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楼令确实比较怀疑楚军会再一次不战而退。

毕竟,晋国再一次四个满编军团齐出,并且不算宋军的话,拥有将近七万的盟军部队。

这样子算起来,晋国这一边能够动用在与楚军交战的部队接近二十二万,其中的十五万还是极其能征善战的晋军,有三万七千五百战力不弱的齐军。

“君上,或许可以让下军与新军先行驰援宋国,等爆发实际交战之后,中军、上军与诸侯的部队再开抵战场。”楼令给出建议。

晋君周迟疑问道:“可行吗?”

涉及到战争,哪有百分百确认的事情呢?

楼令只能说道:“若是楚军面对下军和新军还是不战而退,楚国便是真的衰弱了。”

“寡人的意思是,楚国与吴国暂时未分胜负,他们肯跟我们交战?”晋君周进行猜测。

楼令一时间不太好说什么。

以前的楚国可以一边跟晋国交战,另一边开启其它的战场。这是超级强国的底气,也是一种超级强国该有的自信。

现在?楚国很明显在面对晋国的时候,显得有些底气不足,肯定更倾向于拼尽全力来应付以晋军为首的联军。

晋国也有过面对楚国显得底气不足的时候,一样需要拼尽全力来应对以楚国为首的联军,丝毫不敢有所轻忽大意。

相同的地方在于,无论是多么底气不足,晋国或楚国仍旧很难将对方之外的诸侯部队看在眼里。这一点是属于超级强国的骄傲。

最终,楼令说道:“四个军团再加上盟友一起出现,可能吓得楚军立刻撤退,先尝试用两个军团诱使楚军交战吧。”

在战略这种高度,晋君周不敢拿主意,说道:“下军将与其余卿大夫商议。若是卿大夫们没有异议,寡人自然赞同。”

晋君周不希望卿位家族继续膨胀,并不等于乐意看到卿位家族损失惨重,或是在这种重要的战役落败。

其实,作为君主的话,脑子坏了才会想用国战失利来剪除内部之敌?

君主本身就坐在有利的位置,再是没有实际的权柄,有的是比设计国战失利剪除内部隐患的办法。

故意导致国战失利,损害最大的还是君主的威严,也会导致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

到现代,网络上存在一种声音,说杨广是为了削弱门阀世家,才在征讨高句丽的战事故意瞎指挥。

如果杨广真的是抱着那样的心思在做事,只能说得到“炀”这个谥号再正确不过了。

晋君周知道自己的威望有限,无法对晋国的军事力量如臂指使。他也忌惮卿位家族的强大,只是没有脑子坏掉,试图在国战上故意折损卿位家族的私军。

楼令应了声“是”,随后跟晋君周又聊了一会才告辞。

回到驻地的楼令喊来楼小白,吩咐道:“你准备一下,前往谒见中军将与中军佐,征求先由下军和新军开拔前往宋国增援的意见。”

楼小白先应下来,一边看着楼令动笔书写,另一边问道:“宋国都城有陷落的危险?”

什么?宋国都城“商丘”面临着这样的危险吗?

根据楼令所知,二十五万楚军将“商丘”围了一圈又一圈,两个月来攻打了一次又一次。

最为危险的时候,宋军失去了一面城墙段的三分之一,玩了命才夺回城墙段的控制权。

“宋人过来,尽管哭得很惨,没有警告城池有陷落的风险。”楼令写好了给郤锜和中行偃的信,装进一个盒子,倒上蜂蜡再盖上印章。

要知道“商丘”城内城外的守军合起来超过五万,只要城外的宋军没有被消灭干净,守城的宋军就意味着没有陷入绝境。

事实也是那样,只要防御一方在城池外还有部队,城池就不算是孤军守城,内外配合起来会让攻城一方想拿下城池的难度成几倍增加。

其实,不是没有能力,守将会千方百计在城外留下一支部队,哪怕只有数百上千人,只要能够对攻城一方造成困扰,便是有极大的存在价值。

对于打城池攻防战,宋国并不感到陌生。

或者应该说,宋国面对楚国是弱势的一方,经常被楚军逼得打城池攻防战,有着远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守城经验。

其中一次“商丘”保卫战,打到极度缺乏粮食,到易子相食的程度都没有投降,逼得攻城一方的楚军主动撤退。

现在固然有二十五万楚军围着“商丘”实施攻打,可是宋国知道晋国有四个军团在郑国境内,另有近七万他国的大军。

知晓那些信息的宋国君臣,他们心里更加有底气进行坚守,一再派人哭惨求援,只是想要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而已。

楼小白带上楼令亲笔书写的信出发了。

两天之后,楼小白见到了郤锜、中行偃和智罃、郤至。

“你怎么过来了?”郤锜问道。

晋国中军和上军对郑国进行攻略,进度方面比下军和新军慢了不少。

主要是郑国北部的公族封君数量多,再来就是郑国中枢对贵族有了提防,没有出现郑国西部投降的连串效应。

需要一座座城池去攻打,哪怕城内的守军数量不多,晋军可以进行攻克,一座城池还是要打上几天,进度可不就比较慢了吗?

楼小白先一一见礼,再拿出楼令写好的书信。

“宋君一再派使者求援,君上以及几位卿大夫认为应该做出回应。下军将派小白过来,主要征求几位叔伯的意见。”楼小白说道。

郤锜先看完楼令的信,再递给中行偃,一个个传阅下去。

书信里面的内容不复杂,楼令主要提到想动用两个军团诱使楚军交战,等下军和新军将楚军咬住,中军、上军再带其余的联军南下。

没有催促中军和上军加快攻略郑国北部的速度,事实上却是在进行催促。

毕竟,中军和上军要是再不加快速度,他们咋么南下与下军、新军会合呢?

书信的内容还提到楚国与吴国的战事,楼令认为两国的战役很快会出现结果,笃定楚国会取得对吴国的胜利,认为继续拖下去明显对楚国有利,应该尽早与楚军交战,并且逼楚军进行决战。

当然不能只有建议,多少要有一些危言耸听。

其中,包括一旦楚军退往“方城”附近的话,追过去交战对晋国更为不利。

几位卿大夫先后看完楼令所写的书信,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楼小白没有被挥退。

换作是其他人,卿大夫进行商议会挥退。

可是,谁让楼小白既是楼令的儿子,还是郤锜的女婿呢?自然能留在现场听几位卿大夫进行商讨了。

“如果无法全境攻克,可以等跟楚军交锋出现结果,回师再行攻打?”中行偃认为跟楚国的交锋最为重要。

郤锜和郤至对视了一眼,有鉴于提出相关方案的人是楼令,郤氏与楼氏的关系摆在那里,同意了中行偃的建议。

“你回去告诉下军将,一有消息前来,我们马上开拔南下。”郤锜给出最终答复。

在楼小白出发之后,楼令就吩咐下军和新军开始做开拔的准备。

楼令对于郤锜答应下军和新军先开拔前往宋国非常有信心,一切只因为那是当前最为合适的应对方式。

四天之后,楼小白带回了郤锜的答复,如楼令所料那般,果然是郤锜允许楼令的计划。

“你是留在‘虎牢’,还是一同前往宋国?”楼令问道。

楼小白想都没想,说道:“自然是跟随父亲前往宋国。”

到了一定的年纪,只要不是一条咸鱼,有哪个权贵二代不想建功立业?

刚刚成家的楼小白正是有着极强建功立业心态的小伙子,怎么可能愿意错过会在宋国境内爆发的大战。

楼令颔首道:“我将你的一众弟弟划到你的指挥之下。”

楼小白一听有点傻眼,心想:“责任重大啊!”

这一次随同楼令出征的子嗣可不止楼小白,还有楼武、楼朔、楼成、楼司这五人。

他们年纪最大的便是楼小白,今年二十四岁;最小的是楼小白的同胞弟弟楼司,他今年十七岁。

带上子嗣出征这种事情,冷兵器时代属于常态。

对于晋国贵族来讲,只要是有条件的话,提前让子嗣适应征战,提早熟悉军中的一切,没有家长会愿意错过。

较早之前,提前让子嗣进入军队适应,多少算是穷人孩子早当家的一种理念。

轮到一众公族封君普遍成为废物,给几个卿位家族敲响了警钟,外出征战也开始带子嗣随行了。

楼令、士鲂与士匄、祁午拜别晋君周,带着大军从“虎牢”离开,走沿着濮水的路线向东,先进入卫国境内借道,再拐向南边进入宋国。

等他们靠近“商丘”百里左右,总共耗费了八天的时间。

为什么楼令不选走郑国去楚军南边的路线?他担忧一旦出现在楚军后方,会吓得楚军慌忙逃窜。

那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原因是楚国吃过了两次那样的亏。

“军将,楚军已经在撤围,一部分楚军撤到了‘杨梁’附近。”狐雍一脸的揶揄。

楼令知道楚军洒出了斥候或是细作,并且是洒到了百里之远,可见楚国君臣是真的长教训了。

前几次,楚军统帅都是在后知后觉的状态才得知晋军足够靠近,并且还发生后路被断的事情。

连续吃到那种教训的楚军,他们确确实实需要做出改变,尤其是加强外围警戒。

只是,将警戒圈设到百里之远,是不是夸张了一点?

诸夏冷兵器的将校进行总结,侦查范围在三十里左右最为合适,特殊情况下可以扩增到五十里。

那是通讯手段有限之下,他们认为最合适的范围,超过五十里需要动用的人手会成倍增加,并且极易让敌军事先察觉。

楼令猜测楚军在百里之外布置斥候或细作,主要是他们刚逼近楚军百里范围之内,楚军就展开了应对措施。

“‘杨梁’啊?它在‘商丘’西南边的五十里之外,距离楚国本土约八十里。”楼令这里所说的里,一里约为三百米。

证明参与会议的人,不单独是楼氏内部体系。

要是楼氏体系的人,楼令使用的长度单位会是楼氏的那一套,也就是用现代的长度单位。

“楚军不再包围‘商丘’,我们救援宋国的目标提前完成。现在只看楚军会不会一退,直接退回本土。”士匄看着楼令,问道:“下军将以为楚军会退回本土吗?”

楼令摇头说道:“要退也是退去陈国境内,再继续向西边退,直至退到‘方城’附近。”

楚国与宋国接壤的区域一马平川,尽管植被非常茂密,有着一座座的森林,却是没有险山峻岭或水系充当天然的防御线。

所以,楚军撤回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本土,再寻求与晋军进行交战,无非就是依托城池而已。

问题在于,楚军攻占了宋国几座城池,待在宋国境内与晋军交战一样有城池作为依托。

别说什么依靠群众的支持之类,当前可不讲究这一套。

能够解释得过去的基点,只有在楚国本土交战会减轻楚军后勤压力这一点。

站在军事角度为出发点,楚军以“方城”作为依托来跟晋军交战最有优势,只是楚军真的一退就退几百里,直至退到“方城”附近再跟晋军交战,他们打赢也算是输了。

不难理解的。

没打之前就先主动逃窜几百里,依托“方城”才能够打赢,谁愿意相信楚国仍旧强大呢?

楚国想要证明自己还行,只有在国境之外击败晋军,哪怕是以二十五万对阵七万晋军。

“下军将的意思是,楚军会退到‘方城’附近再跟我们交战?”士匄问道。

楼令摇头说道:“我并没有那么说。相反,我认为楚军会在‘杨梁’附近与我们展开交战。”

那是现有态势所指的方向,不是在做凭空猜测。

楚军并没有仓皇撤退,他们有序撤向“杨梁”这个区域。

那个叫“杨梁”的附近一样是一马平川的地形,远比有着众多山丘的“商丘”周围更适合进行大兵团交战。

楚军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优势,选择平原交战能够发挥出兵力上的优势。这对于脑子正常的统帅来说,怎么都能做出判断。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楚军的布置无疑证实了楼令猜测的正确。

楚军全面撤离“商丘”,大军集结在“杨梁”附近开始构筑营寨,一副等着晋军前往的架势。

注意用词,楚军是在构筑营寨,不是搭设营寨。

用到构筑这样的词汇,表明楚军很用心在建设营寨,好多区域使用的是永固工事,例如筑起了一道又一道土墙。

楚军构筑防御链?多少是显示出了信心不足。他们这样的措施却是极对,不止可以以逸待劳,还避免正面战败,一输会被衔尾追杀的风险。

华元出城迎接,爽朗地笑了几声,说道:“伯国大军一到,楚军望风而逃。”

“晋侯与一众诸侯?”华元问道。

楼令说道:“寡君与诸侯仍旧在‘虎牢’,不久便会到来。”

“关于楚军动向,需要宋卿详细告知。”楼令有派斥候前去‘杨梁’附近侦查,向宋国讨要情报,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多少能够进行验证。

华元一听,哪里不知道晋军会继续南下。

晋军肯进军“杨梁”是宋国求之不得的事情,好过沦陷区继续被楚军肆虐,或是依靠自己重新夺回来。

华元当然要邀请前来的晋国高层入城,好歹设宴款待一波。

有鉴于是都城被围的情况下,晋军应邀前来救援,宴会自然是在宫城内举行,宋君成没有参与全程,起码会待一段时间。

当前还没有养成一边吃喝一边谈正事的酒桌文化。

相反,谈正事的时候吃吃喝喝,谁都觉得这样很懈怠。

因为要谈正事的关系,参与宴会的人都控制吃酒的量,换了个一个场所之后,稍早之前的欢乐浓浓消失,气氛变得很是严肃。

“楚军围攻两月有余,预计伤亡万余,实力未有太大的折损。”华元先提到这一点。

多少是华元理智,没有杜撰城池攻防战进行得多么激烈,攻守双方死伤惨重之类的假话。

要是虚报军情,无论是接下来晋军误判导致战败,亦或晋军跟楚军正面对上,再发现楚军没有多少减员,宋国都要承当相应的责任。

“需要告知诸位,楚国与吴国的战争已经出现结果,先是吴国水军主动撤离,随后陆上交战吴军惨败。”华元满脸的严肃,继续往下说道:“我方最后收到的消息是,吴人退到五湖周围,楚军并未深入,子革率得胜之师正在向北边赶。”

关于楚国一认真会导致吴国扛不住,晋国高层事先早就做出判断了。

窝在东南一隅的吴国从来不甘自认弱小,他们两次偷袭楚国成功变得更加骄傲自大。

吴国自大到敢于戏耍晋国,委实是让天下人得知之后目瞪口呆。

士匄沉声问道:“子革所部的规模多大?”

华元苦笑说道:“我方只是知道子革率部正在北上,不知道规模多大。”

讲常理的话,经历过交战的军队一定会出现减员。

考虑到南方的环境,哪怕不交战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减员,楚军和吴军有经过激战,子革所部不可能仍旧是五万的规模,只是不好判断会不会得到补充。

“三十万啊!楚君魄力十足!”士匄衷心的评价。

谁说不是呢?

有多少军队,敢不敢或愿不愿意集结起来,确实是要看魄力。

楼令知道楚国达成过很多成就,包括第一个集结二十万以上的兵力,成为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水战的参与一方。

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水战,便是不久前楚国与吴国在大江开打的那一场。

听说,楚国动用了三千舟船,参战的水军人员超过三万;吴国动用一千百八多舟船,参战的水军人员达到一万三千余人。

这样一来,小破球有文明以来,最大规模的水战,便是发生在诸夏的大江之上。

其它文明?西方现在还是各种小城邦,哪怕地中海有爆发过水战,撑死了也就十来艘舟船互殴;中东那边规模稍微大一些,顶多也就几十上百艘舟船互相交战的规模。

在数十年之后,诸夏这边的吴国,他们会展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参战舟船合起来超过六千的海上大战,尤其是吴国动用兵力超过三万的兵力进行抢滩登陆作战。

上面那些不止有相关的文献,还有相关的古文物作为佐证,可不是西方文明考古挖出“上周”的文物,没有文献作为证明,敢于胡咧咧一通乱扯。

西方考古为什么会被人觉得不靠谱,主要是造假都造得极其不专业,能挖出几千年不腐朽的竹篮子,敢信?更重要的是只有文物,没有文献作为支撑,同时没有多重证据互相支撑,搞出来的历史断层太过离谱。

楼令知道楚国和吴国的战争会很快分出胜负,对于子革会率军北上也不感到意外。

“明日便出发,大军抵近‘杨梁’,不知道几位同僚意见如何?”楼令问道。

士匄与士鲂对视了一眼,没有马上回答就是感到迟疑。

“下军将做主。”祁午倒是识趣。

华元问道:“伯国只动用两个军团跟楚军交战吗?”

不算正在北上的子革,仅是“杨梁”附近就有二十四万左右的楚军啊!

宋国当然会派出军队与晋军一起行动,还会听从晋军高层的指示作战。

恰是因为宋国也会出兵,华元才更重视有多少晋军会参战。

晋国很强没有错。

楚国也不弱。

以为自己很强大的吴军遭到当头棒喝,听说输得老惨了。

华元认为谨慎一些更好,可别阴沟里翻了船。

只不过,华元毕竟不是晋国的高层,有太多的事情不了解。

晋国现在担忧的事情是楚国不打,要不然国君与其他卿大夫也不会同意楼令冒险行事。

楼令笑呵呵地说道:“两个军团正合适,再多的话……,怕楚君心有顾虑,打不起来啊。”

“不如等伯国另外两个军团和诸侯的大军抵达,再一起南下觅战?”华元给出建议。

楼令收敛笑容,说道:“就两个军团与宋军先行南下。”

华元多少觉得晋国的卿大夫有点膨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