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大娘气笑了。

“你家霸占小芊的地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交过佃租没,人家没跟你翻旧账就不错了,你还蹬鼻子上脸了!”

村里人听了,都忍不住点头。

周氏一看村里人对自己指指点点的,气得几欲吐血。

以前村里人提到林芊,那都是冷嘲热讽的,十分鄙夷的,如今风向变了,林芊成了香饽饽,而自己却成了众人言语攻击的对象。

“老天爷啊,我不活了,你们这是要逼死我们一家啊!我们家遭了奸人陷害,大儿二儿的家都散了,你们一个个黑心肝的还来踩我们一脚!你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啊……”

“我就算真拿了她几个苞米,犯法吗?她孝敬伯娘一点东西,天经地义的,到哪说都是占着理的,你们这些挨千刀的啊……”

这是周氏一惯的作风,说不过别人,就往地上一坐,拍着大腿又哭又喊的。

林芊见她撒泼打滚的,闹得不像个样子,便有些不耐。

她的地以往都是林老大一家在种,种出来的粮食也从没分给自己一粒,这些她都不计较了,稀里糊涂揭过去便罢了,可是今年这一茬苞米,他们还想当着自己的面全拿走,那就说不过去了。

就算便宜难民,也不能便宜这一家子!

突然,草丛里一只蹦蹦跳跳的东西闯进了她的视线。

林芊眯了眯眼,朝那东西不知嘀咕了几句什么。

那正在卖力哭闹的周氏顿时就浑身一僵,猛地从地上蹦了起来,拼命撕扯自己后背的衣服,像是中邪了一样。

“啊啊,什么东西!救命啊!”

村里人都被周氏癫狂的样子搞懵了,还没来得及反应,周氏就一边尖叫一边扭动着身体,身上的衣服也被扯得歪七扭八的,还露出了里面一截红色肚兜。

四十多岁的半老婆子了,胸前干瘪瘪的,也没什么看头。

村里人顿时嫌弃地撇过头去。

林老大以为婆娘是在忘我的表演,只是有些过头了,便大声喝斥了一句:“你在做什么,还嫌不够丢人吗?赶紧停下来!”

没想到周氏是真的被吓到了,她刚才坐在地上又哭又嚎的,突然衣服里钻进了个黏乎乎凉冰冰的东西,在她身上乱窜。

她看不见,也抓不着,就感觉那玩意贴着皮肉,她难受得头皮发麻,衣服都快扯烂了。

林老大见不对劲,赶紧上去帮忙,没几下就摁住了,从衣服里扯出来一看,原来是只满身疙瘩的“秋蟾”,俗称癞蛤蟆。

周氏看清了那玩意后,恶心得两眼一翻,当即就要倒下去。

林芊在旁边喊了一声:“倒不得啊,当心那东西又钻到你身上去。”

周氏被吓出阴影了,顿时一个激灵,浑身挺得笔直。

周围看热闹的憋不住,笑得前仰后合的,就连自家的三虎都险些没绷住。

林老狠狠剜了周氏一眼,觉得自己在村里最后的一点面子都被婆娘丢没了,咬牙低吼着:“丢人现眼的玩意,还不快滚回去!咱家就是饿死,也不来求她一声!”

说完,便叫上儿子扭头走了。

周氏有些不甘心,但还是拢了拢衣服,狼狈地跑了。

又是两日,村里各户人家的粮食基本安置好了,只有少数人没有随大流,坚信难民不会逃过来,甚至在背地里还笑话起提前秋收的人,说他们是杞人忧天。

林芊摇摇头,心说有你们哭的那天。

她让作坊里负责采购的工人再多买了不少生石灰回来备用。

因为水灾之后可能会爆发瘟疫,那些灾民从灾区逃过来,虽说这一路上山高水远的,可难保他们身上没有携带病毒。

所以有备无患。

她又将存放了很久的那套玻璃器皿拿了出来,当着玻璃窑里那些买来的奴仆们的面提炼酒精。

这套蒸馏设备是她让咖啡照着图纸打造的,是时候发挥它的作用了。

提炼酒精需要用到白酒,然后经过蒸馏法就行。

简易的说,就是白酒直接加热,因为酒精是易挥发物质,且沸点比较低,才几十度,比水低,但是蒸馏出的酒精纯度大概是90%左右,浓度太高了,要想得到75%的医用酒精,还需添加一定配比的蒸馏水,这样才能达到灭菌消毒的作用。

她让咖啡将手头上其他的活先暂时缓一缓,带着手下几个小帮工全力提炼酒精,提炼出来的酒精用玻璃瓶装好,塞好木塞存到阴凉处。

织造坊那边,她分出几台机械生产纱布,选用粗一些的纱线,织成平纹且组织结构稀疏的布,再经过高温水洗脱脂,便基本符合做纱布口罩的要求了。

当这些才堪堪做好的时候,大批灾民涌进白泽县的消息便四处传开了。

里正又让人去村口撞钟了。

所有人集合到一起后,里正脸色凝重地大声道:“大伙从今日开始,尽量不要出门,出门也要记着带上口罩,这样能有效预防被传染,等会每人来我这里领两个口罩和一袋子生石灰,生石灰撒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可以简单杀毒,喝水不要喝生水,要喝烧开的凉白开水,每餐吃多少煮多少,不要吃剩菜,也不要吃半生的菜,饭前饭后要净手,管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大家坚持一段日子,等灾民撑不住了便会继续北上去临川府,甚至帝京。”

这些话当然是林芊事先跟他说了的,因着她料事如神,提前让大伙儿秋收,现在里正对她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村里人听了这话,也是立刻就行动起来了。

附近几个村因着有人在织造坊干活,所以这话也传回了各自的村子里。

一时间,大家争着效仿起来,把南木村当成了风向标,一有新消息,便奔走相告。

第二日,聚集在县门口的大量灾民见城门紧闭,丝毫没有要开的意思,便将目光投到了下辖的各个村子里。

南木村离县里一个时辰的脚程,那些难民不多时便赶到了这里。

远远的,便看到地里那一大片竖着的苞米杆子,灾民们大喜,一窝蜂涌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