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朕,南宋女帝,力挽狂澜于既倒 > 第208章 王大郎银行贷款记(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8章 王大郎银行贷款记(下)

王大郎从银行里走出来以后,虽然没有拿到500贯的借款,只是签了一份怀中的意向书,他的心里却是非常的振奋。

对于银行所谓的调查,王大郎完全是不怕的,因为他所说的全都是真的。

“这位兄台,刚才我看到你进去借贷了,请问你借了多少贯,是不是真的如宣传的那般两年两成利?”

一个大腹便便,穿着棉服的中年男子拦下王大郎问道。

王大郎点头回答:“情况基本属实,只是借贷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后,银行要派人去核准你所说的是否属实,属实才会给你借贷的银钱。”

男子听完之后松了口气,从袖袋中拿出一张名帖递给王大郎道:“兄台,多谢你了,这是我的名帖请你收下,日后如果需要就餐的话,就来我的三元楼吃席吧,我给你打折。”

王大郎只是一个豆腐摊的小老板,哪里见过三元楼老板这种大人物,连忙双手接过名帖,脸色习惯性的露出谄媚的笑容:“我就没什么名帖,如果哥哥的酒楼需要豆腐的话,可以来小弟的王氏豆腐订购,小弟绝对给你最低价。”

三元楼虽然并不是临安十三家官办大酒楼,可是在临安的民营酒楼上,也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了。

男子眼睛一亮:“原来兄台是王老板,我可是早就听说过王氏豆腐的大名了,以后有机会一定找你合作。”

两人寒暄了几句之后,三元楼老板就进入银行里了,王大郎就独自一个人回家。

王大郎的家在定民坊,因这个坊市位于中棚桥西,故百姓更多的叫做中棚巷。

王大郎的祖上是临安的本地人,也是因为如此,才得以在寸土寸金的临安,拥有一座位置还过得去的前店后坊、临街的宅子。

一家六口人就挤在店铺后面的院落里,除此之外还有制作豆腐的工坊也在这里,一家人也只能勉强挤在这逼仄的地方。

回到家已经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王大郎叫来自己半大的两个儿子,帮助自己收拾铺面,他的娘子则和闺女去做晚饭。

一家六口吃过了晚饭,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王大郎的两个儿子约好了小伙伴出去玩耍,小儿子才六岁,就关在家里由王大郎亲自教导认字,闺女则是跟着阿娘学刺绣。

王大郎虽然整日里做豆腐、 卖豆腐,可日积月累之下还是认得了上百个常见的字,正好可以教导小儿子,以后进学了也能赢在起跑线上。

因为半夜还要制作豆腐,所以王大郎一家都睡得很早,只是今天的王大郎,却无论如何也睡不着。

睡在一旁的张氏自然也感觉到了,好奇的问道:“当家的,今天你是怎么了?”

王大郎犹豫了下,还是决定说出实情:“晚娘,今天我拿着家里的房契去借贷了,借了五百贯。”

“什么?借五百贯?当家的你疯了不成,去借那些高利贷,你这是存心让我们活不下去啊!”

张氏一下子就睡意全无,伸手去摸了王大郎额头的温度,想知道她的丈夫是不是烧糊涂了。

王大郎很认真的道:“晚娘,我可没有疯,我不是找刘二虎借的高利贷,也不是去会子库借的会子。我是在官家亲自开办的大宋银行里借的,用咱家的房子作抵押,借了五百贯铜钱出来,五年以后再行归还,晚娘你猜有几成利?”

“大宋银行?今天好像听见,有几个来买豆腐的人说起过。”

张氏对这个名词显得很是陌生,不过她最关注的还是借贷的利率:“当家的你狠心都能借五百贯,难不成只有八成利?”

有宋一朝民间借贷的利率是非常高的,宋初的时候利率普遍达到了100%,直到王安石变法弄出的青苗法,让官府借粮食给青黄不接的农民,利率下调到了20%左右。

可是好景不长,王安石这项政策,很快就成为了官员们敛财的工具,几乎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所以民间的借贷利率一直高得可怕,无论是借民间还是官府的钱,一般都是100%,甚至更高。

如果能找到八成利率的贷款,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王大郎摇着头道:“不是八成,晚娘你往下在猜猜?”

张氏着实惊讶了起来,居然比八成还低,随口猜道:“不是八成,难不成是五成?”

王大郎得意洋洋的道:“晚娘你猜对了,就是五成,我这还是只是借的五年,如果只借两年的话,才只有两成呢。”

借五年五成利?

借两年居然只要两成利?

这是什么神仙贷款?

张氏不由得瞠目结舌,连忙追问道:“真只有五成利?”

王大郎道:“当然是真的了,不然我能一下借五百贯这么多?”

张氏瞪着王大郎道:“借条在哪呢?你借的五百贯在哪呢?可别告诉我这是在逗我玩呢!”

王大郎连忙解释:“我今天确实是去银行借贷了,借五年确实也只有五成利,不过这几天银行的人要过来查验。如果与我所说的属实才能放款给我呢,你不信的话,我这里还有一份意向书呢。”

听到王大郎的解释,张氏啐了一口道:“你知道我大字不识一个,给我看也是看不懂的,只要这是真的那可就太好了。”

“咱们家的王氏豆腐在临安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如果能扩大规模的话,五年时间赚个上千贯绝不成问题,到时候琪儿的念书的束修,芸娘的嫁妆那可都有了啊!”

王大郎嘿嘿笑着道:“娘子,我不就是这么想的吗,现在咱们的生意虽然还行,不过就只有这么屁大点地方,我每天拼死拼活做豆腐又能做多少出来?”

“以后地方大了之后,可以几座石磨同时磨豆子,养上十几头骡子给拉磨,再请几个做些杂活,每天的豆腐产量多个三、五倍不成问题,五年赚一千贯还不是轻轻松松?”

张氏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如果过几天那个银行,真以五成利给咱们家五百贯,咱们就在家里给官家立上长生牌位,让这样的好官家能长命百岁。”