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大家都忙着叙旧和慰问,韩朔决定不当电灯泡,直接带着阿大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韩朔突然问道:“你们有没有想过要繁衍子嗣?”
本来他是没想过这件事情,但突然意识到,生物机器人虽然是机器人,但也是生物,属于特殊的存在。
虽然基因系列采取的是三链结构,这样不容易死生病,也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但却不是单倍体。
这意味着其实他们生物机器人之间也是能生孩子的,只是和人类有生殖隔离而已。
在内宇宙,只要保存他们的记忆数据,死了再给他们生产一具身体,将保存的记忆灌输进去,就能无限活下去。
所以生物机器人在内宇宙也没有生育的概念,韩朔自然也忽略了这一点。
现在韩朔在这里,倒也不用担心,等到韩朔不在的时候,他们这些生物机器人老去之后,就不可能再活了。
到时候生物机器人这个族群就慢慢从蓝星上消失。
阿大听到这话,先是一愣,明显没意料到韩朔会问这个问题,思索了片刻还是摇了摇头说道:“算了!”
“为什么?”韩朔问道。
“如果这里不是主人的家乡,我会毫不犹豫答应下来,但这里是主人的家乡,我们不愿意挤占他们的资源。
现在还不明显,如果等到人类数量和我们的数量达到临界点后,双方就会开始争夺资源,甚至彼此发生战争。
就算我们遵循主人的嘱咐,不和他们发生战争,也有可能被驱赶,甚至极端情况下会被奴役。
所有人类都有两幅面孔,一面是佛一面是魔。”
听完阿大的解释,韩朔沉默了。
他的话,韩朔能理解,以生物机器人的能力,和人类竞争具有巨大的优势,不管是智商,还是身体素质,都远超人类。
如果让生物机器人按照自然规律繁衍,保不齐会增强生物本能,对人类生存空间形成挤压。
这是一个极端。
另一个极端就是严格遵循韩朔的嘱咐,不和人类发生冲突,但退让不意味着就能安稳,人类为了自身繁衍发展,肯定会不断挑衅,甚至主动发动战争。
到时候生物机器人是打还是不打?
打就违背了韩朔的嘱咐,不打意味着对方得寸进尺,这是两难的抉择。
当然,他们还藏着小心思,那就是他们希望今后还能回到内宇宙,而不是长期待在这里。
如果答应繁衍,意味着他们很有可能长期待在蓝星上。
待在蓝星,意味着他们会死亡,除非将生产生物机器人的技术拿出来,显然短期内是不可能的。
繁衍子嗣,哪有自己长生好。
韩朔明白了他们的心思,也没有继续说,只是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了!”
阿大见韩朔的背影,突然喊道:“主人!”
“没事,虽然你们是被制造出来的,但你们也有人格,你们的合理意愿,我也是尊重的。
而且短期内,我也没有离开的打算,你们有的是时间考虑。”韩朔转头对阿大笑道。
阿大见韩朔并没有生自己气的意思,顿时放心了下来。
其实韩朔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离开这里,但可以肯定,他不会一直待在这里。
宇宙无边广阔,哪怕他游历宇宙百亿年,也没有看清楚宇宙的全貌。
如果将来在这里待着无聊了,也许就是离开的时候。
回到天道基金总部,韩朔开始询问河道疏浚工作如何。
黄河水系疏浚工作,在前年就已经谈好了,但真正开始还是去年,到现在也差不多一年时间过去了。
而西部气候改造,还没有正式开始,但整个西北的气候变化已经逐步显现。
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四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全部披上了绿装,对气候的影响虽然不是天翻地覆,但也在润物细无声发生着。
根据气象局的统计,毛乌素地区去年的降雨量增加了12%,浅层土地含水量明显增加,地下水资源也在逐步恢复。
等到腾格里沙漠也全部披上绿装,这种改变会更加明显,降雨量也许还能再次提高15%左右。
腾格里沙漠经过过去一年的改造,目前已经完成了2万平方公里的改造计划,今年可以将剩下的一半完成改造。
等完成腾格里沙漠的改造,就会立即开启对巴丹吉林沙漠的改造,等改造完成,相互作用之下,降雨量有望再次增加50%左右。
这还没算上每年向西北输送淡化的海水带来的影响,将这个算进去,降雨总量翻一倍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当然,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对塔里木盆地的改造。
只要这里按照预定计划改造完成,不仅塔里木盆地将出现巨大的内陆湖泊,还会改变整个河套地区的气候,同时影响着河套走廊以东所有区域的气候。
到时候降雨量不说增加几倍,再次增加一倍还是有可能的。
河套地区以及以东地区,年平均降水达到800毫米的水平,已经达到了森林和森林草原的降雨分界线了。
“目前我们进行两步走,首先就是治沙,也是我们最先开始治理的部分。
由于乔木植物生长需要时间,我们先使用了草被植物稳固土壤,到去年中已经完成了播撒工作。
根据我们后续跟踪检测,这些草被植物生长非常良好,能够有效改善黄土粘性,预计五年左右就能达到想要的想过。
正好这段时间留给乔木生长,五年时间后,整个黄土高原将被郁郁葱葱的乔木所替代。
而现在的功能性草被植物也会被本土草被植物所覆盖。”
听到这里,韩朔问道:“那去年泥沙入河量减少了多少?”
“去年泥沙入河量减少了3亿吨,这还是半年的成果,今年有望减少泥沙入河量7亿吨以上。”
如果真达到了阿大所说的减少量,那意味着减少了一半的泥沙入河量。
到时候,只要不是汛期,黄河水应该都是清的。
“你们预计什么时候能做到年流沙量在5亿吨以下?”韩朔又问道。
如果按照他这个要求,那么要减少黄河泥沙入河量10亿吨以上,难度不算小。
阿大似乎已经有了相关数据,立即说道:“按照现在的进度,五年左右基本就能办到。”
韩朔之所以有这个要求,那是因为他认为黄河年流沙量在5亿吨以下,那么基本不会出现淤塞的情况。
这些泥沙随着河水入海,还能慢慢在河口出现冲积扇平原,扩大国内平原的面积。
所以黄河水不需要清澈见底,只要不出现改道、淤塞,并且保证全年能通航就行。
“在疏浚工作上,我们先不着急深挖,主要是拓宽现有河道,并且打通阻碍通航的河段,在容易形成淤塞的转弯处建设特殊的堤坝等等。
预计这项工作明年年底才能完成,后面需要花费数年时间,不断深挖河床,以便让更大的船只通航。
同时也能不断适应逐年增加的降雨量,避免出现河水溢出的情况发生。”
这倒是一个比较稳妥的计划方案,保证通航就意味着率先实现经济增益,后面可以慢慢来。
“沿河港口建设呢?”
“暂时还没有建设,但我们已经有了规划,从明年开始会逐步建设,等完成之后应该实现了两千吨级以下船只全通航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