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逼良为婿 > 第278章 棒子传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片刻后,台口。

“小风咂,来了。我又问了问祁三爷他们几个天天儿都到的,说这几个蛋子儿已经连着来了三四天了。”

“哦?行,那我今天就说段儿新鲜的给这几个棒子听听。”

“小风,孙伯可不是怕事。这帮高丽棒子看着可不是嘛好鸟儿,不行你就走你的。有事孙伯盯着!”

“孙伯,您放心。就几个高丽棒子,没多大尿性。万一要是出事,您就都往我身上推。对了,您受累找俩伙计,把二大爷先送回去。岁数大了,别再给老头儿吓着。”

“行,这没问题。一会儿我就在台口盯着,不行咱爷们儿就开打。”

“孙伯,在咱们地盘儿上,高丽棒子要是敢动手儿,估计他连这个门儿都出不去。”

“嗐,你瞧我。还别说咱爷儿俩,就祁三爷一个人,就够胡撸他们这一帮的了。”

“可不。一会儿您要是想听我说书,那就找把椅子台口一坐。该喝茶喝茶,该抽烟抽烟。我今儿这段儿可是轻易不露。”

“好小咂,那今儿个孙伯就好好儿听听你这段儿。要是真好,晚上惠宾,我请!”

“得嘞,您就瞧好儿吧!”

“小咂,二大爷呢?”

杨晓风刚上台,人还没走到桌子跟前儿,就迎头挨了一“闷棍”。这倒不是观众们欺生,而且能天天儿来这儿听书的,绝大多数都是冲着姜二大爷来的。

闻听此言,杨晓风却是不慌不忙。站住脚步之后,冲着声音的方向一抱拳道:

“三爷,二大爷今儿嗓子不太好。可能是昨天晚上二大娘吃得有点儿咸了。”

“哈哈哈……”

“好小咂,有!”

“拿二大爷砸挂,留神二大娘抽你!”

杨晓风话一出口,场子里先是一静,但随即就是满场的笑声、叫好儿声和起哄声。

确实,这种小茶馆儿能够吸引观众,靠的就是演员和看客之间的互动,也就是所谓的现挂,和时不时的在节目里融入几个荤段子。

否则的话,能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跑你这儿听一下午津城日报的头版头条呢?

“三姐,这二大娘吃咸了,又跟二大爷嗓子不舒服有什么关系呀?”

见柳岸月霍红衣和蒋宝莲三人均是抿嘴儿偷笑,郝参军不由得莫名其妙的问道。

“小孩儿不懂就别问。”

柳岸月故意绷着脸,可含在肉皮儿里的笑意已经有点儿憋不住了。

而此时的舞台上,杨晓风已经借机走到了桌子后面。待笑声停歇,冲着台下深深一躬。

待直起身后,整个人气质就是为之一变。整齐的发型,俊朗的面容。大褂儿虽然略显肥大,但却并不臃肿,反而是为他平添了几分成熟。

整个儿人看上去,颇有几分民国佳公子的既视感。

随着一声醒木响起,场中立时一片安静。

杨晓风开书了。

马瘦毛长蹄子肥

儿子偷爹不算贼

瞎大爷娶个瞎大奶奶

老两口儿过了大半辈儿

谁没瞧见谁

上来先来首定场诗,为的是拢住大家的耳音。诸位老少爷们儿压言稳坐,且听我慢慢道来。

姜二大爷昨天晚上因为吃奶吃咸了,嗓子不太舒服,所以今天下午就由我来伺候诸位一段儿。

本来学徒我上得台来,应该接着姜二大爷上回留下的扣子,为诸位接演《薛礼征东》。

没奈何,学徒我能耐不济学艺不精,实不敢狗尾续貂。所以就自作主张,给诸位换一换耳音。说的是好与不好,还望诸位多多担待。

那位爷说了,你说给我们换换耳音,那你今天说的又是哪一段儿呢?

不瞒各位,我今天说的这段儿,乃是单田芳先生《燕王扫北》的结尾之后的一段儿小故事,名唤作《高丽借粮》,又叫作《棒子传》。

下面咱们就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话说西吴贤王朱元璋,自从襄阳起兵造反以后,历经多年征战,最后终于推倒大元,定都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才建立了大明朝。

登基之后,改年号为洪武。所以后世提到朱元璋,多以朱洪武称之。

自从称帝之后,开始朱元璋这皇帝当的还是很不错的。一心治理天下,那真是万民乐业。

可时间一长,这人可就变了。他开始宠信韩马两党,大杀功臣。最后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放过,这才逼走了燕王朱棣。

自燕王离开南京以后,一路上历经千难万险,好不容易这才来到北平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到了北平之后,得到“活财神”沈万三的鼎力相助,开始营造北平城。又有军师姚广孝的出谋划策,把北平府治理的那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突然得到消息,皇帝朱元璋竟然在韩马两党的怂恿之下,害死结拜大哥武殿章和燕王的生母翁娘娘。

听到这个消息,燕王是痛不欲生,最后决定起兵。清君侧,诛杀韩马两党给自己母亲和一干冤死的功臣们报仇雪恨。

消息传遍天下,好多被逼走的功臣和被杀功臣的后人都纷纷前来投奔。

又是多年的征战,最后终于兵临南京城下。此时老主爷朱元璋已经驾崩,建文帝登基。

韩马两党一看大势已去,一番垂死挣扎以后,放火焚宫,一众奸佞尽皆烧死,建文帝也不知下落。

燕王这才在百官的劝谏之下,黄袍加身,升坐龙楼,改年号为永乐。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朱棣登基以后,平反冤狱,封赏功臣。姚广孝、胡大海、田再彪、常茂儿等人是各有封赏。

后又有礼部尚书李致刚等奏称,北平府乃是龙兴之地,建议立为陪都,于是就开始动工兴建。最终于正式迁都,改称北京。

这一日早朝,永乐皇帝驾坐金銮宝殿,与群臣议事。忽有礼部侍郎萧逸出班跪倒奏道:

“启奏我主陛下,现有高丽国使团已于昨日抵达京师,向我大明皇帝递交国书觐献国礼,朝贺我大明帝国迁都之喜。”

“另外还有一封高丽国王的亲笔信,要面呈陛下。现使团的三名主要官员正在午门外候旨。请我主龙意天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