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在乱世搞基建当女帝 > 第54章 种棉花与蜂窝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宁因为地理位置靠北,实在没办法种棉花了。

平县靠南,无霜期长,日照多,倒是可以种植特早熟的棉花品种。

棉花透气耐用保暖,棉布也更吸水吸汗还亲肤,远远优于麻布。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久以来,楚襄都没怎么在永宁的织染业上费心的原因。

大燕的织染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什么染色、提花都有了。

楚襄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出新花样来了。

而且,南方的丝织业更为发达,织锦和绫罗绸缎基本已经占去了富贵人家的市场。

麻布委实没什么竞争力。

故而,她只能靠尚未传入大燕的棉花,和南方的丝织业争一争了。

棉花的种植与采摘都比较复杂,她必须亲自盯着。

熬到四月下旬的时候,楚襄从平县当地的司农里挑了两个出来,随她种棉花。

“霜前播种,晚霜后就出苗;定苗后及时追肥,七月份要给棉花修枝,这是增产的关键。”

“一般八月初就能收棉了,到时候本宫会返回平县,教你们如何收棉。”

楚襄一边说,一边将早就整理好的棉花种植注意事项交给司农。

后续棉花加工成棉布,更是一套复杂的工艺流程。

届时,她还得在平县建一个棉工坊。

种完棉花后,船坞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历时近四个月,平县第一艘内河航运船终于打造完毕。

“殿下,此船总长七丈,船底部分前端宽六尺,尾端宽五尺,承接桅杆的横梁长度为一丈四尺,深度三尺八寸。除去船员,承载量可达五百石。”

段雪松一字一顿地介绍,语气难掩激动。

他单膝跪下,“请殿下为此船赐名。”

楚襄看着他明显瘦了一圈的身形,思忖道:“就叫雪松号?”

段雪松浑身一颤。

以他的名字命名这艘船,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也是殿下对他的赞赏与认可。

他微微低头,掩住眼底的热意。

“此船是小人与一众船工的心血,小人不敢以自己的贱名为船号。还请殿下另取一个吧。”

楚襄走上船,在开放式的货仓里饶了一圈,道:“不如你们自己来取吧,本宫一时想不到合适的。”

段雪松看了一眼殿下温和的脸色,才大胆道:“船工们说不如就叫平县一号吧。”

“平县一号?不错。”

日后有了第二艘船,便叫平县二号,以此类推,一目了然又好记。

在平县一号里面逛了两遍后,楚襄终于心满意足地启程回永宁。

路上途径长岭县时,她将南烛和罗营派了出去——

现在正是马羊集中产仔的季节,需要有人去陌山西南的牧场上去,确认数量与情况。

与此同时,霍停和柴云揣着她的亲笔信去了军营。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是该让军士们开始马上的战术动作与列阵训练了。

按照历史,沃木延两年后就要举兵来犯了。

比起被动防御,楚襄更喜欢主动出击。

如果条件允许,她更希望能先带着人踏平或者收服尚未成气候的沃木延部落。

…………

回到永宁后,楚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视察城外的田地。

她走之前就计划着要在平县待到春耕,所以临走之前将永宁的春耕事宜都交托给了司农们。

今年的春耕多了春油菜、花生、芝麻以及甜菜的种植。

虽然将所有作物的种植事项都写得明明白白,她还是要亲自看一眼才安心。

好在司农和百姓们在种粮食上都十分上心,春油菜和花生也仔细地铺了地膜覆盖,没有让她操心的地方。

看完田地,楚襄转道去了骊河边。

刚刚过去的冬天没怎么下雪,辽东三、四月的降水又少,她很怕有春旱。

幸亏骊河的发源地,辽山山脉常年积雪,春季一升温,总有些积雪融化汇进河里。

骊河的水位没有明显下降。

历史记载,就从康平三年开始,大燕天灾人祸不断。

今年春,胶东郡、临淄郡、广阳郡、恒山郡等北方几个郡,都有春旱。

春旱会让北方旱地作物缺苗断垄,大大影响收成。

这些郡不算贫弱,还有存粮撑着点,但仍旧出现了不少流民。

这些流民选择了南下逃荒。

却不料隔年南方洪涝,这些人再度流离失所。

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冤不得理,屈不得升。

而朝廷只顾聚敛,他们控诉无门,号哭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

自此,一个叫吕乾月的中年男人发动起义,饥民纷纷响应加入。

原历史上,这是大燕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也吹响了各地藩王互相征伐的号角。

正沉思着,被两道喜悦的声音打断了思绪。

“殿下,您回来啦!”

留守城内的明月与寻春得了消息,特地赶来城外迎接。

楚襄收敛心神,同她们笑了笑:“县里一切如常吧?可有出什么乱子?”

“一切如常, 殿下可放心!”

有明月和寻春看着,楚襄自然是放心的。

只是既然回来了,该巡查的还是亲自去看一看比较好。

她心中最惦记窑室,对窑室的生产效率充满了担忧。

所以最先去的就是窑室。

蒲也见了她很是惊喜,然后小心翼翼、又有些小骄傲地汇报道——

“殿下,小人在炉室的两侧多加了两个鼓风口,可以多容纳一半的铁矿石料,现在每天能生产的生铁有八石多!”

他们的炼铁效率,比官府的铁坊还要高上十倍!

蒲也当然知道这完全得益于公主殿下对窑炉结构的改造,但是一想到他也在其中起到了微末作用,便深觉荣耀!

要知道,他可是险些再也不能做铁匠了!如今却隐隐约约创造了历史。

应该算是创造了历史吧……他心虚地想。

公主殿下果断地给他一锤定音:“干得漂亮!你和工匠们简直重新书写了大燕的炼铁史。”

蒲也一下子挺直了脊背。

对!就是创造了历史!

殿下都这样说,那就一定是的。

殿下又道:“带本宫去燃料储藏室看看。”

蒲也忙不迭地引路,边走便说道:“对了,殿下,小人们除了增加鼓风口增大风力外,还对石涅做了小小的改造。”

原来的煤块、煤粉燃烧时间太短,经常导致炉室内部凝结堵塞,反而成为燃烧的阻力,影响正常冶炼。

在这种情况下,他和工匠们反复琢磨了很久,开始用黄土作粘结剂,把小的煤块和煤粉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煤饼和煤球,中间挖了孔。

他们发现挖了孔的煤饼煤球,在炼炉中会产生较大的缝隙,便于通风,也更方便调节火力。

而且充分利用了煤末,避免浪费。

蒲也想,那些在地下挖矿的乡亲和奚族兄弟们辛苦极了,如此一来也算是没有辜负他们的劳动成果。

楚襄静静看着那些被挖了孔的煤球,心里却在偷偷和系统感叹:“看到没,这就是人类的智慧——蜂窝煤脱胎于此。”

伴随着蒲也等工匠自行的改进与创新,楚襄担忧的生产效率也在一天天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