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骗子世家 > 第74章 筹房款恒安赴京城(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4章 筹房款恒安赴京城(2)

恒安心里有些后怕,浑身感到发冷。

以前,他从没想过,昌庆从事的工作,居然会担下这么多风险,做为父亲,在儿子遇到生命危险、暴敛钱财、职业良心、责任义务面前,他实在不知道,该教儿子走哪条路,才算是康庄大道?

昌庆看出父亲正为他的处境担心,安慰父亲说,“爸,现在好了,我辞了工作,自己干,就不存在这些麻烦了,我只管颁发记者证、采访证,不消到一线去采访了,只收取管理费和记者培训费就行了。”

“只怕不容易呀。”恒安说道,“当初,你二哥看见你姐赚到钱了,经不住你二嫂鼓动,非要辞职下海,开饭店。我和你妈劝也没用。后来怎么样?不到半年,饭店黄了。好歹你姐可怜他,给弄到她的公司里,安排了个活儿,这才算安顿下来。”

“爸,我这里,你不用操心。”昌庆自信地说道,“我将来不光管理记者站,我还要利用手里的杂志,不断地发行增刊,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中,需要发表论文的客户服务。

“比如,你们教师,现在评高级职称时,需要在国家级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吧?我的杂志《社会观察》,就是有国际出版物编号的,我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发行增刊,为那些评职称需要的客户服务。

“按每发表千字论文收费一百元计算,一期增刊一百万字,每增发一期,抛除成本,就可纯收入八万元。根据不同学科的评职称情况,我可以增发教育版、医学版、经济学版、工程学版、农林学版等等十几类增刊,按一年最少出版一百种推算,这笔收入,就有七八百万。

“另外,我还要购买一些书号,编篡中华名人大词典一类的百科全书,面向全社会征稿,凡想把自己编入中华名人大词典里的人,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我就可以满足的他的愿望,把他编到书里。

“此外,还可以经常搞些评奖评比活动,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只要参与了,缴纳一定的费用,我就可以根据他缴纳的费用多少,颁发给他相应的获奖证书。爸,你相信,北京这里,是天子的脚下,赚钱肯定比其它地方容易得多。”

听昌庆讲的头头是道儿,思维缜密,挑不出什么毛病;昌庆讲的事,父亲大多数又不太了解,只是评定职称,需要在国家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事,恒安是知道的。

他们学校的老师,为了评高级职称,天天为找不到合适刊物发表文章犯愁,要是昌庆办的杂志,真能在这方面下些功夫,赚钱是毫无疑问的。

看看儿子现在还没成家,就在寸土寸金的京城,混得这样阔绰,恒安心里虽说担心,却少不得有些展样。

从昌庆刚才跟他述说的思路来看,自己这个小儿子,在京城这几年的历练,远比他的同龄人要成熟;叫人担心的是,这种成熟,一旦发展到极致,便会使一个人变得老于世故,玩世不恭,如果身边没有个人加以约束督管,极容易消极处世,自甘堕 落。

眼下父母不在身边,一旦他辞了职,又少了组织上的约束,他一个人身处繁华的京城,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真是叫人不能放心,要是有个可己的人,在身边督管着,时时提醒他想到家庭责任,倒能拴住他的野 性,不至于走了歧途。

可昌庆现今已近三十,还没成家,这叫当父母的,怎生不牵挂?想到这里,恒安趁机问道,“我这回从家里出来时,你妈特地嘱咐我问问,你的婚姻大事,现在怎么样啦?”

昌庆每次回家,母亲叨咕得的最多的,就是婚姻的事,直唠叨得他一听这个话题,头皮就发麻。现在又听父亲提起,心里就有些不自在,难为情地喃喃道,“不急,不急,等忙完眼下的事,我会考虑的。”

听昌庆这样应付他,恒安多少有些不自在,忍不住劝说儿子,“婚姻的事,不能太理想化了,完美的婚姻,其实是不存在的。只要是正经人家的的孩子,知道过日子,懂事,差不离儿,就行了。

“人过三十天过晌,好日子就不多了,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少,这么挑挑拣拣的,就把自己耽误了,最后找到的,也不一定比年轻时找的好,白白留下许多遗憾。”

顿了一会儿,父亲又说道,“这里要是实在不行,我回去让家里人,在老家那边帮你找,怎么样?”

“不用,爸,”眼见父亲揪着这个话题不放,昌庆急忙岔开话头,“我现在要想在这边成个家,一点问题都没有,你回家告诉俺妈,就说等我把眼下的事忙完了,立马就办这事。爸,你坐了一 夜火车,也乏了,休息休息吧,中午我领你到饭店吃饭,顺便带你上街转转。”

见昌庆不爱谈婚姻的事,恒安也不想逆着儿子的性子,收了口,斜依在沙发上休息。

中午吃过饭,昌庆匆匆领父亲在家附近转了转,送父亲回家休息,又匆匆离家出去忙自己的事了。

恒安睡了一觉,感到浑身解了乏。

第二天,昌庆又陪父亲在城里转了转。

恒安看出,昌庆眼下挺忙的,正在筹办自己的公司,就不打扰他,说是想一个人各处随便走走。昌庆见父亲对家附近的环境也熟悉了,就不拦着,由着父亲去了。

过了一天,恒安背上挎包,去了琉璃厂。

琉璃厂刚刚经过城区改造,早年的胡同、四合院,已拆得差不多了,新建了住宅,往日的街摊,改造成了交易大厅,街道两边,多是新开的古玩店。

恒安走了几家,见店面都不十分大,橱柜里也没摆什么像样的东西,心里有些失望。到街上一家报摊上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京城的老字号,多在前街,便离开这里,往前街去了。

果然,前街的店面,颇有气场,走进后,能把人镇住。

恒安进了一家店里,围着橱窗看了起来,找到了几块田黄摆件,都不如自己带来的大,成色也不太好。他指着成色最好的一块,问老板开价多少?

老板是个矮胖的中年人,操着京腔走过来,两眼不停地在恒安脸上扫描,嘴里夸赞恒安在行,眼毒,一眼就相中了他柜上成色最好的老东西,走到恒安跟前,举起三个手指,说道,“至少也要这个数。”

“三万?”恒安问道。

“老哥涮我呐?”老板冷笑着看着恒安说,“一两田黄十两金,这净重可是六十克呢。你可以算算,得值多少钱?老哥是行家,一眼就相中了我的镇店之宝,怎么说出这等不着边际的话?”

恒安讪笑着,让老板取出田黄,拿到手里,顿觉冰凉、细腻、润滑,宛若用手触摸婴儿的屁股。恒安并不深懂个中奥妙,却装模作样地举到眼前,端详片刻,也没看出个什么,开口问道,“最低什么价?”

“其实呢,让也让不了多少了,”老板懒洋洋地接过田黄,漫不经心地说道,“我们这个行当,讲的是诚信两个字,老哥诚心想要,顶多能给你省个万把的,也就差不多了。”

说着,取过一只钢笔粗细的聚光手电,擎起石头,拿手电照着石头,说道,“我这可是老坑东西,里面一点杂质没有,连萝卜丝纹都没几条,上乘的东西……”

恒安对古玩并不在行,任他讲得天花乱坠,心里并不十分相信,听老板讲完,恒安装出诚心想买的样子,又问道,“你说句实话,最低能让个什么价?”

“老哥要诚心买,我也不要谎,让你三万,二十七万,怎么样?”

恒安笑了笑,未置可否,随便又问了一句,“像你这样的店,除了卖古玩,要是遇上了好东西,收不收一点?”

老板见恒安不是买家,冷下脸来,瞥了恒安一眼,淡淡地问了一句,“你要出货?”

“我有一件东西,不知能不能入老板的法眼?”说罢,恒安从包里掏出自己的田黄,递给店主人。

老板接过田黄,见块儿头比自己的那件还要大,眼睛先是一亮,举到眼前,拿起小手电仔细照了一会儿,随后笑了笑,大摇其头,告诉恒安,“你这件东西,假倒不假,就是成色不足,里面还有杂质,你看,”

边说,边举到恒安面前,拿小手电照着,让恒安自己看,“跟我这块相比,还是差了不少。”

恒安清楚,买卖两个心眼儿,店主贬损他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杀价,心里也不太在意,并不去看,只是望着店主问道,“老板看我这件东西,能值个什么价?”

“这种东西,卖的是个水头,品相差一级,价格就要差上几倍。像你这件东西,能卖个七八万,就算撞上大头了。”说完,瞪着老鼠眼盯着恒安问,“这东西,你是从哪儿淘的?”

恒安猜出店主看上这件东西了,心里有了底,并不在意老板杀价,笑了笑,说道,“是家里传下来的。谢谢老板给我订了价。”边说,边收回田黄,装进包里,转身要走。

“喂,老哥,”恒安刚走到门边,听店主在身后喊道,“您要是诚心想出,价格咱们还可以再商议商议。”

恒安见店主说了这话,停下脚步,回身问店主道,“老板最高能给到多少?”

“十万,”老板伸出右手,上下翻了两下,瞪着眼睛告诉恒安,“一口价,怎么样?”

恒安听了,只是笑着摇头,并不说话,转身要走。

店主见恒安仍不吐口,估计这人也是行中人,不易捡漏,背后说了几句酸不哩叽的冷话,放恒安出去。

恒安听说过,古玩行里有句行话,叫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可见利润是爆天的大,这家店的老板既然能给出到十万的价格,那么将来等他出手时,想必不会低于三十万。

看来这一行当的水,还真是不浅,要把自己手里的东西卖出个好价钱,也是不大容易的。可是,如果不在这里出货,而是把东西送到拍卖行去拍卖,一来是得先交纳不菲的保证金,二来时间也等不及,毕竟拍卖行不是每天都有拍卖的。

恒安又走了几家古玩店,拿出沈周的画轴去探价,几家店的老板,不是疑心画轴是赝品,就是杀价太狠。

有的出价二三十万,有的五六十万,而类似的一幅画,挂在他们的店里,却开价三四百万。

上午在街上走了几家,没找到合适的买家,恒安有些灰心。好在这会儿,他心里还清楚,志在必得和急于出手,都是古玩行的大忌。

反正眼下也不十分急着用钱,昌欢的钱,缓些日子再还不迟。这样想时,心情便平和下来,把东西装进包里,打算回昌庆家歇几天再说。

出了琉璃厂,街上的行人开始减少。顺着人行道往前走,恒安打算到前面的公交车站乘车回去。行了几步,迎面走来一个年轻人,拦住恒安,神色诡异地凑到跟前儿,悄声问道,“叔,要邮票吗?”

“邮票?”恒安愣了一下,问道,“什么邮票?”

“《祖国山河一片红》呀。”年轻人从腋下取出一只皮包,打开后,拿出一联四联张,递给恒安,神秘兮兮说道,“这可是绝版的,存世量极少,现在知道的,只有三张,一张在台湾,两张在大陆,都在藏家手里,市面上根本见不着,有价无市,有人开出五十万元,还没处买呢。”

恒安在报纸上看过这类的报道,对这种邮品略知一二,知道它是一款废票,图案中少了一个省份,刚刚印刷出来,还没发行,就收回了,世人很少见过它的真容。

现在听这年轻人一说,也来了兴趣,接到手里,端详了一会儿,觉着和普通的邮票,也没什么两样,图案是一张中国地图,地图的图案涂着红色,只有台湾省那部分是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