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盼盼笑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林新才会发现自己藏的鸡蛋根本孵不出小鸡。
“妮儿~吃饭啦~”
“来了”
林盼盼顾不得其他,直接向屋内跑去吃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更何况林盼盼2顿都没吃饭了,饿得不行。
上桌后林盼盼只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干饭人”
惹得林母直笑她,之前怎么劝她都还是吃那么少,就是没饿到。
吃完了饭,就是全村的大事,大家都会相聚在村委门口,等待大队会计和大队长一起主持分粮。
原本经过了交公粮一事,林盼盼是不想再去参与这种自己不懂还辛苦的大事的,但是无奈,早上吃得太饱,只能跟出去遛遛食。
村里分粮虽然没有县里交粮那么乱,但是几乎也是全村都出动了。
谁家要是分的粮食多,意味着家中劳力多,能吃得饱,那么谁家的孩子在接下来的相看中是非常占有优势的。
毕竟这个年代吃饱才是第一大事。
至于分的钱多少,那是城里才在乎的事儿。
村里一年能分几个钱?
看得见的粮食才是第一位的。
林盼盼注意到,村里的众人不像交公粮一样按照先后排序,而是大家都围成了一个圈,围在一起看着。
林盼盼心中还很纳闷:这要是分起粮来,不会打架吗?怎么确认先后顺序呀?
直到,大队的黄会计喊xxx家,就有人应和上前,带着袋子装粮食,林盼盼才知道自己想简单了。
大队分粮食是按照家庭为单位,谁家分的粮食多就在前,先分粮。
那些分得少的,都在后面,大家也都没有怨言,谁让自己家这一年干得少呢。
林盼盼不禁暗暗称奇,这就是中国的村文化,怪不得以前的村长说话在村里巨好使,是社区无法比得上的。
林家因为林二哥的粮食关系已经转到了城里,林家的粮食分到的既不算多,也不算少,在中上等位置,过了大概二十几家就轮到林家了。
林父带着林大哥、林小哥早就已经提前准备好了麻袋,等待装粮。
分到粮食后,由林盼盼、林新待在一边守着粮食,其他人则轮番地向家中背着粮食。
一趟一趟地将粮食都运回家中后,林盼盼对分粮也毫无兴趣了,也就回了家。
直到中午上桌吃饭,林盼盼才意识到分粮的好处。
十分难得,当天中午林家的伙食有所提高,由万年不变的粥和饼子,变成了干饭,虽然不是全部的白米饭,但是林盼盼也很知足。
天知道林盼盼有多久没吃到干饭了。
吃得那叫一个满足。
然后就……又不出所料。
林盼盼又吃多了。
但这可不是林盼盼一个人吃多了,林家所有人都吃多了。
要不是林母说已经发了面,晚上蒸双面馒头,也就是玉米面和白面两掺的馒头,林盼盼觉得自己还能再吃1碗饭。
既然林母这么说了,那就少吃一点点晚上接着吃。
不要说林盼盼自己像个反同一样天天就知道吃。
要知道,林家在村子里也算得上是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了。
但是林家也不是天天都能吃上两掺的馒头,特别说明是白面多的那种,毕竟纯白面的馒头在村里还真没几个人家能吃得起。
睡觉要是吃得上一顿纯白面的馒头,那可是要受全村人羡慕的眼光的。
林家有一个在城里当司机的工人,已经够受瞩目了,林母不想林家受到太多关注。
所以很少蒸纯白面的馒头,平时就是两掺的比较多,只有重大节日的时候,白面的分量才会大大的压过玉米面的分量。
具体能压过多少,还是要视具体的节日而定。
分粮食就已经算得上是除了过年过节外,最重大的活动了。
每年每户只要不是特别困难,都会在这天吃一顿好的。
林母甚至还拿出了,只有在秋收时才拿出来的一小块儿腊肉,虽然是之前剩的。
有一说一。
这菜里加了肉,白菜和豆腐都比之前纯炖的白菜豆腐好吃,再配上白面多一些的馒头,简直绝了。
整整一大盆的白菜豆腐腊肉粉条,林家人全部吃光光,连汤都没剩下。
林家人全都吃得特别满足。
吃过了晚饭,大家又都出门遛弯了。
这一出门,林盼盼就发现村里好多平时不怎么出门的叔叔大爷、婶婶大娘全都出来了。
大家嘴上都带着油,舍不得擦,遇见人就要炫耀一番,我家今天吃了什么,油水可足了,之类的话,颇有种过年的气势,好不热闹。
林盼盼眼花缭乱,消得差不多就回家了。
回家以后发现林家人仍旧很兴奋,四处在讨论谁家谁谁谁在村口蹲着,炫耀他家吃了什么,谁家今天没出来,一看就是没做什么好吃的,不好意思出门。
林新也顺势加入其中,孩子也有孩子的圈子。
林盼盼都准备睡觉时,还能隐约听到林新兴奋的声音,仍然在同林大哥。林大嫂分享着谁谁谁家吃肉了,但是没有自己的馒头好吃。
还隐约传来林大哥、林大嫂隐约的回应声。
今天真的是好满足的一天,吃得超级饱,要是每天都能吃这样饱就好了,林盼盼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其他人林盼盼不敢保证,林新应该也是这样想的。
直到第二天一早,全家人都起来了,林盼盼都上了桌子吃饭,才发现林新还没上桌吃饭。
一问林大嫂,林大嫂回答说,林新应该是昨晚睡得太晚了,刚没叫起来,一会儿给他把饭拿回去吃就是了。
林盼盼隐约感觉到不对劲儿,林新可是坚持了好久每天摸鸡蛋的人,今天竟然没起得来,就不怕自己把鸡蛋摸了,没给他留?
但是又仔细想了想,小孩子嘛,突然有一天吃撑了,玩得开心,起不来,太正常了。
像林新一样,每天起得泵早,守在鸡窝旁边看着鸡下蛋的还真没有几个。
林盼盼两辈子二十多年也就才见到林新这么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