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唐小纶看了篇文章,文学文章。又勾起了唐小纶的乡村情结。
路遥在柳青墓前沉思,路遥在柳青墓前。
路遥曾经在参加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后,在其弟弟王天乐的陪伴下,专程去长安柳青墓祭拜了一次。王天乐说,路遥当时把他支到了远处的公路上,独自在柳青墓前待了一个小时左右。他究竟在墓前想了些什么,无从知晓。
路遥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中央电视台要播送这个新闻,由于时间紧迫,路遥请求到柳青墓前拍摄。他曾经告诉陕西电视台的记者梁荫,柳青是中国当代老一辈作家中,他最敬爱的几位导师之一,柳青生前不仅给了他许多直接教诲,而且通过他的作品(路遥七读《创业史》)和为人,帮助他提升了作为一个作家必备的精神素质。路遥在《人生》开篇引用柳青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从这些路遥的言与行中,我们可以看出柳青是路遥的精神教父,这个毫无疑问。
路遥如此敬仰柳青,那么柳青又曾经如何嘱托路遥呢?柳青对路遥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而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
透过柳青的嘱托和路遥的敬仰言行,我们大体可以做一个框架式的设想,那就是路遥在柳青墓前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汇报文学进程,汲取精神力量,展望文学之路。
汇报文学进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从会上反应来看,可以用“失败”一词表述不为过。与会的评论家大多没有给予路遥所期望的好评,作家白描记述的两个细节非常到位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路遥离开会场时一句话也没有说,低着头情绪低落地快速离开了会场;返回西安的路上,适逢大雪纷飞,他们坐的车子侧翻了,把白描和其他人吓得脸都青了,但是路遥竟然好像麻木了似的,没有反应,可见这场研讨会对路遥打击之大。毫无疑问,路遥第一部《平凡的世界》的社会反响与其《人生》的发表和上映的巨大成功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路遥这时走在了一个文学、事业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急切需要从情感上依偎柳青这位文学教父,急切需要向柳青汇报。是的,柳青生前托付了这一巨大任务,他完成到这个地步,他需要给教父一个阶段性的交代。人们不理解他,他只有给也只能给柳青汇报,在他看来,柳青不仅理解他,他们精神上高度共振,所以他需要单独“汇报”。
汲取精神力量。研讨会评价的“失败”可以说对路遥的精神打击非常大,《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究竟怎么样写?他需要在与柳青的阴阳对话、天地对话中理出一个思路,他需要柳青“保佑”自己,给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他的第二部、第三部。此时此刻,再没有比来自柳青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了。与其说是柳青给路遥精神力量,不如说路遥自己借这特定的情境从内心里、灵魂里生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的,第一部在陈家山的五个月艰苦创作几乎将自己写得入了魔,可多数专家并不认可啊。只有对着柳青说了、哭了,心里才可以有所解脱,思路才可以有所理清,自信才可以有所恢复,迷惑才可以有所廓清,精神才可以重新振作。所以不管此刻是唠唠叨叨还是默默无语,不管是独自流泪还是嚎啕大哭,他都是在做一种自我精神的涅盘,他在进行一种自我精神的疗救,精神元气的恢复。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完成这样无比重要的壮举。是的,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面对柳青的灵魂才能完成这个世人不知道的秘密。
展望文学之路。《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用什么样的方法写?究竟在哪里写?究竟做怎么样的调整?他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期望得到一种灵感、一种昭示、一种感应、一种答案。从后来我们看到的第二部、第三部,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判断:路遥这次祭拜柳青,坚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路遥的这次祭拜可以说是在他人生暂时低潮中的一次祭拜。从事业上说,他经历了专家学者们的几乎集体否定;从家庭上说,路遥当时的情感、家庭出现了一些裂痕。可以说他是在双重低潮中进行这次祭拜的,所以也不排除在柳青的墓前向精神教父“吐吐苦水”“诉诉苦情”。祭拜更多的是精神的涅盘、灵魂的涅盘,他继续着他的文学远征。
路遥的后续行动证明他自己没有辜负自己这次祭拜,也没有辜负他的精神教父柳青。
还是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苦难和解 平凡也不凡。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时隔二十年,再次打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美好爱情的描述,晓霞和少平、润叶和少安这些故事无不令人感动落泪。上初中时初读,晓霞的死和润叶失去爱的人的遗憾,读后久久无法释怀,不能从作品中走出来。而今,再次合上书的那一刻,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犹如新生。
路遥对苦难的描述既现实又深刻。
双水村的每一个人、石圪节的每一次集市,都是平凡的世界其中一章,是芸芸众生是苍茫宇宙中的一个瞬间、一粒尘埃。路遥把苦难放大,大到书中的很多人不能承受:久经历练的田福堂每天拖着病体卧在破烂的磨盘上看着火红的夕阳暗自盘算流泪;孙少安在第一次办砖厂挣了钱后仍然无力改变父辈的现状而伏在黄土地上痛哭;孙少平一个七尺男儿放不下自尊不敢在同学们面前拿“非洲黑馍”;润叶在面对不幸婚姻时沮丧冷漠无情;润生因不能与所爱走在一起而疯疯癫癫……
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与苦难同行,甚至携带着苦难摸爬滚打。上到大领导田福军,下至贫穷的孙玉亭,从年龄最大的少平的奶奶,到孙家最小的孩子孙兰香,苦难与每个人如影随形。黄土地上的人们踩在松软又厚重的土地上,泪当当抛洒在这片热土上,他们付出了多少,又收获了什么。我想他们最大的收获便是:每一个人都历经苦难,痛恨苦难和悲哀,想极力摆脱苦难,最终却都与苦难和解。从平凡中来,怀揣不平凡的梦想,最终回到平凡中去。
苦难是生活的常态,但是苦难并不是人生的终点。
路遥短暂的一生也是极其苦难的一生,但是他并没有扭曲也不曾被打倒。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亦与苦难和解,他是豁达的,是不凡的。平凡的世界,生活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人的思想却是灵活的宏大的,大过全宇宙。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平凡的世界》是有价值的,毋庸置疑,但它是悲剧吗?我觉得不是,除了天灾人祸不可避免,我们从书中看到的是对苦难现实的呈现。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一个令人感动的结局,也许并不圆满,却带着满满的善意。
朝阳每天升起,晚霞何曾失去她靓丽的容颜,每一条河流孜孜不倦流向远方。同样,双水村和一切与这个村庄相关或不相关的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蜿蜒前行,带着感恩带着善意。这就是黄土地孕育的儿子,路遥的内心。一个路遥和千千万万个黄土地的“路遥”生生不息,他们演绎着陕北大地上的热血青年最本真的性格——善良、坚韧。
路遥又把多少令人难尝的苦难悄悄抹平,在人们饱经沧桑的心灵上用岁月的大爱、用黄土地不断新生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把苦难掩埋。
双水村的蓝天还是那么纯净明朗,东拉河还在静静地流淌,晚风吹起河畔上柔嫩的柳枝,陕北大地一片祥和静谧,在月夜的滋养下,黄土地孕育着厚积着深深的养料,抚育着一代又一代像孙少平、孙少安等这样的大山的孩子。你看吧,田福堂已经不再是那个盘卧在磨盘上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笑意盈盈地拉着两个小孙孙的手,精神抖擞;孙玉厚摸摸虎子的头和燕子的小脸蛋抬起头看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