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的广州,依然酷热无比。这天站在电脑前,结结实实忙了一天的李欣,虽不免劳累,但因为都是通过文字交流完成的工作,就并没有太多心理上的消耗感,相反,她还收获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当天晚饭后,萧雨和李欣一起完成了各项家事,直到晚上孩子们都顺利早睡。
到李欣自己做睡前准备时,她洗完澡换上了自己最喜欢的真丝睡裙,开心地跟爱人聊起了新鲜的工作体验。
萧雨听出了她的成就感,也十分为她高兴,他不禁拿起床头的那本《庄子注疏》,翻出了外篇中的《天道》,指着其中一段给她看。
那是制作车轮的一位高手师傅“轮扁”,在回答齐桓公的质问时所说的话:“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来来来,文科高材生小李老师,帮我解一解,这段话是啥意思?”萧雨笑着问她。
李欣接过书,一边看一边回忆自己曾经的理解,然后回答:“臣也只是以我的工作经验来看这件事。砍削木材做车轮的时候,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只有不徐不疾、不宽不紧才行,这个分寸,我在手上做到了、而后才会在心中明白,嘴上说不清楚,却有规律存在于在其中。
臣不能把这个技艺关键直接跟我的孩子说清楚,臣的孩子也不能直接从我这儿下载技艺,所以我都要70岁了还总在制作车轮。
类似的,古人和他不可言传的分寸感也都一起逝去了,那么您所阅读的,不就是古人的糟粕了嘛!”
“哈哈,厉害!”萧雨由衷地鼓起掌来,“我看你现在的状态,就有点‘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意思了哦?恭喜恭喜!”
“不急恭喜哟,我们才开了个头而已!现在想想,我做面对面育儿咨询之初,刚给大家科普反馈式饮食的时候,也曾是开头形势大好呀!哈哈,所以开头好也不能太早高兴,只能说明这个项目可以继续做!”李欣放下了书,坐在梳妆台前一边护肤一边很理智地说。
“哎,”萧雨有点委屈,“居然妹起作用?我害想着,把你哄高兴了,接下来就可以喃排得明明白白儿的了……”
“哈哈哈!”这让李欣乐不可支起来,“你说啥?”
“妹啥!”萧雨一翻身背着李欣躺下了,“我先睡了,晚安!”
“别呀,”做完了护肤的李欣关了灯,坏笑着也躺过去,“你预备喃排啥来着?”
萧雨一听就开心了,又翻身面向着李欣:“那你可以放心,交给我,包你满意!”
夏风沉醉的夜晚,与爱人不负良宵,事后双双口舌生津、遍体舒泰地睡去,自然满意。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欣虽依然没有面对面咨询的预约,视频咨询的增加也比较缓慢,但书信咨询的运转异常顺利,给咨询公司带来了久违的持续收入。这让李欣与晏翎十分惊喜,她们继续收集客人们的回访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继续改善着各种操作细节。
同时,改版后的“育儿解忧室”阅读数据增长势头十分好,这让李欣在这个号上的更新动力十分充足,她继续在上面保持着与读者的互动,不断丰富各种心理充电内容的建设。比如票选大家喜欢的育儿书,然后一起读经典育儿书,形成“阅读解忧”系列;或收集生活中的心理充电小事,形成“无门槛心理充电”系列,等等。
在没有出门安排的日子里,李欣的居家办公生涯,除了按惯例跟撰稿人们约稿、处理推文,就剩下了“收信,读书,回信”。
她有时收到很为孩子焦急的家长的信,有时收到为自己或家人的情绪起伏烦恼的朋友的信,有时会收到不乏美好生活记录的信……每一封信,似乎都带她进入一个新的时空,读到一个新的正在上演的人生故事。
而为了更细致地观察、更准确地回应来信者的提问,李欣不知疲倦地重读了许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相关的书籍,将从前研究过的那些分析工具,一样样找出来,温习、选择、应用。
在这段时间的实践基础上,李欣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书信咨询回复模板”。开始,她只是自己用来高效率地准确回复各种类型的来信。后来,她又整理了通用版,计划未来需要壮大团队时,作为培训材料使用。
有的时候,李欣也会遇到没收到信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她就会进行另一项工作:写故事。李欣此前出版过的科普书,叫《小明经济学》,就是通过讲故事来进行经济学科普的。现在呢,她除了继续写红楼梦的人物故事系列,还在“育儿私语”公号上时常为《育言故事》系列内容加更。
她希望,通过记录日常生活里的亲子对话及相应故事,来让家长们目光向下,看到孩子的实际状态与需求,多一点、再多一点。因为,太多的亲子相处问题,都源自家长对孩子实际状态与需求的无视。
家长们对待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些疲劳不堪的家长们,原本最需要的是先休息,却定会无视于此,强调“我不操心怎么行?还不乱套了?”——然后继续疲劳不堪。
那些难与其他家人达成合作的家长们,原本最需要的是先停下来,重新与家人互相了解、协商恰当的协作方式,达不成一致就暂停共同推进任何事儿,却定会无视于此,强调“我们本就是不同的人,怎么可能达成一致?本来就该全按我说的来才对!”——然后继续在互相不配合中内耗。
那些难与孩子愉快相处的家长们,原本最需要的是先去做点让自己开心充实的事儿、也给孩子可自主探索的恰当空间,却定会无视于此,强调“我管着孩子都各种犯错,我再不管着,岂不是一定会出问题?”——然后继续与孩子不愉快地相处。
所有这些,让李欣不禁思考: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已对省时、高效、有确定出产的工业社会太过依赖,所以难以再记起,家长的自我成长也好、孩子的成长也好,都如在农田中培育新苗一般,是需要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确认这颗植株的各项特点的。
而对家长们自己,对如今的孩子们,无论认出了怎样的特点,不都只能恰当培育、以期长成吗?就像,慢慢浇灌一株未知的植物,一点点认出它是谁,等待它绽放未曾见过的花朵,直至,结出超越想象的果实。
当然,这是李欣对心理成长节奏的理解,也是李欣对“应对世事无常,只能靠心理成长”的坚持,总是有人不同意的。
比如,依然在新雨中医馆做行政总管的那位大哥,袁赫。在他看来,李欣所做的工作依然并无任何价值,萧雨赖以生存的新雨中医馆,也是靠他的不离不弃才挺过了疫情初期的艰难时刻。
所以,在医馆其他小伙伴都先后私下体验了“书信咨询”并深感受益的这段时间,新雨中医馆唯一对此没有任何反应的人,就是袁赫了。他也想当然地以为,既没人在他面前提起,那定是别人也都跟他一样,不可能去用李欣推出的这个服务。
当晏翎在客户名单统计中发现了这一点,向李欣汇报时,李欣深感庆幸:谢谢他的不屑一顾,自己完全没耐性周旋这类人,他若来了,只怕还要想办法绕着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