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在乱世搞基建当女帝 > 第65章 内河航运与棉工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段雪松和船工们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但是第二艘船仍旧才造了一半。

与平县一号不同,第二艘船是可以用于远洋运输兼做战船的,难度自然大一些。

楚襄也不催他们,无聊的时候就在大庄河的码头看平县一号进进出出。

从六月开始,平县一号就正式投入运行了。

运行之前,楚襄从永宁和平县县衙各抽了两个官员出来,管理水运事务。

大型船只的航运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相关的规则制度必须要定好。

比如定时对船只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船体密不渗水。

对船只的承载量也要严格规定,防止超载。

比如若是有百姓搭乘平县一号外出,只能带随身衣粮物品至多八十斤。

日后运行的船只多起来,还得制定好船只相遇避让的规则。

比如上水船要主动避让下水船,避免抢行发生事故。

再往后,说不定还得设置津渡,维护渡运秩序。

楚襄忧愁地想,也就是现在摊子比较小,一切还能在她的宏观调控下井然有序地运行。

等以后摊子大起来,她哪里能有精力处处顾及到。

历史上那些凡事亲力亲为的勤政君主,哪个长命百岁?

楚襄不想年纪轻轻,就有秃然的烦恼。

苦恼间,平县一号靠岸停泊了。

有搭船的百姓陆陆续续地下来,接着船员们有序地搬运船上的货物。

船只靠岸休息后,有船工入水,熟门熟路地清除船底附着物。

还有人负责将整个船身检查一遍,以防船身哪里出现了缝隙。

若是有缝隙,就得用艌料和桐油来给船身艌缝保养。

所谓艌缝就是填补船壳木板空隙,毕竟平县一号是用大量木质船板连接拼合而成的,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许多拼缝。

如果不对这些缝隙进行严密封堵,水就会从缝隙间渗入船壳,导致船舶沉没。

平县一号目前只来往于永宁和平县之间,当然途径的县城也是受益者。

主要是将平县的食盐和海货运往永宁和航线上的各县城。

再将永宁的蜂窝煤和铁制品运往周边,水泥则是集中供给于赵起——

赵起在哪个地方修路,若是水泥不够了,船只就会暂时在当地停靠,由船员们将水泥送至岸上。

楚襄已经派人传信给赵起,周边的路修得差不多了,就去给牧场建冰窖,方便储存奶制品。

牧场的建完,再去莫族建一建冰窖,虽然莫族常年温度不高,但是猪肉的保存和运输还是需要冰块的。

硝石制冰的法子,她已经教给了星回和韶光,想来一切无碍。

这么一想,赵起也挺可怜的,成天带着建筑队,在外面东奔西跑。

楚襄瞬间心里平衡了一些。

然而这种平衡未能持续太久。

九月初,棉花陆续吐絮,采摘工作正式开始。

说是采摘,也得精挑细选,有些棉花纤维尚未充分成熟,要小心不能误摘了。

也不能摘得太晚,否则棉花色泽容易受到污染。

这个时间的把握就让人头大。

磕磕绊绊的采摘工作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木匠们也拿出了一批搅车和脚踏纺车。

原料和工具齐活,就差人手了。

楚襄招募了一批擅纺织的百姓后,棉工坊才算是正式建成。

接下来她就和纺织工们一起泡在了棉工坊里。

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棉花加工的程序只用告示说明,纺织工们未必能完全理解。

她也怕自己说不清楚,干脆一起动手。

“咱们先用搅车给棉花去籽。”

“棉籽不要扔,可以拿回家磨成饼,棉籽饼可以当做家禽饲料。”

因为粮食不够吃,底层百姓养家禽的少之又少,但是随着粮食不断增产,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开始驯养野鸡野鸭了。

自然需要多样化的饲料来源。

“不过棉籽磨出的油不可以吃,有毒。”

大燕没有后世的精炼设备,无法除去棉酚等有毒物质。

不过平县和永宁一样,已经普及植物油的食用方法了,豆油和麻油够用了。

等永宁的油菜、芝麻和花生收获以后,油料来源会更多,所以不差一个棉籽油。

轧棉结束后,就来到喜闻乐见的弹棉花环节。

楚襄上辈子小时候见过给人做棉花被的叔叔弹棉花,她觉得特别有意思。

总算有机会亲自尝试一下了。

她兴致勃勃地拿起巨大的木弹弓,左手持弓,右手击弦。

然后……然后没有然后了。

怎么这么费力啊, 只是一下就差点要了她的小命。

经过多年的骑射训练,她的力气已经不小了。

再看纺织工们大多是女孩子……不行,得减轻她们的负担。

楚襄临时抱佛脚,把棉花加工发展史的笔记迅速翻阅了一番,很快找到了解决的法子。

她让人找来木棍,竖起立稳,再将弹弓悬挂固定在木棍上,如此就减轻了左手持弓的负担,能省不少力。

楚襄现学现卖,“这就叫悬弓弹花。”

纺织的姐妹们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直夸殿下睿智!

楚襄心虚地摸摸鼻子,叫大家赶紧弹一些棉花出来。

棉花弹好,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楚襄一边等待一边检查,偶尔叹气。

在主要仰赖人力劳作的时代,生产效率问题真的令人头疼。

一直乖乖不打扰她的统子忽然冒出来,用很罕见的认真语气道:“宿主,你知道此刻你和这些纺织工的差别是什么吗?”

楚襄一愣:“什么?”

“你在叹气,她们却是喜笑颜开的。”

即便弹棉花的工作不轻松,即便她们还不熟练,即便她们不知道接下来还有哪些繁琐的工序,她们都是开心的。

因为她们从前大多只能在家缝缝补补,给家人做做布衣;但是现在她们的纺织技艺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她们还能凭借这个机会获得收入,既能贴补家用,又能让她们在家中越发有底气,抬头挺胸的生活。

她们不再一味地依靠家里的强劳力,她们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

新的生活模式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希望。

楚襄怔了怔,眼底溢出笑意。

虽然她家统子一本正经的样子看起来靠谱了些,但她还是更喜欢统子从前蠢萌的模样。

棉花弹好后,卷成棉条就可以纺纱了。

后续的纺纱、染色、上浆、织布的程序就不必楚襄手把手教了。

后期,成形的棉布由平县一号运往永宁,再由商会售往外地。

但愿透气保暖又吸汗的棉布能像瓷器新纸那般大受欢迎。

棉工坊走上正轨后,楚襄回到了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