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朔看着眼前的机器人,眉头皱了起来。
表面上看做的很精致,但怎么看都像是前世的橡胶娃娃,显得太呆板了。
皮肤使用了特制橡胶制品,摸上去触感还算不错,但和人的皮肤相比相差甚远。
五官做的也极为精致,但太过于精致了,配合没有神的眼睛,总感觉不太对。
如果是在前世,韩朔肯定会觉得不错,但见识过更先进的机器人技术,现在看怎么都不顺眼。
跟在身旁的阿大,以及实验室负责人,看到韩朔的表情,顿时嗓子眼都提了出来。
生怕他们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初代机器人,被韩朔轻描淡写给否定了。
“让她行动起来看看,最好看看实际做家务的能力!”韩朔说道。
他确实嫌弃这款机器人的落后,但也明白,在这个年代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算不错了。
不说其他,仅仅是皮肤,估计就花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
身上的皮肤还算好,普通改性橡胶就能做到。
真正的难点还是在于嘴巴和眼睛等经常活动的部位,必须要做到像人体皮肤那样自然。
这就要求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同时还不能产生过度变形导致的差异,不然显得很怪异。
家政服务机器人的要求确实不算很高,但也要尽可能显得自然。
毕竟家政服务机器人算是家庭成员,和人类接触的时间很多,感官上带来的不适,同样也影响服务质量。
如果是在工厂,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除了要求精度更高之外,外面就算是铁皮也没有关系。
在韩朔的要求下,实验室负责人立即启动这台机器人,开始做人类的基本动作。
首先是走路。
这台机器人在韩朔面前来回走了十几步,虽然没有人类走路那么自然,但非常平稳,没有小心翼翼或牵强的感觉。
仅仅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了。
类人机器人的难点就是走路时候的平衡,如果做不好经常摔倒,不仅影响使用寿命,而且很多工作都不放心让它做。
如果走路姿势怪异的话,同样也影响消费者对机器人的感观。
类人机器人对标的就是人类,所以它的一切评判标准都是按照人类的标准来,消费者同样也会不由自主带入这样的评判。
“走路的时候,摔倒率是多少?”韩朔问道。
“在对外环境交互系统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基本不存在摔倒的可能,甚至比人还要稳。”实验室负责人回应道。
这倒是让韩朔有点意外,没想到他们竟然在初代类人机器人上做到了这个地步。
所谓的对外环境交互受影响,实际上就是只没看到,机器人不存在第六感。
看韩朔很满意这个回答,负责人稍微松了口气,他们在行动系统上确实下了很大的精力。
因为这是类人机器人的成败关键。
然后就是测试跑步,最开始只是围绕着众人转圈跑步,非常稳当,手臂摆动和脚步非常协调。
韩朔在这方面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基本接近人类在跑步时候的状态了。
“最快速度是多少?”韩朔问道。
“最快能达到9米每秒,已经超越了人类短跑的极限。”实验室负责人说道。
韩朔诧异道:“你确定?”
别觉得机器人就能跑的别人快,实际上在类人机械结构上比人类身体结构要差很多。
人体结构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最具速度效率的结构。
人体奋力奔跑,是全身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类人机器人跑步,主要依赖整体平衡系统和相对单一的动力系统,并不能调动身体所有机能共同努力。
而且机械结构有其固有的很多缺陷,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生物结构的,例如能耗,发热等等。
“最高速度确实可以达到我刚才说的数据,只是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根据我们的测试,一旦超过10分钟,就会导致动力关节发热过大。
同时相关材料存在过度疲劳,继续下去会损坏关节结构的稳定性。
所以我们不建议如此做,毕竟我们这是家政服务机器人,基本没有这样的使用场景。”
听完实验室负责人的话,韩朔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
因为这才正常,反而让他感到惊讶的地方在于动态视觉。
“我听说你们的眼球使用的视觉传感器很一般,怎么做到如此好的动态视觉效果?”韩朔问道。
实验室负责人不好意思道:“其实我们的动态视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毕竟硬件限制在这里。
为了弥补这一点,我们模拟人脑对环境的记忆,使用了环境感知差值记忆算法,让机器人提前感知到周围环境。
然后在行动的时候,不需要完全依靠眼睛捕获周围的环境,仅仅依靠机器人的记忆和综合环境分析系统,就能做到刚才的表现。”
听完解释,韩朔这才恍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如果完全依靠视觉实时动态感知,光是这个传感器的成本就难以承受。
如果完全记忆周边的环境细节,那么意味着需要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成本同样难以承受。
环境感知差值记忆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矛盾而诞生的算法。
凭借有限的关键记忆点,就能模糊还原周边的状态,再配合不算太先进的传感器,基本能真实还原周边的环境状态。
所以这款类人机器人,最先进的地方不在于这些硬件,甚至很多硬件还不如韩朔前世看到的硬件。
真正先进的就是这些先进的算法,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匪夷所思的效果。
这就是系统性工程,最终的结果不完全依赖于某一个细节和零部件,而是调动所有能调动的部分,共同促进目标的实现。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降低了整体硬件的要求,但难处就是只要某一方面没有调教好,或者算法存在瑕疵,就容易出问题。
至少现在看来,表现还不错。
不用说,这里面很多算法估计是从内宇宙带过来的,或者有内宇宙技术的启发。
从无到有设计算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甚至比这款机器人使用的硬件还要难。
随后又测试了这台机器人的避障能力,测试全部通过,效果同样不错,至少韩朔没看出不舒服的情况。
现在只剩下最重要的测试项,那就是手的灵活性,甚至比走步稳更加重要。
实验室负责人也知道其重要性,所以分成很多测试项目。
首先就是手工测试,这里使用了折纸手工。
韩朔仔细看了机器人的折纸流畅度,发现虽然没有人手那么灵活,但问题不算很大,动作稍微迟缓了一点。
这是相对人而言。
毕竟人脑的算力比这台机器人的算力大得多,反应慢才正常,如果反应和人一样,那就不正常了。
随后开展了叠被子、打扫卫生、搬家具、炒菜做饭等测试项目,基本都能比较好完成。
特别是搬家具,让韩朔感到很意外,竟然有这么大的力气。
因为这台机器人的体格并不算很大,本以为能搬动百来斤的物体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能搬动两百斤的物体,而且移动还很平稳。
炒菜做饭的动作,甚至比折纸更加流畅。
原因就是这种大幅度的动作,可以利用高级算法弥补,能大幅降低对算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