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墨迹诸天 > 第十章 落地生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和陈家达成合作协议之后,李墨就把隔壁那个不到两亩的园子买了下来,要将其改造成开放式厨师培训教室。当然,李墨只是绘了张图,标示出所需材料,其他的事,毫不见外的交给陈家出人出物去完成。

在改造期间,陈家很快点齐了二十名学员。除了陈家自己的厨子,免不了还有与他们家交好的世家乃至官场上的人情。

人多人少李墨根本不在乎,反正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赶。再说那些进了豪门世家的私人厨子,对酒楼业务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是一种促进,完全没必要藏着掖着。

除了这二十名本就有功底的厨子,李墨又让陈庆找二十个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那些成年厨子算是速成班,这二十个小子,他是打算从头培训,争取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科班大厨。

成体系的培养科班厨师这个想法,源自系统新开启的功德值。

目前来看,短时间想离开这个世界显然不可能。而在完成明心这个保姆任务之后,有极大可能都还要继续在这里生活。

既来之,则安之嘛。既然要做长期任务,那当然要利益最大化。

而对李墨来讲,什么丰功伟业,什么江山美人都是身外之物。唯有经验值和新增的功德值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好处。他心里其实很清楚,自己能不能回归原本的世界,最大的希望就是系统。可那玩意好像是个残缺版,而修复系统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那么最现实的方法,就是先尽一切可能,多提升点数。

李墨打算试一试,能不能凭着这种类似开宗立派的法子,赚点功德值。

就算赚不到,至少也能让他在这个世界的美食界,大小挣出个名头来。

那些杀人技能再熟练,也是生活所迫不得不为。但是美食和厨艺,李墨是真心喜欢,也舍得分享,并且愿意把技术传授出去。任何技术,只有掌握的人多了,才有可能推陈出新,不断提升。

再说来都来了,不留下点什么,不是白白糟蹋了这趟机会?

大宋顶级美食家,新式厨艺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真正的厨艺祖师爷”……

嘿嘿,想想都美滋滋。

陈家不愧坐地虎,实力相当强大,赶在重阳节前就完成了教室改造。

重阳节当天,在陈庆和几位世家子的见证下,二十名带艺厨子和二十个厨师苗子很正式的向李墨行了拜师礼,成为李氏厨艺传人。

正式开班前,李墨摸了一下这帮人的底子。二十个厨子里,只有八个识字,其中两个还仅限于《百家姓》。就这还是陈家底子厚,能有这么多识字的。

由于文盲太多,李墨只能抛弃文字方式,直接上实物操作课程。

二十个学员,二十口猛火灶台,二十口精钢小锅,所有配置和主讲台那边一模一样,二十名学员第一课就被震惊到几乎失声。

他们不光没见过这种精美器具,更加没想到集体授课竟然是一人一灶!

传统厨师学艺,那是一堆小学徒,先跟着师傅打下手。然后在日积月累中,由师傅从中挑选看得上眼的再继续下一步提升。他们这二十人来这之前,早就已经做了好大家一起竞争的打算。努力出头,自己学本事;如果挣不出头,就悄悄跟在旁边偷师,好歹学上一两手。

没想到,李先生不愧大唐遗民,这手笔确实大气。根本就没让他们做那些无用功,直接就亮了真本事!

接下来,再听李墨向他们承诺,无论是谁,只要能够完成基础的培训课程,就会把他们面前那一整套厨具赠送,做为出师礼。

好家伙,就那套精钢打造的厨具,光是看一眼就能让厨子拔不出眼,任何一件单拿出去都是足以传家的宝物!现在竟然说只要学成出师,就能全套打包带走?!

能够学到厨艺,这帮人显然都是从一堆学徒里杀出来的人精。现在公平授课,每人都有机会学习全套手艺,简直就是把饭喂到了嘴边。这要是都学不会,以后都不用做人了。

一下子,就激发了这帮人的上进心,连晚上做梦都在颠勺切墩。

而那二十个半大小子,则和明心一起,每天除了晨练身体,主要还是跟着夫子开蒙,认字识数。认字这一块由陈家旁支一位夫子负责,数学算术这一块则是李墨自己兼职。

因为是开放厨房,又是公共大课的传授方式。陈庆在蹭了几回饭之后,意外的发现李墨竟然丝毫没有把他的厨艺当成什么秘传,根本就不会避讳他。偶尔还会邀请他参与到课堂上的鉴赏环节,毕竟是大家公子哥儿,不一定会做,但肯定是会吃。

然后在课余时间,陈庆偶尔也会对自己不了解的调料或者物事向李墨提问,李墨毫不隐瞒,事无巨细的向他讲解其中来由或者原理。

有一次,李墨很是随意的向他讲解了如何用黄泥来给红糖脱色,把红糖做成白糖。他回去照着一弄,竟然成了!

这一下,陈庆有如推开了新世界大门,每隔几天就要来蹭着听几节课。然后把从李墨手里学来的新花样都拿回去悄悄试验。当然,出了李宅,他是只字不提,捂得严实。毕竟他陈庆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宋百姓,可学不来人家唐人那股子豪迈劲。

这一阵,陈庆又在拼命买地开荒。

在尝过土豆丝和辣椒之后,意外得知这玩意竟然能够种植,产量还不低,关键李墨手上就有种苗,陈庆当场就跳了起来。回去向他爹一说,老头激动的差点中风。这还有啥犹豫的,要地给地,要人给人,只要能种成,那就是远胜祖宗纳土归流的千秋功业!

陈家能够从割据一方的藩镇,摇身一变成为豪门世家,最强的就是眼光格局。连地盘权势都舍得拿出去,又怎会不明白独食不长久的道理。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出让部分利益,然后拉更多的人上船,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联合体。

陈庆从李墨这边淘换来的那些新技术,在转化成产业的时候,顺理成章被陈家拿出来笼络人心。

只是无论新开的各种作坊,还是新买的地皮、山头,无论合伙人有几家,分红里都少不了有李墨的两成。

不过在这一切还没见到回头子之前,所有人都默契的没有吭声,就等着分红时给李墨一个惊喜。人家显然看不上这仨瓜俩枣,那是人家唐人豪迈大气,可咱宋人不能不讲究啊。

在李墨有意无意的推动下,所有的事情都有条不紊的推进着。

种种迹象无不表明,这位归化的大唐海外遗民,是真的准备在大宋扎根,要长远经营的。

落地生根之后,最开心的还是明心。小不点从朝不保夕的流浪状态,摇身一变成了富家少爷。每天除了健身、学习之外,还有一群小伙伴陪着玩。再也不复做小和尚时的那种谨慎,表情神态也变的阳光自信起来。

在这一片祥和中,时间悄然流淌,大唐海外遗民归化泉州的消息也越传越广,李墨的名声自然也越来越大。

到了十月下旬,邱四郎押送着上缴国库的银子抵达泉州,面见林采芝做工作汇报。

李墨还没等到林采芝收到消息之后的反应,就有访客登门拜访。

来访的这位,也是大唐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