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国之大,好战必亡,可同样的若是连武将都不敢上战场,那大明不就危矣。
所以才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战争虽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手段,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战争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而如今大明这座战争机器,完全运转起来了。
这不,京都。
紫禁城。
御书房。
御书房内的争吵不止不让人反感,反而还一种热血在沸腾。
皇上朱土安压了压手。
御书房很快恢复了平静。
“户部,这粮草可够用?”
“回皇上,虽有水患一事开了军仓,导致至今还未填满。但户部会全力统筹粮草,定不会让粮草一事,拖了大军的后腿。”
“再加上连年的税银都有盈余,将士们的赏钱和犒劳不会缺少一份。”
“嘿!好你个顾呈祥!前段时间问你户部还有没有银子,你说的很干脆,说老鼠都看不上户部的库房,哭穷都哭到了兵部。”
顾呈祥眼皮一翻。
“给你们几个说实底,你们几个还不费尽心思的掏空了,再说了,短过你们兵部的银子嘛。”
皇上朱土安摆了摆手。
“好了。”朱朱土安很满意户部的答复。“既然说到了兵部,兵部呢,有没有问题?”
“回皇上,有户部鼎力支持。”兵部尚书难得夸了一句户部。“按照历年规矩。兵部,早早将各边疆卫武器盔甲配备充足,且已经完成换装,各边疆卫的兵源也已补充完善。”
“同时为保证肃州卫兵源充足,兵部会准备好调令,准备将今年轮换,抽调,补充的兵源皆以肃州卫为主,只需皇上签发。”
“因战争起于甘州府,甘州府内的卫所,臣会安排人在进行一次统计和梳理,随时备皇上抽调。”
“其余各省可抽调卫所,和万人队,兵部早有统计,统计出来的奏折已经上奏,随时等待皇上旨意。”
兵部尚书就差直言,皇上你要多少人?只要你下旨就行!
……
后勤一事,皇上朱土安问了一个遍,在确定无问题后,最后将目光看向了太子朱文奎。
看着父皇饱含深意的目光,
朱文奎明白了父皇的意思,外患面前,岂能有内忧。
自己提出的有五弟负责改制一事,老二提出个白鹤书院一事,可以进行,但是力度减轻了。
否则前线战争不断。后方为了这些狗屁倒灶的事,在拖了后腿,很容易引发大问题。
其实,不用父皇特意交代,太子朱文奎自己也有这种想法,大明哪一次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兄弟何曾拖过后腿。
“父皇,儿臣以为事分轻重缓急。”于是,太子朱文奎率先发言。“不如调四皇子朱文勇前往南直隶坐镇,到时大战的消息席卷民间,届时有四皇子朱文勇坐镇南直隶,既可安抚民心,又可监督改制。”
二皇子朱文志不甘落后。
“父皇,寒门多士子,血气尚方刚,不如择其中下者,弃笔从容,再立功勋。”
朱文志目光坚定。
“常言道,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文武文武,在大明何曾分过家。”
“吏部尚书李飘摇之子李岩,品行端正,不为奢华,可静心钻研,父皇何不封其为大学士?这样,天下寒门世子入院学习,又有九皇子朱文宝在院学习,何愁名声不显?”
两位皇子的接连发言无不在透露着已经有了退让之意,或者说在战争面前他们放弃了内斗。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争斗影响战局。
唯有太子朱文奎的操作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又让人挑不出毛病。
楚王正在肃州,若不下圣旨将四皇调走,怕四皇子……。
太子对于两位弟弟的爱护可谓是关心至极。
“如此安排,甚好,深得朕的心意,准了!”朱土安敲了敲桌子,朗声说道。“大黎王庭王庭不宣而战,非大国之风范,与强盗何异。太子即刻写缴文明发天下。”
太子朱文奎先是疑惑为何要写檄文,但紧接着就想明白了。
之所以写檄文,这是要把责任推往大黎王庭,而非楚王引战。
父皇这是在保护小九,同时也给天下人一个说法。
“遵旨。”太子朱文奎行了一个礼,还是父皇想的周到。
“既然后勤之事都已安排妥当,那谁来领兵去支援宇文将军?”
这一下,五军都督府的人又都积极了。
他们是无调兵之权,所以刚才他们甚少发言。
可他们有统兵之权啊。
一人道。“臣!皇上,当然是臣,臣当年可是打的大黎王庭落荒而逃的。”
另一人道。“李大爷就你这老胳膊老腿的,就在京都养老,坐在家中看我们马踏大黎王庭就行了。”
李文忠也不甘于落后。
“皇上给臣五万兵马,臣定将大黎王庭打的落花流水,屁滚尿流。”李文忠生怕是皇上不同意。“三万!皇上,三万即可!给臣三万骑兵,臣断了大黎王庭的后路,好叫他们有来无回。”
黑脸汉子。“皇上,臣也愿往,臣甘愿做个先锋,替皇上斩下大旗,送与皇上。”
“臣也愿往!”
“皇上还有臣,臣的大刀已经饥渴难耐了。”
请战之声不绝于耳。
“哈哈哈,好,好,好,诸位爱卿说的都好。”朱土安开怀大笑。“将乃是兵之胆,大明武将威风不减,有此神将,何愁不胜!”
“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朱土安压下激动万分的众位武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