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明空心语 > 七、本末厚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就是天之子。天之子,也即是道之子。道之子,也就是大学之道的修行者。“庶人”,与“天子”相对,本意为平民百姓,天子是君,庶人是臣。从相对的角度而言,这里的天子指的是已经明确了大学之道的修行道路,甚至已经达到了明明德的修行者,即自性本心的明德已经显明了的修行者。而“庶人”,是指尚未明明德的修行者。

在观心修行中,天子代表真心,庶人代表妄心,在见到真心之前,“庶人”的修行,主要以念头为观照对象进行修行,以期早日明心见性。“天子”,则代表已经见到了自性本心的光明本性,其修行的重点就是将这种自性本心的明德智慧应用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不同的领域中去从而利益更多的人。“庶人”修行的重点和核心,是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行,尽快地达到明明德。

但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不管是否已经明心见性,“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已经包含了明明德和亲民,已经包含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也已经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和修身齐家的修身,其含义有层次上的不同。“壹是”,这里的“壹”就代表一律、全部、没有例外。修学大学之道、圣贤之道、明明德和亲民这样的修身之道,是根本的、唯一的正道。所以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大学之道整个修行的过程而言,“修身”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修行的核心和根本。所谓的修身,就是指以修行者自身为核心的修行,而这个核心的修行,对内就是明明德,对外就是亲民。这所谓的内外,其实是修身的两面,一面是内修,一面是外修,同时内修是根本。只有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行,达到明明德,使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智慧显发出来,之后才谈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儒家的修行者而言,当修行者自性本心的光明性德在自己的生命中显发出来了之后,如果说没有后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那么这种明德对于儒家而言,在儒家圣贤们的眼中,仅仅达到这种内明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没有很大意义的。

大学之道的“大学”,其主旨就是要通过修行成为大人、圣贤。对于大人和圣贤,明明德这种内明既是基础也是根本,但是仅仅只有这个基础和根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这种根本的智慧化为生活中的妙用,应用到各个领域,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不断地将这种生命本有的智慧应用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私地奉献自己,利益整个社会,这样的修行才是儒家大学之道的修行。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虽然说“修身”为本,但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其“本”和“末”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总体上而言,明明德为本,亲民为末。不管是君主、国王,还是大臣、庶民,如果其“明德”尚未显明,对于自己“明德”还没有修明白,那么这个“本”就还没有立起来。“明德”未明,即是“无明”。以“无明”去进行“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也就是说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只会越搞越乱。

在明明德的修行中,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又是明明德修行的根本。在亲民的修行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又是亲民修行的根本。要达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民众幸福的“天下大治”的境界,“天子”就必须是一位“明君”,具有与道合一的大智慧,其自身修养的境界决定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如果是一个“无道昏君”,那么其“本”就是乱的,这样的人治理天下,必然是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里的厚和薄,是指对修行内容的重视程度以及所花费的功夫和心血的大小。

前面一句,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是从“横向的维度”去明确修学大学之道的“本”与“末”,明确修行的核心关键;而“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则是从“纵向的维度”去看待整个大学之道的修行。

比如说你已经明白了格物致知是修行的根本,是所有一切修行的根本,那么你在格物致知上所花费的功夫和心血的多少,最终就决定着明明德修行境界的高低。如果说你在格物致知上花费的功夫比较少,而在亲民的修行上花费的功夫比较多,就会使整个大学之道的修行受到“根本比较薄”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很高的境界。而如果在明心见性方面,在明明德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和功夫,将这个修行的根本修得非常的深,明明德的境界就会非常的高。

同样的,如果明明德的境界很高,但如果“亲民”的修行比较薄的话,那么虽然这个根本很深,但是在枝条、树叶以及花果等方面就不会很茂盛。所以当明明德这个根本有了之后,对于亲民的修行同样需要投入很多的功夫和心血,使其逐渐地“厚起来”,最终才能在明明德和亲民这两个方面的修行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白对于修行而言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整个大学之道的修行逻辑,是如何一层层递进的?对于这些我们都要非常的清晰。同时对于不同阶段修行的重点以及所需花费的功夫,同样也要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比如在自性本心的光明性德显发出来之前,在明心见性之前,修行的重点就需要放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上,这个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和心血,就要投入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行上,其中格物致知——以心观心,以心悟心,又是其中的核心重点。这时要以这种内修为主,以外修为辅。“亲民”的修行,在这个阶段则属于辅助修行的内容。

当经过精进的格物致知的修行,最终达到了对自心真相的了悟,对空性智慧的了悟,那么下一阶段的修行重点就变成了正心诚意。这一阶段的修行,就需要使自己时时刻刻安住于所见到的自性本心,始终专一专注地安住在自性本心本有的清明、清净和觉照之中。当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后,形成了稳定的定力,在不同的情境中,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这种对自性本心的安住,已经比较稳定了之后,那么修身齐家的修行就成了下一步修行的重点。

修身和齐家,其中又以修身为主,修身就是去磨练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去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去磨炼自己的习气,磨练自己的心性。当这一步的修行也比较稳定了之后,那么接下来齐家就成了修行的重点。然后一步一步地,随着自性本心智慧的显发以及定力和智慧的增长,修行的重点也随着不同阶段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管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阶段的修行都需要专一专注精进的修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修行阶段去把握自己修行的重点,以及时间和精力的安排,每个人的修行阶段不同,重点也不同,只有对自己的修行阶段和修行境界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才能知所先后,知其本末,知其厚薄,才能更好指导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