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不良人:登基称帝,兴复大唐! > 第341章 李斯尉缭入秦,加速修建郑国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1章 李斯尉缭入秦,加速修建郑国渠

在秦王亲政的同时,天下的局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屹立在咸阳的招贤馆迎来了两人,一人穿着灰袍,面相方正,自魏国大梁而来,一者身着儒袍,面容青涩,自齐国桑海而来。

这两人便是尉缭和李斯。

尉缭的目光在李斯面上扫过,“这位小兄弟,如今之秦王亲政,秦国大有可为,你来这里,当真是眼光不俗。”

李斯穿着与普通的儒家弟子不同,面相也很普通,并不突出,尉缭精通相面之法,却看出了眼前这个年轻人未来必将大富大贵,起了结交之心。

“先生自何处来?”李斯并未接这个话茬,反而打探尉缭的来历。

尉缭坦然道,“我自魏国大梁而来,小兄弟,你是儒家之人?”

李斯点点头,神色很是平淡,没有半点自傲,“家师荀夫子。”

尉缭眼神一凝,“原来是荀夫子的高徒,失敬失敬。”

名师出高徒,以荀子的名声,他的弟子值得被人高看一眼。

李斯盯着尉缭问道,“先生既然来自魏国,为何要入秦,为秦国效劳?难道先生想如当初的秦相范雎一样?”

范雎是魏国人,却在秦国得到重用,官至大秦丞相。

“秦国广纳天下贤才,不拘出身来源,也不必身份尊贵,唯才唯德,若非如此,小兄弟又怎会踏入这招贤馆?”尉缭用一个反问,回答了李斯的问题。

“魏国虽大,可自信陵君逝世之后便再无力挽狂澜之人,昔年魏国用不了公孙鞅,也用不了范雎,如今更用不了我。”

言语中颇有自傲之意,将这三人与自己类比,放在同一个层次。

李斯眼光一闪,“先生说的不错,天下之大,唯有秦国才是我等的出头之处,六国之中,庸碌者居于高位,依在下看,这天下迟早要归于秦国。”

尉缭见眼前之人颇有见的,于是起了考校之心,“何以见得?”

“六国空有人才而不能用,却为秦国所得,这是其一。秦国上下一心,以法治国,这是其二。大秦历代君王都以一统天下作为目标,反观六国之君王,耽于享乐,骄奢淫逸,此为其三。”

“大秦的国力远在六国之上,更耗费十年之功修建水渠,此水渠一成,关中土地得到灌溉,又是一处粮仓,反观六国之间互相打仗,数次联合攻秦却无所得。”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合纵之法已经抵挡不了秦国,这是其四。”说到这,李斯便不再说了。

尉缭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还有呢?”

李斯双手一摊,“先生,光这些难道还不够吗?余者,自不必再多说。”

话音落下,门外传来一道声音,“说得好,说的太好了,有两位先生相助,我大秦定然会更加繁荣昌盛。”

苏铭从门外走进来,目光落在两人身上,面上露出笑容,得知招贤馆来的人是尉缭和李斯之后,他放下手中的事,从王宫赶过来,没想到正好碰到这一幕。

尉缭和李斯看到来人穿着玄色王袍,头戴冠冕,他的身份自然不言而喻,除了秦王,还有谁能穿这种衣服。

“尉缭参见大王。”

“李斯参见大王。”

“不必多礼,平身吧。”

苏铭早在历史上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但见面时,依旧没有显露出倨傲之色,虽说他是穿越者,可却依旧要遵从这个世界的规则。

求贤若渴,就要有求贤若渴的态度,对待贤才,礼贤下士既是诚意,也是礼节所在,不可马虎。

否则,招贤不成,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单单一个尉缭,就值得苏铭亲自出面,更别说还有一个李斯。

在苏铭刚进来的时候,尉缭就一直在打量他,看到他斜长的丹凤眼,英挺的鼻梁,饱满圆润的天庭,锐利的目光,温和的面容,心中暗暗赞叹。

别的不说,光这卖相就比魏国的安厘王不知好了多少。

历史上,或许是因为赵姬的事和吕不韦的服毒自尽,使得尉缭对嬴政的印象极差。

他在被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他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秦王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想要离开秦国。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尉缭这段话也是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记录,实际上也是对嬴政的丑化和抹黑。

正常人怎么可能长成这样,更别说还是一国之君,除了欧洲那种近亲繁殖的产物,王室的血脉一代代优化,即使最开始的君王面相平庸,几代基因优化下来,也会变得俊美。

毕竟抹黑嬴政在汉朝是政治正确,不过能被司马迁这样写,尉缭没准还真的想离开秦国。

历史上,尉缭刚入秦,与后来的秦国将军蒙恬偶遇,蒙恬为之亲自牵马,请回府中。蒙恬曾请尉缭继续着书,尉缭断然回绝,并打算离开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

嬴政多次求教,尉缭多次拒绝,后来出走,这使得嬴政大怒,欲杀之,但在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让李斯将其追回,并在李斯的建议下授以国尉之职,最后终于得到尉缭的首肯,愿意扶助秦国,入朝为臣。

这算是苦求不得,强求留下的范例。

不过现在,嫪毐没有作乱,吕不韦也没有因此而受到牵连,嬴政在六国的名声不差,先天印象如此。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没有坏名声扰乱,这尉缭再用相面之术,得出的结论就是此人颇有王者之风,胸襟宽广,且心怀善念。

最后一个结论,是得自苏铭召集天下医者编纂医书而得来。

医者仁心,仅此而已。

苏铭轻笑道,“先生,随我入宫一叙吧,请。”

李斯与尉缭互相对视一眼,躬身行礼,“诺。”

……

将两人带到王宫,苏铭与他们交谈许久,草拟稿天下形势,谈到律法经济,再到兵法战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书记官在记录。

尉缭和李斯望着案上的一沓沓白纸,眼中满是赞叹,“此物在手,不下于二十万雄兵。”

在古代,行政的效率很慢,竹简笨重,携带书写都很不便,往往一卷竹简,最多也就几百个字,得有数斤重。

换做白纸书写,轻若无物,携带方便,极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尉缭才有此一说。

苏铭微微点头,“先生说的不错,自从大秦朝堂官署用纸张代替竹简之后,消息传递比以前快了数成,行政效率大大加快。”

“而且,此物轻便易于携带,即可用来书写,也可用来作画,连羊皮卷也被取代。孤打算以后将纸张推行于天下,彻底取代竹简,所有的文字图画记录皆以纸张代替。”

“大王英明。”

……

李斯和尉缭加入大秦,苏铭便授予了他们官职,拜为大夫,可上朝议事。

这样的官职比不上原本历史上李斯的廷尉以及尉缭的国尉,可两人还是欣然同意,接受了官职。

寸功未立,骤然登上高位,容易引发朝堂不满,即使当今的丞相吕不韦也是因为立下功劳,才被庄襄王授予官职。

他们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已然超过大部分官员。

翌日,朝会。

苏铭跪坐在台上,高声道,“关中水渠已近完成,孤打算在今年完成,诸位爱卿有何建议?”

吕不韦眸光一凝,进言道,“大王,现在关中百姓已经调动大半,再抽调劳役,耽误农事,影响收成。”

左丞相昌平君出声道,“吕相此言差矣,水渠若是能在今年完成,明年的春耕正好能用上,届时多产的粮食难道弥补不了消耗?”

秦王政元年,韩惠王派水工郑国前往秦国游说。

大秦占据川蜀天府之国,那里虽是天下粮仓,但地处南方,蜀中地形复杂,粮道狭窄绵长,运输不便。

往往运使一石粮,路上就要消耗不少。

川蜀虽是粮仓,但太远了。

关中平原是秦国的根基,这里是平原之地,很适合耕作,可这样的地方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水。

耕种很依赖水源,而关中却是十年九旱,咸阳屹立在千里沃土上,却难有大用,没有水,长不出庄稼。

郑国渠的修建计划正好能解决这个难题,这是明晃晃的阳谋,可秦国君臣明知道这是陷阱,但还是不得不跳进去。

因为水渠一旦建成,对秦国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届时,秦国的国力将大大增强,关中的战争潜力将成倍增长。

如今,派郑国使用疲秦之计的韩惠王已死,但这条水渠仍在修建,现在已经即将成功了。

郑国主张修建的这条水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泾河从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

这个地方的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

郑国的计划是在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靠着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形成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

四万顷良田,这是什么概念,可以算得上是又一个巴蜀。

这几年来,大秦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用来修建水渠,更是因此停止了对外扩张,全力准备此事。

而今,苏铭要让这条水渠提前完成,引发了朝中热议。

吕不韦一系的官员不愿劳民伤财,而老秦贵族以及楚国外戚却是支持加速水渠修建,早日形成良田。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台上,苏铭望着这一幕,冕旒之下,他的嘴角露出淡笑,“诸位爱卿不必争论,修建水渠不仅是关中百姓的事,更是大秦所有人的事。”

“这几年来,关中百姓为此耗费了无数心血,孤不会再强行发动劳役,要加速修建水渠,并非没有其他办法。”

“孤要从骊山大营中调动大军,全力修建水渠,诸位以为如何?”

这几年,秦国也并非有没军队参与修建水渠,但军队的作用在于拱卫王城,其次,军权太敏锐,不可轻易调动,没有谁愿意担这个风险。

如今,苏铭愿意调动大军一起修建水渠,满朝文武都被这个想法惊呆了。

随后,他们再一想,这似乎也不错。

军方将领也不是傻子,水渠修建好了,军队是间接的受益者,他们可以从关中直接调粮,不必等待巴蜀的粮食,这对军队来说太重要了。

“大王,末将愿率领士兵修建水渠。”军中大将蒙武率先表态。

“启禀大王,末将也愿意率领士兵协助修建水渠。”王翦紧随其后。

有了两人带头,朝堂上其他将领也纷纷赞同。

将领们都同意了,文臣们似乎也没什么理由不同意。

于是,这道命令很快就通过,即日起,骊山大营调兵五万,全力修建水渠,务必要在秦王政十年之前完成。

有了五万有纪律性和服从性的军中青壮帮忙,修建水渠的速度必然会加快。

“王翦,蒙武,李信,命你三人前往骊山大营,调兵五万,协助修建水渠,不得有误。”

三人出列,齐声道,“末将领命!”

不得不说,这算是白捡的功劳,一旦水渠修建好,他们也能分润些许功劳,或许官职升不了,但爵位或许可能会升两阶。

另一边,苏铭把李斯也塞进去,参与此事,李斯善于政务,这件事正好让他历练历练。

军令发出之后,拱卫咸阳的骊山大营调动五万大军,奔赴关中,帮助修建水渠。

泾水河渠之地,这里深山峡谷,营地密布,有将近十万人在这里凿山开石,一处处水道逐渐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