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听了贝贝外婆的话,正在想怎么回应比较好,却没想到,镜头对面的老人家突然不知为何兴奋了起来,只见她面带得意地继续说:“对了,在我女儿小时候,我也听到过她说类似的话呢!
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暂时拿来给她放饼干之类食物的一个小柜子,她那段时间就非要说,那个柜子就是她的了,别人都不许动!还为别的家人偶然开了一下柜子门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你说,这像个什么样子!
一个小屁孩子,什么就是她的了?我当时就跟她说:‘哪个是你的?连你都是我的!’——小李老师,你说对吧?这种时候,就不能惯孩子!”
这段话,让李欣不觉有些目瞪口呆,她面上保持着商务微笑,口里先回应了一句:“谢谢阿姨这么细致的分享!这么多内容,等我梳理一下哈……”
但此时的李欣,拿着笔在工作记录本上写写划划的同时,心里却止不住地浮起:“啊,原来,真有家长会把否定孩子正常的成长需求,当成自己值得骄傲的教育成果啊?呃,不对,这不是教育成果,这分明是权力较量获胜后的洋洋自得……可你一个成年人,跟小孩子争夺主导权争赢了,真的这么值得骄傲么……”
正当李欣满心的话挑不出一句能说的、越想越着急的时候,只听贝贝妈很认真地开口了:“妈妈,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小时候跟我说的这一套,让我心里难受了多少年啊!你都不知道吧?
而且,就算我们不管听起来舒服不舒服的问题,小李老师都说了,孩子现在是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啊,他就是需要去认识身边的东西的所有权归属,去学会判断:哪些东西实际上是属于谁的呀?你跟他说前面这些话,能帮助他认识清楚物品的所有权怎么判断吗?”
贝贝外婆看起来对女儿的不同意见并不意外,她想也不想地说:“我说的话怎么就不能帮助他认识物权归属了,我家里的东西,物品所有权就是属于我的,去了别人家里,那物权归属就是别人的,这还不能判断吗?”
“照您这样说,现在是在我家,就没有属于您自己的东西和属于其他家人的东西了,都是属于我的才对?”
“你这是抬杠!我是这个意思吗?”
“不是我抬杠,而是孩子在开始发展物权意识的时候,就是这样一视同仁的逻辑啊!你不跟他细致交流,他哪里知道什么标准适用于什么时候?而且,你连他的基本物权都不承认,他有什么动力去如实承认你的物权呢?”
贝贝外婆一时词穷,便转头冲着李欣说:“小李老师,你看看,你看看,我好心帮她避免惯坏孩子,这还成了我的不是了!”
已经听明白了的李欣,赶紧先帮忙安抚老人家,“阿姨,我都听到了,你们其实是各自考虑的重点不同,都是为了孩子好,这样的分歧都是可以探讨的嘛!您说呢?我理解,您的考虑,是孩子在提出不符合实际的物权主张的时候,家长不能纵容他的这种‘霸道’,对吧?”
贝贝外婆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赶紧说:“对啊对啊!你看,这么简单的个意思,怎么说都跟她说不明白!”
贝贝妈刚要开口争辩什么,李欣就赶紧将目光转到了她的脸上,认真地说:“贝贝妈的考虑,我也听明白了,你观察得很细致,发现孩子来到‘物权意识敏感期’了,所以就不愿意粗暴拒绝孩子对物权归属的确认需求,而是希望真正有效地让孩子学会如何判断物品的实际所有权,对吧?”
贝贝妈终于长舒一口气,“对,就是这个意思。”
贝贝外婆听到这里,却又有点不满意了,“小李老师,你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吧?如果你说我俩说得都有道理,那要怎么做,又该听谁的呢?”
李欣:“阿姨,其实我们可以试试,都用‘如实反馈’的方法来回应孩子的物权确认,就好了。比如,您觉得孩子对着不属于他的东西也说‘我的’,是不妥当的,那您就可以拿真正属于他的东西来给孩子,并给孩子比较一下,这两样东西的物权归属不同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就拿贝贝的玩具,和贝贝妈的手机来举例吧。如果开始,贝贝妈只是跟贝贝说,‘这是妈妈的手机,不是贝贝的’,那可能贝贝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肯放手;但后来,贝贝妈拿了真正属于贝贝的玩具来了,将两样东西摆在一起,再跟贝贝沟通这点,贝贝就也会发现其中的不同:
玩具是自己更熟悉、用过更多时间、且家长说过是给贝贝买的,手机一直都是妈妈在用的、从来没说过给贝贝,所以,他可以从这里的差别上理解到,玩具才是‘我的’,手机的确‘不是我的’。”
贝贝外婆有点不屑:“这么点儿小事儿,还需要说这么细啊?”
李欣按照此前梳理过的“唤醒关键体验”思路,缓缓地继续讲:“阿姨,我理解,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判断物权归属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儿了,就像我们说汉语习惯了,要是初学说话的孩子问我们‘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不那么说?’,我们也很难马上回答出来,对吧?
这种问题,只能尝试去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上考虑,才能想到怎么回答。这的确是不容易的。但是,孩子的成长需求,我们也不能无视啊,您说呢?”
贝贝妈见老人家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了,就赶紧说:“对啊对啊,妈妈,你想一想,我小时候,是不是有段时间,对你给我的东西特别没有安全感?总是畏畏缩缩、还一拿到零花钱就要花好多时间去数钱?或者拿到什么好吃的就迫不及待地赶紧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