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章三反变五反

想到文友,沈红莲气就不打一处来。

早穿两三年,稿费千字二三十块,还能按印数持续拿钱。一本鬼故事能拿到几千甚至上万,现在变成一次性支付了,千字也只有三五块钱。

现在还有稿费算不错了,再过两三年后的十年,要大革文化命,以有文化为耻,根本没有稿费这个东西。

绝不可能靠写文章赚钱。

十五年后,才有稿费和印数分红。

狗日的文友真是害人不浅。

鬼故事如果现在出版,也就一次性拿几百块。

已经发表拿过稿费的,还不能再拿。

现在出还是等十五年后出,怎么更划算,这是个问题。

现在出的话,肯定会花光。指望这第一桶金买房买古董的计划就泡汤了。

可没钱怎么挨过这十几年时间呢?

沈红莲权衡了好久,最终放弃出版鬼故事。

一旦动乱开始,有钱也难花了。

大丫二丫放了暑假,沈红莲看着两个姐姐和堂姐沈红菊自觉用功学习,又是一阵悲叹。

成绩好有个屁用,等两人高中毕业,正好遇上取消高考,三年后,才会有被推荐上大学的可能。

据文友小说里说,被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里,高中生只占两层,剩余小学生两层,初中生六层。

成绩好差无所谓,只要思想好就行。

一个镇一年也就个把推荐名额,哪里轮得到大丫二丫。

文友这个极品文痞,就不能把小说里的这个时代写得好一点么,这该让人怎么活啊。

正无所适从,没想到那个女校长找了来,这才知道三丫就是红莲。

妹子真能忽悠,我竟然没发现。

沈红莲脸都不红一下,生意嘛,无奸不商。

有人提出出版成书,你怎么想?

沈红莲心里一动,可以啊,要出书就得尽快,你全权负责,最好今年能印出来。就署你的真名吧,我可不要挂名。

那不行,大部分都是你的原创,你不署名可不行,我可不想犯法。

那我挂在后面。得到稿费四六分,你六我四。

照文章数量,我最多两层。

你跑腿找人修改校对啥的,也需要不少开销的。

女校长也不过分推卸,这样吧,你写个委托证明,得了稿费我们对半分。

成交。

谈妥了出版事宜,女校长又问,那几篇鬼故事是你写的吧?

聪明。

手里应该还有不少吧?

还有十几篇。

你就没想过将鬼故事出版?

想,但不是现在。还有不少没写出来呢,等我写得差不多了再说。

沈红莲心道,现在出,稿费太少。还是一次性买断版权的,将来想出就难了,我才不干这赔本生意呢。

鸡汤文没关系,都不想承认是自己写的,怎么玩都行。

女校长听沈红莲说不再写散文了,很是遗憾,丢下八十块钱离去。

沈红莲其实不是不再写鸡汤文,只是不再想让女校长代发,毕竟,有了更方便沟通的合伙人王书雯。

鸡汤文是绝大部分作者的敲门砖。

可以说,绝大多数作家,都是从鸡汤文起步的。

王书雯正努力强凑,争取见报。

沈红莲一边想尽法子写文赚钱,一边思索怎么让钱生钱。

这个时代私人不能做生意,只能搞养殖,养殖数量有限制,还不够自己吃的。又不许自行买卖,只能卖到公家收购站。

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沟沟坎坎都种了庄稼,牲畜食物是个很大问题。

看来只能向黄庄学习,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可这里缺少的是黄庄那样大公无私敢想敢干敢不听上级话的干部啊,更缺少柳主任那种可以充当保护伞替罪羊的县级领导啊。

上面没人罩着,下面干部个个如履薄冰,只想保住官位,啥也不敢做,日子怎么好得了。

想来想去,除了在队里做衣服卖,啥也干不了。

可一台缝纫机,不算沈红莲和四丫,倒有四个大人看着。

农耕文明本就有大把空余时间,却要成天事倍功半地忙着。

小说里说,为了所谓的平等,避免发生所谓两极分化的苗头,在经历所谓的三年灾害后,依然否决了包产到户的提议,誓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进行到底。

六十年后,还有不少人怀念并向往这个时代。说这个时代的公平公正,人的善良正直,简单纯粹,团结互助。

沈红莲也曾有过此类的发言。

且慢,是不是就是因为自己美化过这个时代才被文友故意误导穿进来的呢?

和六十年后的生活比,这日子简直一天都过不下去了。

沈红莲越想越恼火,自己到底是哪根筋搭错了,会替这个时代说好话的?

困难成这样,老天还不放过。

连续十几天,龙卷风夹着暴雨来袭,土墙被软化坍塌,草盖被掀翻。涉及五百来个生产队,六七千户房屋倒塌。

癞包庄大半的草房坍塌。

驻扎在附近的军队下来救灾,沈红莲终于看到了小说里的王连长,一副国家军人的典型形象,刚毅威武,赤胆忠心。

感叹一心抓思想工作的好处。

思想好,就好管理,好指挥呀。

嗯。好喜欢这样的伟丈夫呀。

难怪会成为柳主任的相好,并在他妻子因病死亡后嫁给他。

不知道他那小舅子狗伢怎么样了。

对了,小说里说,这次灾难绕过了富裕的黄庄。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老天太不公平了。

王书雯家的草房未能幸免,在沈红莲助力下,干脆直接换成了瓦房。

来沈红莲家串门的人突然多了起来。

没错,都是来求施舍的。哭诉,磕头,各种保证有借有还。

不敢找沈红莲和四丫,但敢不停麻烦沈世海和大丫二丫。

解释,拒绝,无休无止。

手里那点钱根本杯水车薪,干脆一分不出。

同样是人,凭什么三丫家那么富有。

果然,有钱的人心都黑透了。

沈红莲的名声一落千丈。

名声好坏,沈红莲没兴趣。她只想着怎么赚钱,怎么脱离这个鬼地方。

可接下来几年,会有无数所谓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更有很多城镇居民搬到农村里落户。

离开农村去城里,根本不可能。

陡然想起文友小说里记录了一对打渔的老夫妻,没有亲戚子女,在远离村庄的河岸上搭了个渔棚,养鸡养鸭养羊,没有进社进队,用家畜和鱼向生产队换取粮油衣物,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条路沈红莲也走不动。

她有家人,笨拙的沈世海也不会打渔打猎。

都知道她很有钱,远离庄子会很危险。

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不可能存在世外桃源。

去庙里清修也不行,很快就会灭和尚,破四旧,各种庙宇都无法幸存。

沈红莲觉得被禁锢在闷罐里,没有一点点逃脱的机会。

新房子的家具做好后,沈红莲毫不客气地搬了进去,独占了和主屋一墙之隔的东房间。有办公桌,有衣橱,有床头柜,有马桶。

四丫和二丫住了西房间。

主屋的西房间给了大丫。

在二伯父子的央求下,沈红莲原来灶屋隔壁的小房间让给了沈红菊住。

沈红菊比大丫还大一岁,已经十六了。

二伯家就三间瓦房,三小间土墙草盖,做了厨房和猪羊舍。

沈红菊一直和父母睡一个房间,确实不方便。

这也是沈红莲答应的原因。

继而,红菊的伙食在落到了沈世海家。

不过,红菊还算识趣,干脆家都不回了,有空就在沈红莲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只是假期里,在队里挣的工分,依旧归二伯所有。

沈红莲也不稀罕。

由于这两年沈红莲的解决了温饱,沈红菊长得比村里大多数姑娘都要高挑明艳。

加上新潮衣服的加持,简直比城里姑娘还要俊俏。

二伯母相貌也比沈红莲母亲好得多,沈红菊成了新晋村花。又念了初中,成绩又好,八成会考上高中,真正的奇货可居。

为此,沈红莲再次埋怨过早死去的爷爷奶奶,没为父亲挣下一点家产,可以让父亲娶个漂亮老婆,自己也能继承点漂亮基因。

沈世海说,当初别说盖瓦房了,就是原先的草房和聘礼还是大伯资助的呢。

即便当时大伯也不宽裕,还有三个儿子要养活。

沈世海家本来女人就多,现在又多了一个。

女人多的地方就是干净。

女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

已经有人上门提亲。

这个时候的婚姻法比较宽松,对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自主结婚,得得到双方父母同意才行。

沈红莲的建议是,等学业结束再谈婚姻大事。

夜里,沈红菊门前经常有了动静。

因为写作,沈红莲一般很晚才睡。距离沈红菊的房间只有十几米,有点声音就能听到,常搞得她心烦意乱。

于是,在沈红莲要求下,沈红菊不得不将小床搬到了大丫的房间。

大丫十五岁,比沈红菊矮了半头,也壮实的多。

和母亲一样是种田的一把好手。

也和母亲一样缺少主见,唯命是从。

即便学习成绩很好。

属于书呆子的那种。

二丫却圆滑的多,小心眼也多。对于她,沈红莲恼火的同时,感赶到欣慰。

不听话的孩子,出息的概率才大嘛。

这天,大丫偷偷告诉沈红莲,说沈红菊有了喜欢的对象,是北边大队的,父亲在公社粮站做主任,小伙子十八岁,和大丫她们同校,念初二,成绩不怎么好,人长得很俊。

不久前,小伙家曾找媒人来提过亲,二伯夫妇很满意,但没答应。

沈红莲清楚自己管不住青春萌动的少男少女,只给沈红菊分析,以她的成绩考上高中没问题,如果继续努力,还能考上大学。回来起码去县城工作,会遇到更高层次的人,活得会更加滋润。现在考虑婚事,为时尚早。

沈红菊总算点头同意,那就等我不上学了再说吧。

沈红莲继续忽悠,做大事者,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想一辈子窝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就得往前看,往上看。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想。往上看个毛线,城里人都快下乡了。

有人下来,也会有人上去。

王书雯过来说县委宣传部找她了,即便她说发表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三丫的创意和构思,她只负责了校对、填充和修改,连她发的两篇散文也是受到三丫的指点才完成的。可宣传部还是想邀请她去县城工作。

这个时代识字的不多,会写文章的极少。大部分公社以下干部都是半文盲,甚至文盲。不过是在建国前支持并参与了抵抗侵略和打退遭殃军的。

能上省报,说明得到了省宣传部的认可,思想上就不用怀疑有问题。新中国和县委宣传部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搞思想政治工作。

和对那个女校长的建议一样,沈红莲反对王书雯进县委宣传部,尽量不要去县城。理由一是水平不够,二是机关单位人员之间关系复杂,派系争斗激烈,一不留神就成了派系之间争斗的炮灰。有可能的话,去镇上学校做个正式教师就好。

沈红莲心里却说,长得这么好看,不被官场潜规则简直浪费天然资源,去县里不是羊入虎口么。

不被潜,就算在六十年后,沈红莲也没见过漂亮女人能保住官位的。

前世在村委会混过两年,见识过太多乡镇干部的龌龊事。

其实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老师作为臭老九也不安全,很多都会挨批斗,甚至丧命。相对来说,宣传部倒是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看到王书雯心有不甘,沈红莲直接说,身体的清白名声和良心利益哪个更重要?你在镇上,有亲戚家人在附近,至少比县委安全。到了县委,没人罩着,表面上很风光,但是这风光的代价很大,得要用身体名声和良知良心来交换。我知道做教师很苦,换我也不做。但你可以去镇上宣传办,事情不累,早出晚归还能顾到家。我将来也会去混日子的。

王书雯当即决定听从沈红莲的建议,很快去镇政府办了入职手续。为此,大伯还将一辆自行车让给了她。

唉,大丫二丫和沈红菊都大了,两辆自行车还是不够啊。

到了下半年,果然又开始反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和官僚主义。

三反扩变成五反,限制养殖数量,彻底禁绝了私人生意,物资更加紧张,各种票卷开始施行。

肉票布票油盐酱醋等必用票卷可以偷偷购买,副食品票卷大都发放到公社以上的级别,大小队极少。

怎么满足口腹之欲呢?

再去找那个女校长?

快开学的时候,沈红莲实在难熬,决定厚着脸皮再去找一下女校长。

听说要去县城,三只丫和沈红菊以及热恋中的沈红宝和王书雯也想去,沈红莲和大伯各有两辆车,正好可以带着王书雯的母亲一起去看病。

各自在大队或学校开了证明,挑了个大晴天,一路嬉闹着北上,惹得火毒太阳下劳作的社员们纷纷驻足观望。

好一群光鲜亮丽的女孩子啊。

医院院长还认识沈红莲,当即开了免费证明。王书雯母亲拿了不少药也只花了一块多钱。

虽然医疗技术落后,药物紧缺,可这个公社化时代看病,还是比以前便宜的。

沈红莲放弃了去找女校长的打算,不仅带着一群累赘不方便单独行动,更是觉得不该老去麻烦人家。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适可而止。

这么多人白来县城溜达一趟也不是沈红莲的风格。

抱着贼不走空的原则,沈红莲直接吩咐众人去县委大院。

看到握枪站岗的军人,一群人都噤了声。还是四丫心大,照沈红莲的吩咐,上前和门岗说。我姐是癞包庄的沈三丫,有事要找周书记。

哪个周书记?

一把手周书记啊。

一个兵赶紧进去通报。

也就三分钟左右,年轻秘书跑了过来。还真的是我们县的大才女啊,大驾光临,有失远迎,里面请。

沈红莲点头,只说了声,你好。便不再言语。

倒是四丫边给年轻人介绍其他人,边回答秘书的问题。

我三姐好多了,只要不受刺激就没事——你说出书啊,三姐让那个校长全权负责的。

到了小会议室坐下,服务员来给众人递冷开水。天太热了,每人起码喝了一大搪瓷茶缸。

过了半个多小时,秘书才跟着周书记进来,众人一齐起立。周书记看看沈红莲,点点头,好些了没?

四丫代答,三姐好多了,今天来配药的。

介绍大丫二丫和沈红菊时,周书记问学校的伙食怎样,听到一个星期有一顿荤菜,很是欣慰。比农民伙食好多了。

又吩咐秘书,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伙食不能克扣,有空通知下去,有贪污学生伙食者,严惩不待。

又问了三个人的成绩,听说都很好。周书记笑了,果然强将手下无弱兵,有好人督促,想不学好都难。

四丫身子一挺,不敢不认真,都怕我三姐呢。

怎么,沈三丫打人么?

不用打,三姐一瞪眼,都吓得腿软。

那你怕沈三丫么?

三姐可好了,我——才不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