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在乱世搞基建当女帝 > 第13章 窑坊改造与烧制水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章 窑坊改造与烧制水泥

随着商城里的书籍栏目开启,楚襄迫不及待地购买了一套历史丛书。

因为在她上辈子的记忆里,并没有大燕这个朝代。

她只能通过历史书,稍微掌握一点先机。

“可是宿主,当咱俩进入这个时空以后,历史就在发生悄无声息地变化了呀——何况主系统规定,不能肆意篡改历史主线。你看书没用哒。”

“但一些与我无关的历史大事件,总不会被影响。比如楚熠诛杀诸皇子之事。”

楚襄翻开的那一页里,赫然记载着:宗庙初定之后,新帝楚熠为了永除争位的隐患,网罗了各种罪名,诛杀其兄弟。

而后将宫中未出嫁的各位公主,纷纷下嫁给由他一手提拔的朝中新贵。

将与这一则史料有关的记载翻了个遍后,楚襄始终没翻到她自己的名字。

在原历史上,她查无此人。

不过仔细想想,就如系统所说,反正历史在不断地变化着,她也不必太在意“她本人”在原历史上的生平。

所以,关于大燕的历史记载,作个参考就好。

楚襄合上史书,朝书房外走去。

她对候在门外的负雪道:“随本宫去一趟康家陶坊。”

历史主线她不能更改,辽东之外的事,她统统鞭长莫及。

只能将全部心力,用在辽东内部。

她之前花了些时间,从南到北地逛了一遍永宁,其中最让她在意的,便是永宁的路况。

唯有主干道是青石板路,其他的支路小巷都是泥地,一踩一脚土。

来辽东的路上,就常常饱受大雨天气的折磨。

只要下大雨,那路便泥泞难行,为此耽搁了不少时间。

她真的看那些土路不顺眼很久了。

所以一直琢磨着,利用用康家陶坊的窑炉烧制铺新路用的材料。

其实大燕是有灰浆的——多用于建设城防或者世家贵人的豪宅,制灰浆用的石灰、沙粒、泥土之类的原料倒是好找。

可是还要加入糯米浆、鸡蛋清之类的材料,更为牢固,但也更为昂贵。

即便家底非常丰厚,她也心疼自己的钱袋子。

只能试着利用康家陶坊的窑炉,烧制出简易的水泥熟料。

原本想用炉渣灰、生石灰、黏土和石膏煅烧出水泥熟料,到了康家才发现,这里的窑炉不是煤窑,而是柴窑,炉渣灰就不好找。

不过陶坊多的是用粘土烧制的废弃陶器碎片,楚襄叫人砸碎了,再用石碓磨细、过箩后,放着备用。

陶坊里有一批新出窑的生石灰,石膏也很多,先加热成熟石膏,再粉碎磨细。

原料差不多备齐,按照比例配好,就可以开始烧制了。

——关于配比问题,那就要感谢系统开设的水泥制作课程了,楚襄直接照搬课上知识。

具体的烧制工作也用不着她动手,因为陶坊的新坊主刘平安一直在旁观摩。

他很有眼色地接手道:“殿下,小人来吧。”

刘平安是她途径麟州石安县时顺手救的。

那时石安县遭了水灾,他小儿子可能喝了不干净的水,上吐下泻,眼看小命不保。

楚襄叫擅医术的侍女寻春救了他儿子,刘平安感念大恩,想追随她。

得知他擅长制陶,楚襄就收下了他一家。

有家小在,他也不敢生异心。

所以配制水泥原料时,她屏退了其他工匠,独独留下了刘平安和负雪。

以后大规模的水泥烧制工作,还得让刘平安负责,他需要知道具体的配比。

熟料烧制期间,楚襄仔细视察了一遍陶坊——又小又破,不大中用。

她烧制水泥,不仅仅为了修路,更为了加固城防,建立防御工事。

辽东被异族环绕,西部陌山横贯,匪患不绝。

城防建设势在必行。

就陶坊现有的窑炉数量和生产效率来看,是绝对跟不上水泥需求量的。

必须要扩建窑炉,分门别类,陶窑、瓷窑、水泥窑,各行其是。

炼制钢铁也在她的未来计划里,所以还需要辟出专门的钢铁炉来。

再长远些,玻璃、搪瓷之类也可以安排上。

如此一来,康家陶坊就要做根本性的改变了。

首先,得搬迁,最好建到荒僻的山坡上去。

且不说康家庄园的面积有限,建在山坡上的窑坊凭借高地势,可以不受地下水的影响,更利于保持窑室整体的干燥。

依山而建的窑坊自带坡度,既能节省垫筑斜长窑基的工作,又能利用自然的抽力,提高窑温。

何况绝大多数瓷土矿都埋在山里,在山上建窑,方便就近取土。

另外,目前的窑炉都是木材做燃料,扩建完毕还一直用木材的话,楚襄怕给附近的山头都薅秃了。

委实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

用块煤做燃料是最好的。

只是煤矿由朝廷把控,又开采艰难,价格十分昂贵,若是从外购买……还是自己开矿吧。

她在《大燕地理》的结课测试中拿了满分,学习系统给予的奖励是一份大燕舆图。

依照大燕本土的绘图水平呢,所谓舆图基本和后世的抽象画没什么两样。

能大致描绘出大燕疆域模样与各州位置,就算不错了。

大燕本土舆图有多抽象,系统出品的舆图就有多详细。

辽东各县城的地形地势与河流、天气气候与降水、土壤粮种与人口、耕地草地与林地、薪炭铁矿与石漆等各类情况。

一目了然。

所以楚襄很清楚,陌山支脉小胡子山底下遍布煤矿。

只是煤矿开采不是小事,她需要“专业人员”,这事得从长计议。

一想便想多了,楚襄把思绪收回来。

当下还是着重于重建窑坊,扩建窑炉。

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好在明月她们早就去去周边搜罗泥瓦匠和窑工了。

人凑足了,事情就好办。

楚襄脑子里规划了一圈,眼见水泥样品尚未烧制完毕,便索性去隔壁木坊看了看。

大概是她初来时,血洗城北、挂人头的行为过于粗暴彪悍,给木坊原有的匠人留下了心理阴影。

见到她都跟见了鬼似的,跪在地上动都不敢动。

只有跟随她一块来辽东的木匠魏正敢在行礼之后,同她说话。

“殿下,坊里乱糟糟的,您脚下小心。”

魏正是她出盛京后最早收留的流民之一,早到她有些记不清具体时间和地点了。

楚襄眼神扫过周遭,最后目光落在摆放于空地上的木头。

“那是……?”

魏正立即道:“殿下,那是楮树。”

楮树?

楚襄目光一闪,思绪不由自主地就发散开了。

楮树是造纸的好原料呀。

大燕还在用着竹简、绢帛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日常生活中更是有诸多不便。

灵州倒是有人制出了麻质纸,只是成本高,质地还粗糙,物不美价不廉的,没几个人愿意用,所以也不普及。

——楚襄有时不得不感谢系统让她投胎于距离后世有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大燕。

落后的生产力与科技,给了她不少发家致富的好机会。

事实上,纸张售卖还在其次,楚襄有制纸的想法,纯粹为了方便她扫盲。

学堂是要办的,县衙办公也要早日摆脱笨重的竹简。

思索间,刘平安从隔壁找来了。

那一小团水泥熟料已烧制完毕。

楚襄顿了顿,吩咐魏正,领人多砍些楮树与青檀树,剥下树皮,送至公主府。

而后她才回了陶坊,命刘平安将熟料取出来冷却,加了石膏粉,又用石碓碾磨成细密粉末,再加入适量的水与砂石搅拌均匀。

最后放入提前准备好的木制模块当中干贮。

具体效果如何,就看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