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赵宋之世:家父苏东坡 > 第252章 西北的平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折克行在鸣沙城陷落前,便已经做出决定,要放弃黄河北岸的应理城(宁夏中卫市区)。

鸣沙一战后,党项军肯定会在应理如法炮制,北岸的军民到时候想撤离可就难了,所以折克行在党项人庆祝收复鸣沙的时候,就已经下令全体军民打包行李了。

待鸣沙的守军赶到后,宋军带上所有的物资撤往凉州,然后纵火焚烧了应理城。

韩忠彦的好处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他没有反对折克行的这个做法。

虽然再重演一遍鸣沙城的事也可以,但夏军派出的炮灰大多是汉人,对党项军的影响不大,这也是折克行如此选择的原因之一。

等到鸣沙城的李乾顺看到北岸冲天的火光时,应理城已经化为乌有,大宋连座空城都没给党项人留下。

接下来,夏军要么南下攻打韦州城,要么西进攻打凉州城,这可都不是好啃的骨头。

李乾顺通过北境一直在与大辽联系,在知道大辽陷入僵局后,他下令党项军停下进攻的脚步。

鸣沙城失守、应理城被焚的消息很快传到东京。

朝中对此有些担心,毕竟这么快就连失两城,有些影响士气。

不过赵煦和宰执们都还稳得住,他们更清楚内情,这种小城,如果党项人不计后果地进攻,肯定是守不住的。

就像大宋攻辽,看着连下数城,但拿不下两京,等到契丹人大举反攻,大宋也不一定守得住。

苏过对西夏的异常举动有些在意,党项人内外交困,不可能在这种时候还犹豫不决,李乾顺肯定是在秘密谋划什么。

在对着地图一城一城的查看部署后,苏过连夜进宫 ,向赵煦请旨,紧急派出了多支传信小队,希望能补上西北防御的疏漏处。

在双线大战的氛围中,东京城的这个冬天也变得不消停,奇葩的事一桩接着一桩。

首先是有言官上书,表示折克行弃城避战,理应治罪,韩忠彦软弱无能,全听武将安排,西线统帅应该换人。

赵煦在朝会上大发雷霆,直接下旨将上书之人押送崖州安置,永不录用。

第二件事是京城里有小报开始大肆宣扬宋军在西北的失利,对北伐军迟迟未能拿下大同府和析津府也是颇多怨言。

如果说第一件事还可能是大臣搞不清楚方向,想求表现,结果马屁拍到马腿上,那么这第二件事就是赤裸裸的阴谋了。

对大宋的胜利只字不提,对大宋的失利添油加醋,意图引导民间舆论,制造恐慌。

这手段苏过太熟悉了,他之前为赵煦造势的时候也用过,于是委托高俅和张三打探了几日,便让李直方带着皇城司的人出手,封了几家私自印刷报纸的作坊。

至于背后的人,辽、夏两国都有,被皇城司的人好一通毒打,不过他们一直潜伏在东京城,也没什么情报可以提供的。

于是两国密谍在被皇城司拉着游了一圈东京城,当众辟谣了之后,直接在闹市砍了。

苏过趁机鼓动赵煦,要求朝廷出报,同时,放开对民间办报的禁令,改为监管。

大宋建立后,因为重视文教和印刷术的进步,所以唐朝的邸报发展成了朝廷的官方报纸,又称朝报。

基本上半月到一月可以出上一刊,内容包括刑部的律法实施情况、礼部的外交事务、兵部的军事调动,甚至皇帝的起居言行、朝廷的重大决策、官员的升迁罢黜等消息也有所涉及。

当然,这些信息都是严格审核的,首先是各个衙门上报到进奏院,进奏院选定内容后,还要交给三省的执政们审阅,这才能印出来,而且是作为内部刊物。

这样的朝报,消息滞后,而且毫无趣味性,所以民间慢慢开始出现私印版本,称为小报。

小报的内容就五花八门了,大多是实时的朝廷要事和朝政决策,不一定准,但因为是时事热点,所以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剩下的还有诸如税赋之类的小道消息和官员们的轶事等等。

有些小报甚至鼓吹自己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所以连不少官员也暗中购买。

朝廷几次下令禁止,但收效甚微,大宋的商业繁荣,印刷业发达,这种暴利的买卖根本无法彻底断绝。

赵煦对苏过的要求有些不解,说道:“朝廷已有邸报,何须再办,市井之间又全是流言,如何监管得了。”

苏过笑道:“邸报太慢,百姓想知道朝廷动向,也是人之常情,堵不如疏,与其让那些不实的传言误导百姓,不如由朝廷大大方方地告知大家。”

赵煦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眼下战事让朕揪心,哪里顾得上这些,后面再议吧。”

“不然,”苏过又道:“官家担心,百姓也是如此,何不趁此机会,让大家知道前线的真实情况呢?”

赵煦皱皱眉,问道:“这样不会泄露机密吗?”

“官家考虑的是,”苏过答道:“但只要和邸报一样,加强审查就可以了。”

其实就算如苏过所言,往回传递的信息时效性已经很差了,再经过层层审查,等老百姓拿到报纸时,不可能还会对前线造成影响。

再说根本也不会刊登诸如哪里增兵、哪里运粮的这一类消息。

赵煦这才点点头,表示官方的报纸会让进奏院处理的,民间的就先由苏过自己找人试试,可行的话后面再慢慢放开。

苏过领旨出宫,他有现成的印刷工坊和笔杆子,这事办起来也容易。

苏轼听说后,赞许道:“叔党这个提议不错,有些事根本不用藏着掖着,痛快地说出来,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爹爹说得是,”苏过忙道:“印刷的事我这边可以安排,但写文章的事还得爹爹帮忙找些人。”

苏轼豪气道:“这个不在话下,你说下内容,我来安排。”

苏过早就想好了,说道:“内容就以两线的战事为主,北线主要是强调攻占了契丹数座城池和蔚州城下的胜仗,西线则突出鸣沙城死士的悲壮和放弃应理城的壮士断腕。”

这些事不算秘密,民间早就传开了,但掺杂着不少假消息,老百姓无法分辨。

苏轼点点头,兴冲冲地去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