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的人哭了起来,有的人蹲在地上捧住头。
青年女子,就是观世音,她说:“老大爷,要不这样,我会驾船,
你把船租给我,我来渡,这些人的费用全归你。”
老艄公怀疑:“你行吗?”
青年女子跳上船,拿起船桨:“你们谁赶急的先上,快点。”
大家犹豫。
有抓药的人和做寿的人上了船。
观世音:“你们上吧!多些人来。”
人们还是犹豫。
观世音:“如果你们不愿上来,那就请回。我就渡他们两个人过河了。”
众人开始议论,有两个人上船。”
观世音:“还有没有?还有就抓紧上。”
老艄公:“行了,姑娘,你就只渡这几个人吧。”
观世音:“老大爷,你认识他们,叫他们都上吧。只要船能装得下,我就能渡得过去。”
人们怀疑,然后慢慢上船。
老艄公看船帮子的吃水。
不管船上多少人,船帮子就是不往下沉。
小船上站得了近二十人。再也站不下了。
观世音开船。
小船在江中颠簸,一会儿涌上浪尖,一会儿跌如浪谷。
观世音手拿船桨,几乎是没划,而船快速稳妥的到达对岸。
人们惊讶。
上岸的人:“这是怪事了,这么多人竟然能好好的过来。”
人们又开始上船。观世音继续划船。两个回合,人全部渡完。
江边老艄公家,艄公、观世音、小孙女。
观世音:“老大爷,这条江上,怎么船这么少呢?”
老艄公:“谁还敢冒这个风险呢?我的所有同伙都淹死在这条河里,还带去了很多人。我是这孙女没爹没娘。要养活她,没法子。”
观世音:“那她爹娘呢?”
老艄公:“还不是在船上掉河内淹死了。我这老骨头属龙的,命大。”
观世音:“怎么就不能在这江上架坐桥?”
老艄公:“说来话长呀。我这快七十岁的人了,不晓得见官府收了好多次款。钱是逼死逼活收上去了,可桥依然没修。上面调查下来,也只是撤个职往别处调,再又来一个,又收款。”
观世音:“又收款,又不修吗?”
老艄公:“修什么。要不人们怎么会给他们送块匾呢。”
观世音:“送什么匾?”
老艄公:“送四个大字‘天高两丈’。”
观世音:“哈哈,‘天高两丈’,太妙了,这里的人们太聪明了。那官府把这扁挂着了吗?”
老艄公:“挂着,还很得意呢。”
观世音:“这些官也太愚钝了,‘天高两丈’不就是地皮被他们刮去两丈了吗?”
老艄公:“你这姑娘太灵气了,我们就是这个意思。”
观世音:“老大爷,如果我们百姓自己出钱修桥,大家会同意吗?”
老艄公:“同意是都会同意的,可是,谁会来领这个头呢?造桥之事,谈何容易。一要有银钱;二要有能人。老百姓又哪来这些钱,没有一个能人能主持干这件大事。前几年我们这江边有个后生,叫韦驮的,和我说起过他想办这件事。这位后生可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会木工、石匠。他那次坐我船,看到极其危险,便与我谈起架桥之事。但从后没见过这个后生。听说他在打造家具什物的变卖,积攒银两准备修桥。只是靠他一个人来积攒银两,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老人一阵叹息。
观世音:“既然有这个人,我一定要去会会他,让他出面来建这座桥,一定能成功。”
老艄公:“没有银两,他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啊!”
观世音:“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我想与大爷商量一件能攒钱的事儿,一起来架这座桥。”
老艄公:“我们这里很穷,也没有什么法子,能一下子攒到这么多钱。有钱的是那些财主,可都是些铁公鸡,一毛不拔。”
观世音:“我倒有个法子,只是大爷你必须帮我。”
老艄公:“你有什么法子?只管说出来,我一定不遗余力。”
观世音:“我有个法子,能让有钱的把钱拿出来。”
老艄公:“让财主出钱?怎么能让财主出钱呢。你是想要我去讨吗?这可是异想天开。”
观世音:“我不要你去讨,只需要你配合就行。”
观世音与老艄公耳语。
老艄公:“这好,明天就是三月三,是我们泉州一年中最热闹的庙会日。四方八乡的人都会来赶庙会,我们明天就按这个法子去办。”
泉州江江面风和日丽,江中一条船停着,离岸两边都差不多二十多来米。
两岸站满看热闹的人,都争着看船上坐着的女人。
船上女儿,上身穿一件彩色绣花小袄,腰系淡绿素裙,下身穿一条深红色稠裤。头挽马发高髻,耳垂银环,鸭蛋型脸庞端庄秀丽,皮肤白嫩,柳叶眉,杏眼,含情脉脉。
老艄公:“今天是个好日子,我要为我失散多年的女儿招亲。谁能把银元投入我女儿的怀内,我就把女儿许配给谁!”
到处贴有告示。镜头特写告示内容: “我喜得女儿大命不死。现为她招选郎君,谁能在河岸上第一个把银元投入女儿的怀中,谁就娶她!”
两岸投钱的人挤着往最近的地方。
一些有钱人看到如此漂亮的女子,就像要疯了一样。
有人喊:“美人儿,你定是我的。我必得。”
有人抬着宝箱而来,只是都在亲手投掷。
一个个不是投远过了女子的头,就是投近还不到船上。
观世音:龙女,你在河中将置入河中的元宝,如数捡起。
傍晚。有钱的富家子弟在请人捏手臂。
老艄公:“今天没有缘分投中,明天还有一天。”
泉州江边,人们络绎不绝的往江岸边走来。
有请人抬着整筐的。
有马驼的、有背袋子的、有手捧几个银元的。
有钱人站在岸边使劲往江中女人身上投钱。
天色开始发黄,太阳滚落进山里。
投钱的人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最后一枚银元上。
这时韦驮也站在岸边等候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