参政,愿意来当驸马的也没什么好东西,偶尔有一两个好的,那也得是皇帝愿意在意他这个女儿。若是不在意,随随便便就找个人嫁了,得不到皇帝的撑腰,驸马在外面养小妾都不敢吱声。”
“驸马不能参政不是主要原因,还是教育的问题,朱元璋又不在意女儿,对女儿的教育只让交给后妃,可明朝的后妃是五六品的小官之女,本身的见识就不远大,她们的重心更多是在争宠和生儿子上,对女儿的管教也多不到哪里去。从来就没有人教过她们还可以反抗,自然是身边的太监和宫女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可是我记得有个宋朝公主好像也是一样的吧,那家的驸马还敢打公主呢!甚至跟驸马的乳娘勾搭在了一起,就因为那个公主不好看。”
“那也只是个例而已,毕竟不是每个皇帝的脑子都像宋仁宗一样,分不清亲疏贵贱,为了报答自己的母亲的娘家,不惜拿自己的亲生女儿当做报酬。”
“说到底也就只是朱元璋不在意自己的女儿罢了,他根本就没有把女人当成人过,但凡他对自己女儿的教育上点儿心,也不至于出现公主早早的死于非命的情况。”
“朱元璋对女人不是一贯不重视吗,为了防止外戚和女祸的发生,还专门将人殉制度写进了法律。”
“这些算什么,后果最严重的还是因为殉葬制度而造成的对明朝关于皇子皇孙的教育问题。明朝的宦官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还是出在朱元璋的殉葬制度上,他把孩子的母亲杀了,孩子没有人教养,自然是亲近身边的宫女和太监了。所以也不怪明朝成为宦官问题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刚开始朱元璋看着天幕上对他的批判,很是不满,也很是不以为然,只是说一些关于女人的小问题而已。在他看来,自己的决策如此英明,就算稍有瑕疵也是利大于弊的,他甚至觉得这些人只会盯着小处看,女人又不重要,死一些女人又有什么的,只要他的大明能够延续,牺牲一些女人无可厚非。天幕上的后世之人哪里能知道他功绩的伟大。
不过被这么多人骂他还是很不好受,看见他朱家的女儿受这么多欺负,还是稍稍的反思了一下。不过不要以为他是准备重视自己的女儿,他只是单纯的觉得他的女儿受欺负有辱皇家颜面。
这时马皇后出来,找他商议有关公主之事:“重八,你看,我们的女儿也快到该出嫁的年龄了,我可不想自己的女儿以后受这种罪过,驸马之事,你应该好好管管了,能娶到公主是天之大幸,他们居然还敢找小妾。”
看到马皇后这么说,朱元璋还是稍稍的尴尬了一下,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他答应好好管管驸马之事,至少自己的女儿不能够被一个太监欺负:“这个等过几天我再想想,不过我们的女儿肯定不会受欺负,那驸马要是敢乱来,就用他九族的头来抵债。”
结果他的后妃却不给他面子,后妃也是能看到天幕的,看见自己的女儿可能受欺负,便立马来找朱元璋做主了,于是接二连三的侍从从后宫传来消息,说是有后妃请朱元璋晚上到宫里来坐坐,并商量一下关于女儿的婚事。
朱元璋顿时恼羞成怒,赶走了侍从。不过他还是起了个心眼,天幕上的后世之人严厉批评了殉葬制度,可见这个制度确实不太好,虽然现在的他还没有准备这个制度,但既然因为这个制度,在后世遭到了骂名,那他不做也就是了。
不过外戚,女祸一事还是要严加防范,朱元璋自己也是十分喜欢学习的,当年他家贫没有条件学习,现在有条件了,学的最多的就是史书了。他可没少看汉朝的史书,外戚一旦作乱会有多大的影响,他可是知道的,他一点儿也不想自己的明朝步入汉朝的后路。
朱元璋心想:要不学习唐朝,皇帝死后 后妃全部出家礼佛,不得干政。
这边朱元璋还在想着解决方法,不过之后朱元璋就不这么轻松了,因为天幕很快就不让他好过了,对他的批判又开始了,这本来是一本关于朱祁镇的书,却因为明朝殉葬制度而拐到了朱元璋身上,充分表现了网友们的不可确定性,就连杜苏苏也不能完全把握直播间的方向。
不过,杜苏苏倒是和网友聊的挺开心,反正她没什么事做,就算一整天都和网友开着直播聊天也是可以的。因此,杜苏苏欢快的投入了网友的话题中:
“我记得朱元璋的很多制度还是很值得称赞的,不像你说的这么的可恶啊!不过 他的政策没有远见是真的。”
“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是乞丐的关系吧,受自身阶级的影响,他更看重现实的利益。你们看看他之后颁布的的那些制度,有一个算一个,都有很大的问题,一点儿远见也没有。就这居然还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说他的功绩不亚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结果立马就有网友出来反驳了,不是反驳主播说的不对,只是觉得主播说的不准确,这位名叫钓鱼永不空军的网友阴阳怪气的说 :“人家可不是千古一帝,千古一帝一词源自明李贽《藏书》,是用来评价始皇帝的,李贽于《续藏书》评朱元璋: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所以人家朱元璋可是千万古之一帝,真是好大的一张脸。”
“千万古一帝,他朱元璋配吗?竟然还敢来碰瓷我的始皇帝,真是不要脸。”一群始皇帝粉,看见朱元璋竟然敢碰瓷始皇帝,纷纷开始炮轰朱元璋,要知道对于粉丝来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自己的粉丝被碰瓷了,秦始皇的毒唯粉丝可不少。
“安啦,安啦,又没有人会信他,千古一帝公认的也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而已。朱元璋不管怎么说还得往后排,不过按他的功绩来说,前十的皇帝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这也只能是按功绩来算,如果按对中国的影响来算的话,除了打跑了元朝这个功绩对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恶劣影响,其他的政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恶劣的影响。”
“这倒是,人家秦始皇留下的后世影响是百代皆行秦政法,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它郡县制度,汉武帝也让华夏民族从此被称为汉族,更别说他改良了炼铁的方法,让中国领先世界,影响了一千多年。唐太宗就更不用说了,海外到现在都还有唐人街。朱元璋他有什么影响中国的,用倒退了一千多年的人殉制度吗。”
朱元璋看见天幕上俱是对自己政策的批判,甚至直接骂他不配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一口血直直的涌上心头,终于不受控制的喷了出来,然后再次晕倒了过去,晕倒前还嘴硬的叫着:“一介女子,头发长见识短,怎敢妄议朝政!”可见对自己的政策的批判很不服气。
不过还好他晕了过去,不然看见天幕上的后世之人对他其他政策的批判,怕是能一口气上不来,直接气死。
不过太医可不敢放着朱元璋不管,立马上去扎了两针,能进皇宫的太医自然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很快,朱元璋就悠悠的醒了过来。
太医很是心累,最烦这种不听医嘱的病患了:“陛下还是要保重身体, 不可大喜大怒。”
周围的大臣、儿子甚至连马皇后也一起围了过来,儿子们七嘴八舌的安慰他:“父皇,这后世之人一定在冤枉你,咱们不要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言。”
“就是,这后世之人也太无礼了,怎敢随意评判皇帝。”
朱元璋却没有管他们的安慰,而是将大臣都叫到身边来:“这天幕上的后世之人一直在批判朕的政策,一定有他们的缘由,朕倒要看看朕的政策到底有什么过错。”
说完他又想了想,很是不甘心的说道:“若朕的政策真的有过错,还是要立马改正,不能让百姓因为朕的错而受苦。”
众大臣纷纷应声。
很快,许多知识储备不够的人,立马去上网搜了搜关于朱元璋各种政策的评价,带着自己查的资料,网友们自信满满的加入了讨论。
“朱元璋到底有什么制度啊?好像影响很大的样子。”这是对朱元璋不了解的网友的发问。
“求问+1”
“+2”
“+3”
……
看见很多网友都在询问有关朱元璋的事迹,杜苏苏便出来解释了一下,还好她喜欢历史,否则还答不上来,不过,原本因为这本书被吸引来的网友,现在全去讨论朱元璋的政策和过失,主角朱祁镇却被放在一边,无人关心,还真是奇妙呢:
“其实最出名的也就那几个而已,一个海禁政策,禁止沿海居民出海捕捞,更不允许出海做交易,本来沿海地区有港口优势,发展外贸很是方便,但朱元璋把外贸收归官有,当官的有钱不需要用这个赚钱,没钱的平民不能去赚钱,所以使沿海地区居民民不聊生,从此东西方的交流也开始逐渐断绝,中国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的。”
“海禁政策原来是他开的头啊,他一个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连钱都不赚,我听说明朝开国的时候很穷的呀!”
“可能是觉得商人大多奸诈,有钱有势不利于统治吧。”
杜苏苏很快回道:“这个其实是因为明朝时期,日本许多武士阶层的人战败后转成倭寇,这些倭寇就来骚扰大明,他们人数太少,行动灵活多变,所以才禁止农民出海的。但恐怕朱元璋自己也想不到,他的这个政策只会让海盗越来越多,因为有很多活不下去的农民转而变成了海盗。不过有海禁政策除了让农民生活困苦,商人走私现象严重,无法连接外界等坏处外,我还没有见到一个好处呢!”
“我真是不明白,他一个开国太祖,自身武德也是充沛的,更是少有的自身带兵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不想着解决那些海盗,反而是选择禁海,委屈自己的国民。”
“当时明朝可能没有两线作战的能力吧,要知道北人全部还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他。”
“那后来,后来的皇帝又去干什么了,难道就因为一个祖训不可违?”
“说不定还真是呢,谁让明朝后来重文轻武,让太监监军都干得出来了,哪怕有武将有士兵,也不一定有能力去打仗,上一个这么干的还是宋朝呢!”
……
朱元璋看着后世之人对他海禁政策的批判,不禁在心里暗暗的问自己:这海禁政策是真的做错了吗?但若是不禁海,那些骚扰我大明的海盗怎么办? 但禁海似乎又没有任何好处。
想了半天,硬是没有想出什么结果的朱元璋很是生气,这后世之人说问题的时候,就不能把处理方法一起也说了吗。光提出问题有什么作用?
而另一个时空,宋太祖赵匡胤看着天幕上很明显的对宋朝的批判,顿时心头感到一阵不妙,难道他宋朝以后重文轻武,被打的抬不起头来了!若不然,这后世之人提起宋朝怎么如此愤怒的样子。
赵匡胤还是高看了宋朝在后世之人眼中 的地位。他若是知道宋朝又外号“大送” “大怂”,怕是会被气出毛病来。
而另一边,杜苏苏好不容易当次老师,谈性大起,立刻洋洋洒洒的向网友们介绍朱元璋的各种奇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