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临淄的百姓很高傲,即使穷困潦倒,对于其他国家的人依然有种优越感,这一切都来源于这座临淄城。

就像后世的皇城百姓差不多,而作为这座城市当中权势最大的后胜,骄奢淫逸已经不足以用来形容他的生活。

深海的珍珠,鱼翅,高山的熊掌、鹿茸,珠玉,金石等等堆满了他的府库,作为齐相,他的宅院甚至比齐王宫还要奢华。

当初五国联合攻秦的时候,秦国也派人给后胜送来大量贿赂,游说他不要让齐国参战,收到大量钱财的后胜果然没让齐国参战。

后来,五国攻秦失败,后胜的主张在齐国获得很大声望,想到连七国当中最厉害的秦国都要讨好自己,后胜更加嚣张跋扈。

苏铭的目标就放在后胜身上,不过,不是通过他进入稷下学宫,而是通过他身边的人,后胜作为齐相,地位太高,他现在不方便动用秦国的力量。

最后,由盖聂出面,贿赂了后胜的门客,得到进入稷下学宫学习的机会。

稷下学宫是齐国的牌面,曾经云集了许多学派高人。

苏铭带着甘罗,盖聂,踏入稷下学宫的大门。

学宫占地极广,足以容纳数千人在其中生活,学习。

刚进门就看到一座高台,上面有着一套整整齐齐的编钟,数目众多,分门别类的放好,苏铭眼里闪过一丝诧异,这套编钟不比秦王宫里面的差,数目和规模貌似一样。

甘罗瞪大眼睛,“这礼器似乎不是凡品,难道是齐国祭天的乐器?”

盖聂解释道,“这套礼器非是齐国之物,而是源自于鲁国,楚国覆灭鲁国之后,鲁国的礼乐制度传入齐国,为齐国所接纳,而这套原本用来祭祀文王的乐器也被留在稷下学宫。”

鲁国,号称周礼尽在鲁矣的鲁国也被灭了。

若是周礼当真能安邦定国,恪守周礼的鲁国如何会消亡,也正是因为鲁国没了,所以小圣贤庄来到了桑海,儒家整体也搬迁,去了齐国。

儒家在齐国扎了根,再加上稷下学宫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这才诞生了荀子这样与传统儒生格格不入的宗师。

随着齐国被燕国带着五国联军干碎,后来即便是复国了,国势也逐渐衰微,再也无法担当六国合纵的领头人。

齐国积累数百年的底蕴被洗劫一空,这也为后来其他五国逐一被灭,齐国作壁上观埋下了隐患。

春秋战国当中,被几个国家联合攻打的不少,可是被五国联军干过的,只有齐国和秦国。

秦国底子厚,商鞅变法将地利和人力转化为了国力,又有函谷关这样的天险,每次六国攻秦都在函谷关下铩羽而归。

反观齐国就悲催了,燕赵之相乐毅率韩、赵、魏、秦、燕五国之兵而攻齐,齐国被打的只剩下两座城池,险些灭国,最后还是用了离间计才复国。

天下大势需要平衡,齐国作为屹立八百多年的诸侯,春秋时期就崛起,称霸数百年,大国的舞台一直都有它的位置。

这样的国家如果被灭,那震动就太大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复国,时至今日还没有恢复元气。

战国大乱斗,就是互相拖后腿的过程,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各领风骚。

齐国国势衰微,稷下学宫也逐渐走向没落,建筑依旧精美高大,但学宫之内的士子却不多,稀稀疏疏。

偶尔有人路过看到苏铭他们这一行人,也只是扫了一眼,继续做自己的事。

学宫内部有一处高台,这里空旷,但无人敢在上面,因为这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各路宗师讲学的地方,一般人,怎敢轻易僭越。

在这个高台上,曾经有儒、名、法、墨、阴阳、道、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互相争论,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然而,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几个人够资格站在这里辩论。站在高台前,苏铭心中轻叹,秦国就没有这样的地方,百家争鸣,多么波澜壮阔,这样的地方,过去秦国没有,但未来,一定会有。

一刻钟后,苏铭他们来到稷下学宫中最重要的地方,书阁。

自从稷下学宫建立以来,无数人在这里辩论,诸多思想学派在这里诞生,前辈们的言论都被记录下来,留在其中。

走进书阁,里面有不少人正在翻阅竹简。

书架上密密麻麻的竹简,琳琅满目,在这里,苏铭看到了《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同时还有《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着作。

看到这些书籍的时候,除了苏铭之外,甘罗和盖聂也目露惊讶之色,这些书籍,好多他们都没有见过。

光这座书阁里的书,比整个秦国的藏书都要多。

这不是在尬吹,那是真的,相比于山东六国,秦国是真的文化沙漠,走上耕战体系之后,文化这玩意,就跟他们不搭了。

甘罗惊讶道,“先生,这里的书可比家里多太多了。”

刨除那些巫医占卜,神神叨叨的书籍,其他国家真没有这么系统且全面的东西,苏铭点点头,“确实如此,齐国的藏书冠绝齐国,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他们相比。”

同时,苏铭在心中暗暗决定,等以后拿下齐国,他要把这里的藏书统统搬回秦国。

这么多好东西,流传到后世的太少了,百家争鸣是华夏文化璀璨的时代,后世的诸多书籍都是在这些典籍上二创而来。

现在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些东西肯定不会再轻易失传。

接下来的日子,甘罗,盖聂,和苏铭一直都泡在稷下学宫当中。

同时,苏铭也在逐渐融入这个时代,衣食住行,渐渐的向这个世界靠拢,礼仪文化,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格格不入。

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

就像是在后世,我们很难理解古人的思维一样,觉得他们的脑回路很奇怪,这是因为价值观和世界观不相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相同。

在这里的文化熏陶之下,苏铭套上壳,融入了这个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充分了解当下各国的习俗与文化。

一切都无声无息,他们就像是普通的学生一样,在这里学习,读书。

三个月后,苏铭他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稷下学宫。

……

然而,正当苏铭准备继续游历六国的时候,秦国传来的一则消息打断了这个过程,迫使他终止自己的计划,回到秦国。

太后赵姬病了,病的很严重。

说起来也有点尴尬,苏铭离开秦王宫后,赵姬再无顾忌,失去了束缚后玩的贼欢,经常和麾下男宠进行多人运动。

时间一长,赵姬的身体就慢慢的变虚了,一次狂欢之后受凉,结果风寒入体,生了一场大病。

古代的风寒可不像现代的感冒那样小打小闹,一个不好那是真的要死人的,而且,现在的医术也不像后世那样发达,中医也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鉴于这样的情况,吕不韦通过罗网给苏铭传信,请他赶快回秦国。

一个月后,苏铭四人回到咸阳。

咸阳宫。

苏铭回到宫殿,换上王袍王冠,整个人的气质陡然一变,凝重而沉稳。

望着铜镜里的人,苏铭丹凤眼一挑,冕旒轻轻晃动,“摆驾太后寝宫。”

“诺。”

七国当中,秦国除了虎狼之师可以称道之外,再然后便是医术了,秦国的医术自春秋开始就名传天下。

只是,面对太后的风寒,即使秦国最好的医生也不能轻易治好。

给人治病难,给贵人治病更难,一个不小心,那可是要夷三族的。

因此,那些医生不敢下猛药,只能尽量用温和的治疗方法。

太后寝宫。

空气中的松香掩盖不了浓郁的药味,苏铭踏入大殿,服侍的寺人宫女皆尽跪下,苏铭目不斜视,直奔太后的床榻。

“母后,孩儿回来了。”

苏铭屈身跪坐在床榻上,握住赵姬冰冷的手。

赵姬的形象令他很是惊讶,他离开秦国的时候,赵姬还是一副光彩照人的模样,现在才过去半年,赵姬就形容枯槁,脸色灰暗。

清丽的眸子十分黯淡,嘴唇泛白,说话更是中气不足,“政儿,你回来了就好,娘真担心再也看不到你了。”

趁着双手握住的时候,苏铭探出真气,发现赵姬体内已经有一股醇厚的真气盘踞体内,护住五脏六腑不受侵害。

吕不韦的手笔?

苏铭眉头一挑,除了吕不韦,他想不出还有其他人会这么紧张赵姬,不惜用浑厚内力护住她的身体。

“母后放心,孤一定会让人医好你。”

见到苏铭,赵姬柔弱的面容逐渐放松,内心也好似得到安慰,情绪缓和了不少,“有政儿在,娘就放心了。”

与赵姬待了一阵,等她睡去之后,苏铭回到咸阳宫。

吕不韦已经在大殿上候着了,“臣吕不韦参见大王。”

搁在以前,嬴政称呼吕不韦仲父。

但苏铭到来之后,他便改口,再也没有叫过吕不韦仲父,一直则是以君臣相称,“孤在外游历,国事全赖相邦处理,孤可要好好赏你。”

半年不见,吕不韦看上去老了不少,眼角又多出了几条鱼尾纹,“先王将国家社稷托付于我,老臣不敢怠慢,此乃分内之事,大王言重了。”

“太后病重,孤甚为忧虑,相邦,孤打算颁布诏令,邀请天下名医齐聚咸阳,若有能治愈太后之病者,赏千金,封公乘。”

说起秦国的耕战体系,就不得不提到军功爵制,秦国的爵位是二十等爵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非有功者,不能进爵,如今的大秦,对于封爵位很是严厉,而到了汉朝,军功爵制彻底被刘家人玩崩。

尤其是大汉开国的时候,为了收揽关中民心,连刚出生的小孩都有爵位。

爵位一旦烂大街,那就不值钱了,更失去了荣誉性,至此,军功爵制彻底被废掉,扫入了历史垃圾堆。

这件事是应有之理,吕不韦自然不会反对,“大王之孝心,老臣佩服,明日,我就让人颁发诏令。”

赵姬体内的那股真气是他所遗留,她的身体状况吕不韦再清楚不过,肯定死不了。但大王这样做,对大秦又没有害处,他自然会同意。

于苏铭而言,此事不过是给他宣扬一点孝心名声而已。

在这个时代,孝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历史上嬴政落得刻薄寡恩的名声,与赵姬关联很大,毕竟历朝历代,开国之后屠戮功臣的皇帝不要太多,而嬴政手下的功臣是一个都没杀。

就这样,还落得个刻薄寡恩的名声。

赵姬的事情说完,苏铭继续道,“相邦,这次的事给了孤一个提醒,我大秦的医者还不够多,不够好,一个小小的风寒都治不好,以后要是有其他的病症,岂不是更难医治?”

“孤打算花费重金,召集全天下的医者编纂一部治病救人的医书,相邦以为如何?”

医书?

吕不韦身躯一震,大王怎么突然想到要编纂医书?

不过,这件事对秦国也是一件好事,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逃不过的事,编篡医书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好事,况且编篡医书花费不多,大秦的国库也支撑得起。

“医书之事干系重大,对秦国有利,大王有此心,老臣愿意帮大王办成此事。”

“不必,相邦忙于国事就够了,医书之事就交给孤,再过不久,孤便要亲政,编篡医书之事,且让吾先试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