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江西有个名叫陶悔庵的人,他在家里的排行是老五。
他娶的妻子某氏,平时很是贤惠,有一天,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突然与自己的婆婆吵起架来。
吵着吵着,陶妻忽然腾空而起,飞到了屋顶上,坐在了瓦片上,大笑不止。
陶悔庵大吃一惊:“我怎么不知道,自己的妻子什么时候练了轻功了?这么高的房子,万一摔下来怎么办?”
于是,他连忙叫妻子下来,妻子依然笑个不停。既不答应,也不下来。
这时陶悔庵的母亲也开始后悔:本就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吵得儿媳妇跳上了屋顶,万一摔死摔伤,那自己的儿子岂不是要恨死自己?!
但婆婆的威严也不能不要,她就让家人们一起来招呼儿媳妇。
陶妻故作矜持,等大家再三招呼过后,她才从屋顶上一跃而下。
陶悔庵正要询问自己的妻子,是不是在娘家的时候就会轻功的时候,陶妻却抢先说话了。
只是她这一开口,却让陶家人都惊掉了大牙!
因为她一开口,居然是男人的声音!
而且还不是江西的口音!
只听她用北京的口音说道:“我是天津卫的王老三,我在当地谁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我已经一百三十岁了。
我从北方搬来南方,住在这里已经七十年了。这间屋子原来是翰林蒋士铨(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人。官至翰林院编修。)大人的故居,我还见过他刚出生的样子呢。”
陶家人一听,都大惊失色。
陶悔庵定了定神。问道:“那么你是鬼?还是狐仙?”
陶妻(其实是王老三)笑着说道:“我既不是鬼,也不是狐仙,我是修仙之人,现在是半仙。我所居住的地方,被你家五爷拆毁,让我没有安家立命的地方。
害得我只能站在屋檐上,已经过了七天了!又冻又饿的,我也是实在受不了了,才不得不附身在你家娘子身上。你们赶紧去弄吃的来,我饿得不行了,必须要先填饱肚子!”
陶家人赶紧去给他下面条。不知道他的饭量大,还是饿狠了,居然一口气吃了五斤面条。
王老三口中的五爷,其实说的就是陶悔庵。
不过,陶家众人都很奇怪,因为他们都不记得陶悔庵什么时候拆过房子,于是就问他说:“我们家五爷并没有拆过房子,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王老三说道:“他所拆的,不是你们住的房子,而是我的房子!”
众人更奇怪了:“我们家怎么还有你住的房子呢?那是在哪里呢?”
王老三说道:“就在东厢房那根庭柱的下面。”
他这么一说,陶悔庵才想起了一件事来。
原来,陶悔庵之前得到一千文古钱,想要让它们生出青绿色,显得年代更为久远。
所以,他就在东厢房那根庭柱下挖了一个坑,把那些古钱埋在里面。
如此说来,这个王老三所说的住处就是那里的,而所谓的拆房子一定是陶悔庵挖坑时破坏了他的住处了。
陶家众人又问道:“事情是五爷做的,你既然恼恨五爷,为什么不附在五爷身上作祟呢?”
王老三说道:“他的手心里有方印,我害怕,所以不敢附到他的身上。”
陶悔庵闻听此言,忙去看自己的手掌,果然上面有正方形的掌纹。心里不禁暗暗称奇:自己平时也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这时,陶悔庵的母亲责备王老三说道:“你既然是自称半仙,那就就应该知道男女有别,可你为什么还要缠绕我家儿媳妇呢!”
陶妻就做出男子作揖的样子,说道:“抱歉啊太夫人!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无礼,但是如果我不附在你家儿媳妇身上,那我自己的要求就很难得到满足了!
但是我还是知道男女有别的,所以我晚上不许她睡觉,让她一直睁着眼睛,就是为了避嫌。况且我岁数都这么大了,我又是修道之人,怎么会还有邪念?”
陶家众人又问道:“那你有什么要求呢?”
王老三说道:“我的要求也不高,送我去一个可以居住生活的地方。”
众人问道:“需要怎么做才好??”
王老三说道:“请五爷用有掌纹的那只手,在红纸上写下‘王三先生之神位’,然后往东贴在湖水边的松树上,这样我就可以离去了。”
陶家众人巴不得马上送他走,连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
那王老三又说道:“我还需要新衣服,新帽子和新的鞋子,风风光光地离去。”
众人又去冥衣店买来纸做的衣服、帽子,鞋袜等,准备一起焚烧掉。
谁知道,刚要点火,那王老三却又大笑说道:“我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捐官,怎么买了这种金顶帽呢?!赶紧换掉!赶紧换掉!”
大家一看,那刚从店中的买来的纸帽子,果然有金顶。于是赶紧让人拿去换掉。
陶悔庵亲自拿着自己写纸牌位,送到东面湖边的松树上贴好。
他刚贴好了准备离开,就听到空中有人在连声道谢。
从此之后,陶家的家中平安,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奇怪的事情。
此事过后,陶悔庵私下里问他妻子,是不是会轻功?怎么一下子就跳到屋顶上了呢?
妻子笑道:“相公说笑了,妾身哪里会什么轻功哦!”
陶悔庵又问:“那是怎么回事呢?”
妻子说道:“我正在和婆婆吵架的时候,忽然看见天空中有一个留着胡子的矮个子,用手将我提到屋顶上,这后面发生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再说当初王老三在家里,附着在陶妻身上作祟还没离去时,陶家人有人问他吉凶,有的能说中,有的说不中。
问得多了,干脆就就不回答了。
再问,就说道:“我要回答,其实也没什么难的,但你们也要可怜你家夫人,让她少费一些元气。”
在此期间,王老三也写了几句诗词,只不过文理粗俗,语句不通,落款写着“王三先生高兴”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